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著书不暇窥园葵 | 品读苏东坡(一)

读完冷成金教授的《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接着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再读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受限于自身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期间又参阅了周汝昌等人编著的《宋词鉴赏辞典》,终于对苏轼的一生有了些许粗浅的认识。一如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苏轼学成后考取功名,走上了“学而优则仕”,报效朝廷的道路,但他与众不同的是其厚积广发的文学才华、实事求是的为政行为及淡定闲适的人生态度。

宋时,朝廷竭力提倡读书的风气。宋真宗御笔亲作《劝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人闻风振起。宋仁宗时,政治开明,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一大批名家供职于朝廷、展示才华。

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县(距今成都之南五十公里)。苏轼敏而好学,七岁开始读书,八岁入学,十岁已能开笔做文章。有人从京师来,抄得歌颂朝廷人才济美的诗作《庆历圣德诗》给乡老看。苏轼刚好在旁,问文中所颂是些什么样的人。乡老说:“童子何用知之。”苏轼抗议:“如是天人,则不敢知,假使也是人的话,有何不可问?”谁也不曾想到,日后除范仲淹外,韩琦、富弼、欧阳修在苏轼未来生命历程中都与其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入学三年后,父亲苏洵离家去京师求官。苏轼便退学在家由母亲程夫人教导。读完《范滂传》时,苏轼问其母,“儿若要做范滂,你许我吗?”母亲凛然答他,“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令人感慨的是,苏轼少年读《范滂传》时认为这个世界需要正直而勇敢的天才,立志要做一个为真理而不惜以死相争的巨人,但到他走向社会以一片入热情拥抱人生时,才发现尽是错落的噩梦。

庆历七年(1047年),苏轼祖父苏序逝世,其父苏洵奔丧回到家中开始教导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苏洵对苏轼、苏辙要求严厉,“课业以日程功,一点也不能马虎。四十年后,苏轼在海南儋州回忆作诗云,“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他也说自己读书很用功,“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暇窥园葵”。

苏轼兄弟二人曾向守制在家的伯父苏涣请教学问。苏涣曾对他们说,我少年时读书,不让老师烦恼,年稍长,学作文,每日有一定的课程,做不完,决不停止。到街上去,规规矩矩走路,在屋子里,不懒散。苏辙在《伯父墓表》中说,苏涣的这段话给他们兄弟很深的印象。

苏轼兄弟为母守孝苦读学问的同时,积极走进乡间,开展调查研究。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苏轼以在籍进士身份,就本乡民生疾苦,赋税太重等问题,向来成都的龙图阁学士王素上书进议有关蓄兵赋民之事。后来,苏轼不断被调整官职,贬谪、升迁在他身上亦为常事,客观上让他拥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问持续增长。个人极好的天赋、良好的家风,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或许是苏轼兄弟与其父苏洵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三的重要缘故。在海南初度清明节时,苏轼卧听儿子苏过朗朗读书声,尤感念四十年前自己的父母很喜欢听他诵读的书声,“当年二老人,喜我作此音。

盐读苏迅

因为认真,所以优秀

美好,

孕育于昨日的耕耘,

结晶于今天的奋斗,

面向明天的梦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俅为何要救苏东坡性命?
眉山三苏祠,苏东坡一家的川居岁月,诗酒趁年华
苏轼——伟人的“成才之方”
拜谒三苏祠
千年绝版苏东坡
苏东坡小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