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糟糕的经济学》:当你一无所有,如何看待拥有很多的人?

让人讨厌的事情......

那个你隔壁的邻居大老K,丢人堆里根本就不显眼的一个男人,竟然一夜暴富了,据传资产增加了2、3倍,如果他只是报纸上的某某某该多好!隔壁的他,大家身边的那个他,他一定是捞了偏门!还是得了先人的馈赠?身边的人都指指点点又议论纷纷,大K一夜之间成为焦点,他也很快搬离了,走得好,谢天谢地!后来,听说大K成为了巨富,这绝对不可能!!反正周围的人都在质疑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01

从渐进式增长到爆炸式增长

人类发展历史上倒是真实发生过一种巨变,所有人的实际收入大幅度递增,真正是皆大欢喜。而这个大增长以1800年为分水岭有着显著的不同。
 
1800年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模样?那是西方思想源泉之一的古希腊经济生活高度繁荣的时代;是北宋汴梁清明上河图风光描绘的欣欣向荣;是英国十八世纪开创性的工业革命,身处其中的人人均实际收入翻了1-3倍,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这种繁荣促成了斯密式的“长期经济增长”,它是一种渐进式的增长。

然而,更惊天动地的变化发生在1800年以后,人均实际收入增涨了30倍甚至更高,简直就是“经济大爆炸”。

 
身处其中的人对此会如何看待?他们很淡然,这是真的!自从游说者出现在18世纪之初以来,为自由市场游说的群体越来越多了,新说辞带来新的商业活动,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利,在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的游说过程中,人们习惯了拥抱创造性的破坏、不可预测的生活、远超前人水平的生产和收入。
 
人类实际收入增量达到3000%到10000%,这是近两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实际变化,这种经济现象该如何解释?用工业革命作为起点来解释恰当吗?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表示质疑。
 
经济活动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各种不同需要,尤其在当今社会,经济使人幸福的论调大行其道,从一开始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就明确提出了:关于经济学,人们关注的视角应该投向于人,把经济学问题与人的问题一分为二割裂了单独看,是非常愚蠢的,糟糕的经济学。

02

用《浮士德》介绍经济学

2010年,实验经济学家同时又是法学教授的巴特.威尔逊,后面我用“巴教授”来称谓他,提出了“人文经济学”这一术语,这位学者的事迹不仅有与诺贝尔获奖者弗农.史密斯共同著作了《人文经济学:21世纪的道德情操和国家财富》,更在多年来同加州普曼大学英语系的同事一同通过《浮士德》介绍经济学。
 
一度怀疑我是眼花加重了,或者是另有一个《浮士德》?都不是,就是用的歌德的那本巨作,巴教授在课中说,《浮士德》开篇的怨言就违反了经济学中没有免费午餐的假设以及二十先令纸币定理,浮士德说:“我既没有财产和金钱,也没有足以浮世的声名与体面啊!”,这种幼稚的抱怨完全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浮士德向魔鬼寻求解决之道,多少有点意思啊!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二十先令纸币定理,它指的是进行一些日常性学习,捡起或许会掉在路上的二十先令,来赚取日常利润。现代人从抛补利息套利中套得价值,这与教授人文经济学从《浮士德》中获取知识同样具有价值,《糟糕的经济学》表述的就是展示这样一种研究方法。
 
马歇尔在《经济学》一书中也说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人文经济学说经济学家应该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叫行为主义,是论证主义的,非语言的;另一条腿叫人文主义,是具有心灵理论的,言辞修辞的。所有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都会拿“经济大爆炸”来证明自家理论。
 
世界历史的解释是,贸易是大增长的引擎,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球主要海上贸易也只是被局限于印度洋,参与的国家也没有“经济大爆炸”的迹象,如果说这一切源于阶层斗争,工会与工人之间友好的监管关系是在“经济大爆炸”之后才开始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资本的累积有时效性,通常几十年内就丧失生机。”这没错,蒸汽机动力早已不复存在了,假如像马克思所说,如果通过剥削奴隶或工人获得更多资本累积,那“资本家”也会面临收益递减的实际局面,如果从现代经济学中的解释寻求答案,英国工人是被剥削阶层,他们却也是在“经济大爆炸”中获得财富的人群。而工会与工人的关系,工会就是将工人收入中的一部分转走到另一部分中去,比如,从公寓租户转移给公寓维修工人,从病人那转移到医生那里,然后呢?


03


“经济大爆炸”何解?
 
亚当.斯密说的:“争取天赋自由权的明显而简单的计划,它给了无数普通人一个机会,一个尝试的机会。”这是蜡烛学徒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机会,也是电报员托马斯.爱迪生的一个机会,人人平等理念给予他们在“商业田”中检验自己想法的“土壤”,大大小小,无数块创造田内最终酝酿出“经济大爆炸”的丰硕果实。
 
人类的思想通过语言、书写,记录并保存下来,人文学科对其进行研究,人们逐渐理解到创造现代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或许不是大学与蒸汽机,而是普通人平等的自由和尊严。历史在延续中修正与变化,1685年,平等理论者理查德.伦博尔德被处死前讲过一段话:“我敢肯定,没有人生来就比别人高贵背着马鞍来到这个世界上......”,大众纷纷嘲笑他的妄言,然而一个世纪后,人们纷纷赞美他,到了1985年,他的这个观点已是深入人心。人生来平等的情绪从被扼杀到被流传,直到形成强大的洪流,引发全人类平等的“联动地震”。
 
“经济大爆炸”的摇篮是新科学与文学,还是阶级自由与尊严?

 
17世纪的荷兰人已经发明了望远镜和显微镜,远超同时代其他科学设备,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为什么大爆炸不一路沿着这个科学成果搭起的支架推动下去,推动荷兰进入工业革命与经济大爆炸中呢?
 
18世纪,亚洲一些国家的富裕程度与自由程度也与欧洲旗鼓相当,为什么这一切是从欧洲发生,作者提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有一些新颖的思考出现了,人们不再歌颂英雄神话般的生活,认为普通的生活才是生活的终极目标,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用“普通生活的神圣化”来形容这种思潮。在“经济大爆炸”中,资产阶级言论没有替代品!资产阶级言论没有替代品!资产阶级言论没有替代品!此处重要,话说三遍。
 
假若1700年英国商人和发明家吃到第一轮果实后失去了保护,这种情况在当时很正常,政府依旧停止改良,保护既得利益,那这些聪明人会流入其他阶层与行业中,一切回归从前。西班牙有海外帝国、奥斯曼帝国法制强大、法国有启蒙运动,放眼望去各国机制都有“重器”,它们缺少了荷兰与英国的什么观念性特征?
 
哲学家詹妮弗.贝克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当你没有一些东西的时候,如何看待拥有这些东西的人?
 
社会学家杰克.戈德斯通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英国的样本演变中没有创造出特权商人与寡头政治使他们得以继续笑傲普罗大宗?
 
这两个问题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一一作了解答,我认为用第一个问题来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最好的答案,如果改良没有进行到最后,另一个结果我们设想一下会是什么?各种利己思潮直接把改良前半段的成果“杀鸡取卵”,这个结果当然太糟糕了,杀死了会下金蛋的那只鸡,这种事很多见,不是吗?
 
人类在两个世纪内实现了30到100倍巨大增长系数的“经济大爆炸”需要什么条件?迪尔德丽.麦克洛斯基书中有解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迪尔德丽·麦克罗斯基:自由与尊严诠释现代世界
自由与尊严解释了当代世界的成因 | 迪尔德丽·麦克罗斯基
“经济学之父”开启现代经济制度的那把钥匙,名叫“自由”
亲戚接送孩子上学 发现一家五口离奇死在家中
迟来5年的离婚,从经济学角度理性看待文章马伊琍离婚真相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如何颠覆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