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起兵法的智慧

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
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



《图国》是吴起兵法的第一篇。吴起,也就是吴子,很多人都知道孙子兵法,其实还有吴子兵法。整本吴子贯穿了吴起本人的军事思想。

吴起儒服,吴起穿儒服干什么?吴起后世说他是兵家人物。因为他是曾子的学生,自然是儒服。说到吴起穿儒服,还一个原因,文侯当时是礼贤下士的,跟子夏学习,弄不好文侯也穿儒服。当时我有一个疑问,也想确认一下,是说“很可能文侯也穿儒服?”

首先,吴起和文侯见面是庙堂上还是私底下?在朝堂和群臣见面的时候穿着是有规矩的,不能乱穿。如果在朝堂上,吴起一个平头百姓可能见到文侯吗?很显然是不可能,所以这次的见面必然是私下见面。吴起推销自己,必然提前做好了功课,文侯的老师(子夏、田子方)和吴起的老师(曾参)都曾是孔子学生,那自然是学者(儒)打扮。在这里既然是私下交谈,自然不会穿朝堂衣服,根据文侯所交游推崇的人来看,是有可能穿儒服的。

没想到一个穿衣服也有这么多讲究!谁说不是呢?经上记着说,赴宴不穿礼服的就被丢出去!

以前衣服分的非常细。先秦时候可没有棉花种,穿不到棉布衣服。古人的布帛都是丝织品或者麻葛织品。大家虽然都看过古装,但是不一定都认识。比如说:绫、罗、绸、缎、锦、纨、绡、绢、缟、素、缣、绮。这些字都表示丝织品,它们有什么区别?

以前老百姓可穿不得丝绸,一般都是些粗衣,麻居多。现代工艺已经明显不一样了,有很多化学产品的衣服,比如腈纶、冰丝面料、尼龙等等,贴身的衣物不推荐这些合成面料。

言归正传,后来被逐出师门是另一件事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查找相关内容)。此次和文侯谈话,自然是儒家论兵。论兵机!机是什么?

在夏注里,吴子六篇均是兵之机权法制之说。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不陌生,学习的过程免不了提问问题。再问几个问题:什么叫机?什么叫权?

之前庄老师说过:“很多人看过就过去了,也不思考”

每读一处必要思考,否则就是无效读书,背的再熟也是假把式。经常有些读书博主说,读过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对于这句话,他说,说明压根没读。读孔子讲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谁去做呢?谁去思考为什么不迁怒?不贰过?为什么这属于好学?对自己有何启发?

书是死书,人是活人,人如果不能从书中汲取东西,一样是死的。

我们观察一棵树是不是活着,就是看它春暖之时会不会抽新芽,树根汲取,才有长芽之力,人有时候连树都不如,天天吃饭睡觉之外和死人无异,什么时候把你的“新芽”展示展示?

所以,我们之前的分享经常会说“每一天都要更新”。活人与死人的一个区别:活人会更新。

回到机权二字。最初是说北斗七星的第三颗,称之为:天机。

人法天立政,之后称气运之变叫机。纺织的那个工具叫做机杼,机管转轴,杼管纬线

古老的织布机,或许有同道见过。有空我找个图出来就直观了。


现在,接着分享。所以古人讲万物出于机,入于机。机就慢慢成了看不见的那一部分,枢纽。所以才有一些词语:机密,机械,机关。机就成了核心部分。秘密如果没有机,那就没被包住,就成为裸露在外,有成语:密事不机。

兵事必要机!现在谁知道国家军队调动?没人知道,要是谁都知道那就成了“不机”。即使知道,也不能乱说~

再说权,权比机用的还多。权本意是秤砣,农村都用过那种老秤。

咱们古人的,这种估计大家都不陌生


这个秤锤,西方人叫砝码,咱们古人叫权。而西方的不一样,西方的秤是这样的,也不陌生,两边加东西来达到平衡。


这是西方的

古人呢,不是跟西方这种,而是只在一个地方加东西,通过移动权(秤砣)来达到平衡。这个动作就叫做:权衡,以不变应万变是古人思维,所以应对改变的能力叫做权变,没有权变之人不可掌兵。

孙子:“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所以,上面的话就好理解了

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
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


再看原文,文侯说,寡人……什么是寡人?寡德之人,自谦之词。是上层常用的谦辞,再比如:孤王,哀家等等,称孤道寡。寡人不好军旅之事,说的是他自己不好军旅之事。好就是喜好,不好,不喜好,这里简单。文侯为什么这么讲?

论语里说:正颜色,出辞气。一见面先要让你知道我的手段,因为文侯不是偶遇吴起,而是有人推荐吴起。你是什么水平,我得试试看。大概是这种心里想法!

关于“正颜色,出辞气”这里做一些补充。这里说的是高深的修养。“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说的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让人一见面就不敢小瞧,为何?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皆合乎标准。所以,走得正行得正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辞气,指声音的抑扬顿挫。

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必须训练其“行、住、坐、卧”,吃有吃相,坐有坐相,有什么是不需要训练的呢?不少人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不仅没有美感,而且也不健康……在这里,说的是古人对自己的行、住、坐、卧都有严格要求。

“性相近,习相远”,习气影响人甚大。即使有野望,也得加上功夫,要严格训练自己。

言归正传。

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

吴起的回复很有意思,这一看就是在孔门待过。其实文侯也是孔门的,文侯的老师是子夏,以见占隐。占和察,从看见处来思考看不见处,这叫以见占隐。为王者师的是子夏,当时魏国的几个大牛都是子夏的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观人之迹,
可以知人之心;
观人之已为,
可以知人之所未为。
见者,迹也;
隐者,心也;
往者,已为也;
来者,未为也。


吴起看出文侯其实好兵事,这一出是他假装的,他直接点破了。

插播一个群友提问:
为什么吴起兵法的没有孙子兵法出名?

确实没有孙子有名,孙子那是少有的德功言均立而且有好下场的人。再看吴起就不是那回事了,杀妻求将,死状惨烈。自然大多看孙子,相比而言,少有看吴子的(不代表不值得看)。

接着前面的分享,按照诗经的说法叫:“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

以往察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一层推一层,一层推一层,逐渐深入……

接着《图国》下一段。

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以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车奄户,缦轮笼毂,观之于目则不丽,乘之以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也?

有些词解释一下:四时,春夏秋冬;斩离,开剥;掩,涂。

翻译一部分:
春夏秋冬四时,令人开剥皮革做衣甲,涂以朱漆之饰,取其光泽;画以丹青之色,取其华彩;烁以犀象之形,取其威猛。

说的是什么呢?这样的(衣服)冬天穿着不暖和,夏天穿着不凉快,只是好看而已。

言外之意:车戟不是用来好看的,这是攻战之物。

这里已经讲得比较简单了,既然你说你不好军旅之事,那这些东西总不是你闲着没事做的吧?

观之于目则不丽,
乘之以田则不轻。


这些都是跟日常没关系的东西。

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

伏鸡,老母鸡,抱雏的鸡;乳犬,有狗崽的狗。吴起这里其实已经开始推销自己了,伏鸡乳犬即便愿意搏斗,但是终究无法和狸虎相斗。

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家;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

这些也比较直白!

“承桑氏”,出自少昊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有扈氏”,启的庶兄,不服启“家天下”,大战于甘,为启所灭


承桑注重文不重武,
国家灭亡
有扈重武不重文,
也被启灭掉


施子美曰:天下之事,未有偏而无弊者……刚猛相济而政和,况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其可偏废乎……明主鉴兹,故内则修文德,外则治武备,示不偏胜也……爱人者,圣人之本心,而治兵者,御敌之一术,二者其可偏废乎?

正确的做法,应该文武并重。于是吴起推出结论: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文武不可失,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就是下面这两句: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

面对敌人不敢进攻,和看着士兵尸体而哀伤,都不是仁义的表现。

《吊古战场文》曰:“苍苍烝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这里有个字其实经常会搞错,“尸”。不要觉得尸是个简化字,屍尸本就是两个字。尸这个字本身是个工作。

最初就是来表演死人的职业,比如:尸位素餐。尸本身是一个动作,基本跟蹲着类似。所以很多字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比如尿。

尸体这个词本身应该是屍体,只是现在简化了都用一个字了。尸本身没有这个意思,更多的是陈列、居住的含义。

最后看结局:

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均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布席,设坐席也。捧,执也。觞,酒器。醮,祷祭以酒灌地也。庙,祖庙。西河,魏地,与秦接境。

布席是铺设坐席,醮是个仪式,洒出一点到地上,然后意思一下抿一点。由此可见,看得出文侯夫人很有见识(识机)。

施子美曰:有非常之礼,而后可以待非常之才;有非常之才,而后可以立非常之功。


“守西河”,守就有权。魏是战国初期第一强国。文侯期间任用翟璜,西门豹,吴起,乐羊,且有当时最强的魏武卒。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文侯与吴起两人合作,写下了辉煌的历史。但是,要知道,史上不知有多少人才被埋没了。正如韩愈《马说》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当时是横行天下,还用了李悝进行变法。在《资治通鉴》的周纪一里面记录了一个文侯的小故事,很短,但是很有表现力。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一段写了一个小事,就是文侯和臣子饮酒,这时下起了大雨,期间文侯想起来和虞人说好了一起打猎的。就准备出去,周围大臣表示雨太大了,别去了吧。最后文侯亲自去告诉停猎。

故事很短但是这样的故事凭什么记在史书里?

史书,不会什么事都记录进去的!怎么不记其他的事情呢?

这件事带来的影响非常深远!首先文侯和群臣喝酒,天降大雨,失约这样的事几乎成为定局。这里突出的是:文侯放了虞人鸽子,以及当时天下大雨是个很好的借口。

文侯准备去履约,周围人:外面下着雨,你准备去干什么呢?

不如留下继续宴乐,这时相当于群臣给了一些理由。首先,确实下大雨,天气不好。其次,在这里还能舒舒服服的。还有一个隐藏的信息:文侯你是君,和虞人身份差距太大。这些内容给到文侯一个信息:失约也没什么。

文侯最终拒绝了建议,即便困难也去亲自告诉停猎。这其实就是立信的方式,吴起也好,商鞅也好,都是这一套内容。

首先答应一个有点超规格的要求(与虞人期猎),之后在履约时非常曲折,导致履约困难(天下雨,群臣宴),但是你仍旧做到了(身自罢之)。这样一个流程下来,文侯的信就立下来了。资治通鉴里有一句没讲。我们可以参见《战国策·魏策》里也描写了这一段。

《战国策·魏策》: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不一样的是)最后一句:魏于是乎始强。这句话什么意思都能看懂,不用翻译。这件事情虽然有可能是文侯故意为之的,但是造成的影响却很大。守信这个人设立住了,那以后很多事就方便多了。先讲信用,别的事就好办了,先做人在做事,事就好办多了……

文侯对虞人的态度都如此,他怎么会不用吴起呢?在这个事件里还要考虑一个事,就是此事之后群臣的内心。本来群臣是打算给文侯个台阶,然后心安理得的不去的,现在文侯去了。群臣内心必然产生一个特殊的感受,没想到文侯居然如此守信。

注:以上内容,一开始来源于“庄老师”分享,后来根据群里面的分享进行整合。

“我虽然驽钝,愿学老师用心学习,知行并用,把传统的读书方式传下去”。

先秦经典,这是很多人已经忽略的模块,希望“有识之士”重视起来

共勉[抱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吴起兵法解析之《图国》篇
《尉缭子》原文、译文(7-12)
吴起兵法 | 兵法
武卒变法及《吴起兵法》
《吴起兵法》今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七百二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