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谱知识【2】:家谱的由来、功能、价值及问题

按:家谱的由来及民间修谱中存在的问题》及文后徐新、王学泰、曾亦、王鹤鸣等名家论述计5000余字,现摘要、整理为约2500字,配图(图文无关),以飨读者。

家谱的由来

01 

宋朝编修皇族家谱,采用“大宗之法”,上溯八代、十代甚至百代。

欧阳修1007~1072年)主持编纂《新唐书》,即以“大宗之法”编修皇族家谱《宗室世系》。

庆历年间(1051年),毕升发明印刷术,为国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宋代官府不再开设谱局,苏洵(1009~1066年)云:“盖自唐衰,家谱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

欧阳修、苏洵遂始创家谱体例“小宗之法”。

以已知的五世祖为始祖,采用史书的体例和图,将本家族迁徙、婚嫁、官封、名谥等编成家谱。

百姓仿效欧苏谱例,谱牒编修形成一个高潮。

▲乾隆三十一年《曹氏大成宗谱》。图文无关。

02

明初,家谱体例增加了部分内容,如:序、跋、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

明嘉靖以后,体例又增加了“祠堂、祠产”内容。

嘉靖朝允许民间建祠堂。

各姓族间攀比,祠堂规模越来越大,一般姓族不堪重负。

为缓解筹资压力,民间逐步兴起了连宗修祠之风。

遂催生了联宗修谱之风。

于是乎,家谱统宗统系,随意上溯,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

▲雍正十一年《曹氏大成宗谱》。图文无关。

03

清朝,谱牒编修最为兴盛,统宗统系现象最为泛滥。

清朝设宗人府,掌管皇族和百官谱籍。

民间只有少数家谱采用欧阳修、苏洵的“小宗之法”。

大部分家谱采用“大宗之法”,统宗统系。

统宗统系的谱牒影响到了封建世袭、继承制度的实行。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江西巡抚辅德上奏,遂引发全国性谱禁。

朝廷规定:禁止妄自攀附,只能以五世祖始迁祖为始祖。

超过五代的上溯之祖视为伪托,朝廷分封、选官时不以采信,且追究其欺君罔上之罪。

江西境内,辅德查出1016姓家谱的所谓始祖皆荒诞不经,将这些家谱予以删节或毁版处理。

清嘉庆、道光以后,统宗统系现象又再度泛滥

04

清代谱牒的体例更系统,更完善。

家族世系外,增加了20多项,如:

传记、著述、家规、家训、恩荣录、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寿文、贺文、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年表、余庆录、领谱等。

行文重视修辞和文采。

还规定了“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

民国修谱基本因袭了清代修谱的体例,统宗统系的陋习进一步发展。

为祖先封官加爵,为祖先取名安讳,为祖先娶妾生子,为祖先添兄加弟,为祖先认父攀祖。

南北朝人以南宋人为祖,隋唐人以明清人为祖。

比比皆是,其世系真实性大打折扣。

05

1949年以后,编修谱牒等宗族文化活动基本停止。

1966~1976年,民间大量极其珍贵的谱牒大多焚毁。

1985年以后,特别是上世纪末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港澳台地区以及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蓬勃兴起,民间修谱再现高潮。

这波修谱的谱牒质量明显不如清代,在世系方面故意弄虚作假。

统宗统系的陋习较之明清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家谱的功能、价值

寻根问祖 饮水思源

家族渊源、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只有家谱才能提供这些资料。

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的数万名读者。

有一些人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把“光宗耀祖、扬名显亲”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家族、父母,其突出表现就是“饮水思源”、“不数典忘祖”。

序齿和团结宗族

其一,把有血缘和姻亲关系的族人团结起来;

其二,明确族人之间的尊卑名分关系。

在宗法制已经解体、市民社会尚未形成的当今社会转型期,个体对前途有模糊的软弱感,对社会乱象有无力感,对信任缺失有不安全感,

通过修家谱,跟祖先建立连结,同一代人横向地建立连接,单个的人通过依附一定的集团,获得力量,让自己心安。

宗族对农村人来说具有一定作用。

比如招工、办事情会比较相信老乡。

有些乡镇企业、家族企业,也是建立在血缘和宗族关系上。

文物价值

存世的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

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钞本,至今近千年,具有文物价值。

资料价值

梁启超曰

欲考族制组织法,
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
欲考父母两系遗传,
欲考男女产生比例,
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
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数量可观的家谱,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

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也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

一些正史没有记载的历史,地方志和家谱有所记载,可补史料之不足。

如徽商研究,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即源于皖南徽商家谱

教化功能

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

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

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

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

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

存在的问题

封建伦理道德

几乎所有旧家谱的谱序、凡例、族规家法

都宣扬封建忠孝节义、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规范,乃至封建迷信等。

攀附假托现象

旧时不少家谱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

如唐朝皇族本有胡人血统,但认老子为始祖;

有的李氏称李世民为本族始祖,张氏则以张良、张飞为自己先祖,萧氏则拉萧何为自己祖宗等。

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不一定是一家。

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的,

如朱熹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采用,

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显系伪造。

据统计,朱熹作谱序的家谱达几十种。

▲乾隆三十一年《曹氏大成宗谱》。图文无关。

书善隐恶

有的家谱凡例明文规定:“史则善恶俱载,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

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则辟有小传,乃至编写传记、行状,刊载墓志铭等。

对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杂贱”者,则不予书写,名不见谱。

修谱中的难题

老谱寻找困难

经费筹集困难

新谱修订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赞助。

在很大程度上,续谱内容的取舍与规格,出资的多少决定了发言权的大小

家谱应有的客观性、科学性及学术和史料价值便被打了折扣。

年轻人的漠视

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血缘关系。

城市中,家庭就是一个经济单位。

宗族不再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宗族中的亲戚已经没有实质上的意义。

家谱的意义就小了许多,城市人因此不会有修家谱的动力。

另外,过去修家谱还有炫耀家世祖先的意味。

但是现在连父亲、祖父的关系都不那么强调,更不用说其他的亲人关系了。

阅读更多:

家谱知识【1】:吴强华谈家谱

《曹氏宗谱》谱序选载【1】:朱文公赠文简公谱序

《曹氏宗谱》谱序探析【4】:重考鹿岭始祖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家谱的起源和发展
如何写家谱
家谱的体例(四)
家谱文化
姚江童氏宗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