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与安家正先生二三事 | 林新忠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这半年多来,总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耳畔响起,时而娓娓道来、语重心长,时而铿锵有力、高昂激越。这个声音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蓦然间眼前便浮现出那个高大的身影:邛杖一根,伫立巍峨磁山之间,妙笔一支,书写胶东通史演义。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安家正先生。翻看相册中与先生在一起的每个瞬间,聆听那一句句朴实而深情的叮咛,我仿佛便回到了从前。

难忘知遇恩

我与安家正先生的缘分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我在原烟台市教育学院政史系读书,先生是中文系教授。他是学院名人,学识渊博、谈吐幽默,学生们都愿听他的课,我却遗憾不曾当堂聆听先生教诲,先生也并不认识我。

我与先生的第一次交往,是多年以后的事了。2007年底,胶东文化研究会理事年会在鲁东大学召开,那天大雾漫天,车行蜗步,等我赶到时会议已开始。入会的都是在烟台有影响的胶东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基层的普通文化爱好者很少。会上,大家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畅所欲言,许多观点和思想令我耳目一新。轮到我发言,我汇报了近几年在民间文化挖掘整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做的工作,特别是对哲学大师牟宗三的一点研究体会。

没想到我的发言刚结束,先生就非常激动地要求发言,那时他的身体还相当健康,声音洪亮:“像林新忠这样在基层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民俗文化研究,是很不简单的。现在的年轻人能安下心来搞点研究的人太少了,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希望,说明我们胶东文化研究后继有人!”

听了先生慷慨激昂的一席话,众人的目光都朝我扫来。我的脸不由得一麻一麻的,因为我的确没有做出多大的成绩,却赢得了先生这么高的评价,这么大的鼓励。

作者(左)与安家正先生(资料片)

会议一结束,我匆匆来到先生面前,把我新出的一本通讯作品集《牙山不会忘记》呈送给他,并自报家门、当面认师。先生鼓励我说:“文化研究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出成果的!”从他那热切而期冀的目光里,我看到了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

次年春,先生突然生病住院,我去烟台山医院看望他。再次见面,先生显得非常高兴,他详细询问我的工作情况。我介绍了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的情况,并征求他的意见。先生听得很认真,偶尔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后来他又谈到了著名学者牟宗三。他说牟宗三是栖霞的骄傲,现在国内对他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你生活在栖霞,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做学问首先要有一个大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分出许多小的科目,每一个科目都可以独成体系,这些小科目完成了,大的框架也就支撑起来了。先生又建议,研究历史文化可以把名人研究与栖霞的民俗、乡土文化结合起来,从平面再到纵深,一部栖霞学术史也就完成了。

写一部学术史?我从来没有想过,以前所研究的一点东西,在我看来不能算是学问,也就是一点个人爱好。我知道,先生是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安家正先生(中)奋笔疾书(资料片)

为文当“简单”

先生一生著述达一千多万字,他的文章干净耐读,对文字的把控能力也非一日之功。2013年前后,我创作了一篇3万多字的公案小说,送给先生审阅。先生时间宝贵,且眼睛刚做过手术,我原想让他大略看一下,提一下意见回去修改。没想到临别时他说,放这里他先看看再说。

半个月后,先生电邀我抽时间去一下。我去时,先生正坐在他简陋的书房里,拿着放大镜在看东西。他的小书桌上堆满了书,还有一大摞资料之类的东西,厚厚的信笺格纸上有他刚刚写的文字。我的底稿上,有的地方划了线,有的在旁边标注了文字,还有的在空白处直接说明问题,最后在封底处综合提出了几点问题和修改意见。先生开门见山提了三点意见:一是通俗文学必须把根埋得深,根埋深了,层层剥皮,越剥疑团越多,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他说我的文章结构有公案的样子,但根埋得浅,读到一半就猜到结果了;二是不能在历史细节上搞现代化。比如,县太爷叫教谕帮破案、县太爷走群众路线等等。不能用现代人的视角和思维去审视那个时代的人。先生说到正在热映的一部电视剧,演的是唐朝后宫戏,演员的服装却一律是红色的,这不符合史实。唐朝以紫色为贵,四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袍”,红色是低级的颜色,一般是艺妓的穿着。我由衷地佩服先生的博学。抬头一看,屋内书柜上都是一层层的书,地上也到处是书,还有先生的案头摆着《二十四史》,这些都是先生的底气啊。先生最后建议,文章若改成一个民间故事,砍到5000字更好。能把文字写得简单才是真本事,话越说越少,越少越是本事。

多年来,正是在先生的感召和激励下,我的《栖霞民间故事》和散文集《五月的牙山》《牙山开满红杜鹃》先后出版。

作为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唯一的副主任和专家组组长,先生非常关心栖霞的非遗工作。栖霞是烟台唯一的内陆市,传统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研究胶东文化、挖掘非遗,栖霞有相当的优势。他曾说:“八卦鼓舞是个好东西,与海阳大秧歌有一比。”八卦鼓舞后来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生坚决反对民俗商业化,认为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是需要挖掘的,而不是创新,创新的民俗是没有生命力的。

在先生的指导下,十年间栖霞的非遗工作成绩可喜,有国家级2项、省级11项、烟台市级24项。2017年,由我主笔完成的《栖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出版,先生高兴地说:“林新忠,你开了市区的一个先河,栖霞是第一个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集的市!”

奋斗的力量

在我看来,先生是最敢于奋斗的人。先生的骨头硬,硬在他敢拼、敢吃苦;先生骨头硬,个性强,圈内人送雅号“安大炮”。先生的名片也与众不同,背面的几行字可以看出他鲜明的个性:什么是作家?发表了一堆小说和散文就叫作家。什么叫教授?出版了一批谬论和谬见,这就叫教授。农民朋友的评价,证明我还在干活;峻青的评价,说明我的个性。

15年前,先生积劳成疾,左边身子麻木,左眼失明,老天只给他留下右边身子和右眼0.2的视力。即便如此,先生依旧每天早晨三四点钟就起床,一写就是一天,四五年里写下了60万字的《秦淮悲歌》、100多万字的《胶东通史演义》。对于一个拖着病体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后来,他的右眼眼底出血,两眼完全失明,打电话要让夫人邹老师先拨好号码,先生赠我新著要让邹老师代写,然后盖上先生的印章,权作签名。

先生却依旧幽默乐观,他说:“我现在是又瘸、又聋、又瞎,但心里是亮堂的。老天不能让我死,因为我还有许多事情没做完呢。”先生个性要强,病后行动不便,上下楼梯却怎么也不肯让人扶。双目失明后,先生依然能不用人照顾就不用人照顾,能不麻烦人就不麻烦人。他说:“一切都能摸索着干。”吃饭从不让人喂,他让邹老师把饭、汤和菜摆在眼前,自己摸索着吃。有一点先生自己做不了,那时候,先生在写一本“有趣的书”,叫《象棋》。没人知道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是怎么写书的。后来,还是邹老师捅破了这个秘密:“安老师坐那儿说,我给他做记录。完成一部分之后再读给他听,听过后再修改。”还好,后来手术成功,先生又恢复到了0.2的视力,凭着这仅有的0.2,先生以一年数本书的速度继续创作。没人会想到,在这后来的10年里,先生竟然完成了20多部作品的创作。这期间我曾与先生多次通话,他很少谈病,只说保养了一下就没事了。先生说得轻松,我后来才知道,其实他那时正经历着一生中最为痛苦、最受折磨的一段日子,浑身水肿,大小便失禁。先生是忍着病痛的折磨,完成了《峥嵘岁月》《思绪漫逸》最后两部80万字的著作。

最后的嘱托

先生一直关注着我的成长。2020年10月,组织安排我去栖霞市政协文史委工作,并在栖霞市老促会兼任宣传工作。先生知道后,拍手叫好,说这下你有时间做你喜欢的工作了,一定要趁此机会写一点在历史上能留下来的东西。晚年不要再打杂,为什么很多人死不瞑目,就是该干的活没干。

2021年,栖霞市老促会着手编纂《栖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手头可参考的资料很少,于是请教先生。先生说,栖霞人在胶东抗战中贡献很大,兵工厂、抗大,还有胶东的首脑机关都在栖霞。先生又从烟台说到威海、说到青岛,他给我们讲述了他所了解的整个胶东抗战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观点,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以及寻找资料的方向。

先生特别强调,对于人物的评价一定要慎重,要有历史感,要放到历史的环境中去考量,不能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来看问题。要避免简单化,不能简单地以好人坏人来划分,简单地下结论容易出毛病。

为编纂《栖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我们采访了15位健在的抗日老战士,挖掘了一批当年送情报、捐铜钱、做乳娘的鲜活人物故事。特别是我们南下北上寻找全国著名抗日英烈吴新之等人的一系列行动,丰富了我们的素材,有许多还在报纸上发表。先生看到后非常高兴,他给我打电话说:“林新忠,你为挖掘红色文化不遗余力呀!如果评先进,你是第一人!”我知道这是先生的抬爱,但有了先生的鼓励,我的信心更足了。

2022年1月19日,是我与先生最后一次会面。那天,先生看了我们撰写的《许世友在艾山》一文后,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当年他与军旅作家赛时礼一起拜访许世友的往事:“将军一点架子没有。他说叫你小安吧,叫老安就把你叫老了……”在此之前,先生非常关注胶东兵工厂的史料挖掘问题,曾多次打电话嘱咐我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他说,当年胶东兵工厂从一个发展到九个,大部分时间都在栖霞,胶东军地所用的武器主要是在栖霞生产出来的。兵工厂的工人也主要来自栖霞,栖霞重阳宫和牙山草庵寺近千年的大银杏树都伐了做手榴弹柄。后来,先生又打电话说:“国家有关部门在做一个抗战时期的胶东工业这样一个题目,胶东兵工厂这篇文章,我觉得林新忠应该能完成!”先生特意把我的名字挑出来,让我感到很大的责任和压力,于是平日里便有意着手收集整理一些兵工厂的资料,不辜负先生的厚望。

2023年1月26日,是我与先生的最后一次通话。先生谈的一个主题还是栖霞兵工厂,他建议春节期间举办一个兵工厂老工人追思会或联欢会,寻找当年的老兵工和他们的后人,举办这样一次活动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会让栖霞革命老区的底蕴更加厚实。可惜,先生没能等到那一刻。

每每沉浸在思念中,我便会痴痴地想,如果“量子纠缠”真的存在该有多好啊,先生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那些“美好的事情”的!

作者简介

林新忠,中共党员,山东栖霞人,1965年10月出生,山东省作协会员,胶东文化研究会理事,烟台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先后从事过教育、共青团和宣传工作,曾任栖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现任栖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曾出版通讯作品集《牙山不会忘记》、《牙山开满红杜鹃》,民间文化专著《栖霞民间故事》、散文集《五月的牙山》等,先后获得烟台市社科成果三等奖、烟台市文艺创作奖二等奖等,主笔创作的微电影作品《砂大碗》入选第十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电影类微电影作品二等奖 。

你可能还想看:

祖母能活到九十九岁,跟这件事不无关系 | 徐言起

老同学高元亮、李德福、曲敬言、林永光,你们还好吗?| 潘云强

“三大件”,烟台造!| 朱玉成

“一鸡二笋三汤四肉”,莱阳北乡为啥“无笋不成席”?| 于泽涛

来源 | 烟台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指尖上的年味—烟台剪纸
灵山脚下:栖霞四中兴衰简史(上)
栖霞市6大推荐美食,这些地方美食值得你的品尝
每日一景|山东栖霞:冬风挥毫 天地作画
胶东半岛五座最高山峰!四个在烟台境内,你去过几个?
烟台栖霞新任市委书记到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