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中亚等地进口一些技术就能大杀四方? 这个说法忽略了一个大前提

在人类的战争史上八竿子打不着的两方势力可能会发一些意想不到的联系,比如满清重臣遏必隆就不知道自己的宝刀有来自德国的产品,努尔哈赤也不知道当年救过自己命的锁子甲不是中原的技术,日本出产的宝刀钢材可能是广东生产、葡萄牙人运输的,武松的镔铁刀原产地是波斯。这些事情很常见,因为军事物资和技术的交流本来就非常频繁,但有一些人却少见多怪,产生了下面的论点。

比如他们认为秦军吸收了亚述人的军事技术,金国夺取北方是得到了中亚铠甲帮忙,中原重骑兵最早来自中亚等等,好些中国的强军背后都必须要有一个“洋爹”。古代技术的交流是有的,这些论点都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在机器大生产时代到来之前最重要的生产手段还是手工,能工巧匠的生产效率和普通工匠相比并没有太大优势,军工产能的提高靠的还是人口数量,靠的是脱离农牧业生产的匠人数量,在这方面中国具有巨大的优势。

中亚自古以来就不是人口稠密地区,今天的中亚一共有人口7400多万人口(2022年数据),只是中国和印度的百分之五。古代中亚人口就更少了,1870年前后沙俄征服了整个中亚,才对中亚各国进行了人口统计,得到了人口总人口400多万的数字。在古代这个数字还要进一步下降,中亚的人口只比蒙古草原略好一些。在咱们老祖宗的计算中,汉朝时期中亚各国只有62万总人口,唐朝时期中亚各国的人口要多一些,达到了上百万(出现了26万人口的城市)。

古代中亚的经济结构是游牧经济和沙漠绿洲农业,它的人口数量远远比不上同时期的中国,工匠人数也远远不比上。中亚工匠工匠有多少,成吉思汗很有发言权,成吉思汗横扫中亚后,从中亚各国收集了3万多名工匠带回蒙古老家(差不多是数十人出一个工匠的水平)。和中亚工匠比起来,汉人工匠人数就多多了,蒙古和元朝大军的铠甲刀剑大多由山西、河北等地的汉人工匠打造。蒙古人的同行也以占领华北,夺取汉人的工匠作为首要任务,北宋官府一年征收584万斤铁,河北一地就提供了353万零674斤。这还不是河北的全部生产能力,因为河北还有不少地区就在辽国和金国手中。河北一年能生产近400万斤铁,自然就能给金国提供数万套铠甲。

冷兵器时代的兵器并没有太强的技术壁垒,优势刀剑的硬度也不会超过普通产品数倍(热兵器数倍的优势就很常见),各国比拼的其实是大规模生产能力。中亚只有数万工匠,就决定了它只能给本国的军团提供最多上万套铠甲,武装不了十万级的大军。关于中亚技术传播最典型的例子是吐蕃人,吐蕃人从中亚得到了锁子甲生产技术,让唐军非常惊奇。但这是建立在吐蕃帝国人口数百万的基础上(有两百万和五百万好几种估计),是数万吐蕃帝国工匠(它经常掠夺奴隶,甚至有阿拉伯帝国的军人和匠人为奴)劳作的结果,吐蕃帝国崩溃后,吐蕃贵族困守世界屋脊,手中的人口不超过百万,工匠人数暴跌,吐蕃贵族即便还有锁子甲生产技术,也找不到足够的工匠,宋朝、明朝时期的吐蕃军队就非常寒酸,只能靠出卖100个农奴换取一套札甲。

古人之间的技术交流是有的,但他们并没有今天的地理信息,很多时候他们只知道远方有好东西,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比如罗马人就把印度出产的钢看作是中国货)。这些军事技术落地生根后,需要大量本土工匠劳作才能装备军队,工匠的人数和生产能力比工艺原产地重要的多。中亚等地工匠人数远不如中原,它何德何能可以改变中国的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清时期吐蕃蒙古为何辉煌不在 因为坑公主坑活人的铠甲真心玩不起
吐蕃人为何总是打不过蒙古人 你看看他们奴隶和盔甲的价格对比就知道了
简析元代的民族融合
理智讨论:为什么回回人在元朝变得越来越吃香?
假设历史•蒙古人没有中亚的技术能打败南宋吗?
定窑之衰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