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罍,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馆,展出于深圳博...
宁罍,商代晚期,上海博物馆,展出于深圳博物馆《钟鼎铭盛世》特展

上海博物馆这件宁罍有较高知名度。一般认为其与殷墟郭家庄M160所出铜罍同为殷墟三期。有盖,盖上一圈神面纹,器身从上至下有一圈神面纹,一圈凤鸟纹,一圈蝉纹,两侧两只衔环兽耳,中间下部有一牛头钮。

其中神面纹均为两只夔龙纹组成,衔环兽耳则意味着这类器形在当时是要悬挂起来使用的,随州叶家山M111出土一件铜罍在兽头上半部分有个缺口刚好可以卡住铜环,告诉我们当初它的使用方法。

但最让我意外的,恰恰是商代工匠对于纹饰的高超应用。宁罍颈部的一圈12个凤鸟纹原本没什么奇怪,这是殷墟二期以后出现的一种很常见的纹饰。一般以突出的扉棱为中心两两相对,可以理解为漂浮在空中的神上方围绕的神鸟,是商人逐渐丰富的宇宙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但宁罍的纹饰则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一般罍下方有牛头钮的一侧为背面,因为一圈神面为三等分的原因,正面正中有一神面,背面便不会有。相应的,两两相对的凤鸟纹在正后方也会变成四只凤鸟纹两两相背对的形态。作为背面,这根本算不上瑕疵,也没人在意。但宁罍的作者却不愿意在视觉上进行妥协。

两只背靠背的凤鸟纹组合在一起,却成为了一个神面纹。这种设计以前我从未注意过,也愈发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

这还没完,当四只凤鸟纹连在一起时,形成了一个更宽的神面纹,看上去更加霸气。

如果加上下方的蝉纹,便得到了一个张着大嘴的神面纹,而下方的牛头环此时也成为从神面口中吐出的神兽。

吓人吗?太吓人了。怪兽口中吐出怪兽的设计今天常见于各种动漫,游戏中。但宁罍距今大概3200年。

事实上,纹饰的进步一直与铸造工艺的进化相辅相成。

早期青铜爵,斝等只有一个神面纹,由于三分范的原因,被设计成一个狭长的神面,中间是脸,两侧为毛发。到二里岗上层一期晚段时发展为一圈三个神面纹。

但这两种设计都没能解决纹饰之间(范缝)过于突兀的情况。于是商代中期新的设计出现了,方形的神面纹被恢复成倒梯形,这样两个倒梯形之间就有一个正梯形,范缝就隐藏在这个倒梯形之中。形成三正三反六个纹饰。

这样的设计导致了新的问题,当越来越多器形需要在器身两侧安装耳朵的时候,三分范的设计会导致一定有一个耳朵打在神面之上,画面会变得不协调。于是四分范出现了。

四分范在觚,爵等一圈两个纹饰的器形上会导致神面被从中间分成两段,于是纹饰也相应进化,成为两个夔龙纹组成一个神面纹的设计。这成为晚商青铜器纹饰的基础。

可一些大的器形如鼎,罍等器物上仍然在使用一圈三个神面纹的设计,但此时纹饰已经进化成二龙拼一神面的设计,3不可能被4整除,于是又进化成六分范,解决了二拼一和一圈三个神面之间的矛盾。

由此可见,纹饰的进化一直都是追和堵的过程,产生问题,就解决问题,再产生再解决。但宁罍则在六分范三神面的基础进行了一次创新,把原本元素较为单调的背面合范处通过纹饰的拼接形成了一个更加有震慑力的巨大神面。

如此优秀的设计目前我还未在其他器物上见过。但我相信既然出现在宁罍上就不会是孤例。以后看器物的时候要多从工匠的角度思考问题,你觉得突兀的地方,工匠也一定觉得,并且可能会尝试改变,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仔细观察,别让这些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巧思,被继续埋没下去。
约会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说宝鸡青铜器纹饰
《钟鼎铭盛世》兽面纹?不,全国的博物馆都错了!
每月一件镇馆宝--湖南省博象尊
我姑酌彼金罍(61)
详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纹饰——兽面纹篇
上海市博物馆 青铜器之夏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