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个教育学小问题的思考
userphoto

2023.04.13 上海

关注



【问题一】: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被称为“科学教育的创始人”、“现代教育学之父”。为什么是19世纪初这个时间节点?

【问题二】:
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为什么他们的说法给以一种恰恰相反甚至有点文字游戏的感觉?

【问题三】:
我们有各级各类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研究型大学等。

有人强调研究型大学的重要,认为这是冲击高精尖的关键;有人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认为这是与制造业大国与保障就业相关的;有人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个人一生的起点和奠基。

学校里开设很多课程,比如中学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体育、劳动、信息技术,还有的高中有选修课。

有人强调语文的重要性,这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人强调数学的重要性,这是科学的皇后,是一切科学技术的灵魂;有人强调英语的重要,认为这是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的基本要求。

都很重要?有没有谁更重要?


这是最近看教育史的时候思考的一些问题的其中三个。

我思考的结果如下,供大家批判指正。
(由于跨专业,没系统学过教育学相关内容,可能和专业老师讲的很不一样)

【问题一思考】
大家都知道,1666年是牛顿奇迹年,那年牛顿提出了微积分和万有引力,人类的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以哈雷彗星为例,哈雷1705年预言1758年或1759年会有一颗很亮的“扫帚星(彗星)”和地球擦肩而过,人们觉得他在胡扯。
结果到了1759年1月,天文学家真的看到了有一颗拖着长尾巴的彗星出现在空中。人们不禁哇塞,哈雷牛逼,牛顿牛逼,科学牛逼。
也就是说,牛顿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的强大,人类可以利用各种科学知识发现宇宙万物的规律。

于是,关注教育的一批人可得也会这么想。天文学有规律、生物学有规律,那么教育呢?肯定也有一些规律啊、定理啊之类的东西。
于是,结合当时心理学的进展,发现了人的兴趣、注意力之类的具备一些普遍特征和规律,教育学的科学化也就应运而生了。

杜威
【问题二思考】
杜威和陶行知都是著名的教育学家,他们的理论不可能是随口说的文字游戏。
杜威是美国人,1859年出生。
陶行知是安徽人,1891年出生。
自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到19世纪末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国,虽然暂时还不如英、德,但前景一片大好。当时美国的教育也发展的挺好,在各种繁荣的情境下,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学校教育的课程一般变化得慢,但当时社会日新月异,学生毕业后很可能发现学校里学的东西根本没用。
就好像你花四年学会了修理BB机,刚毕业手机普及了。
杜威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学校即社会”,强调学校不是象牙塔,不应该与社会有隔阂,顺应时代的需要。

而20世纪初期的我国呢?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民生凋敝,水深火热,20世纪初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国民政府和北洋政府也不太行,虽然有蔡元培、张伯苓等教育家在奔走,但国家没有精力、财力好好地搞教育,文盲率极高,学校数量严重不足。
所以呢?中国当时显然和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截然不同,美国是社会安定繁荣教育也发展很好只是课程内容有些脱节;我国是绝大多数农民和城市贫民没有读书的机会。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也就可以理解了。学校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儿童少年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客观事实,但我们不能就此放弃,即使进不了正规学校,社会何尝不是一所大学校呢?生活何尝不是最好的老师呢?如果当时中国人能普遍树立这样的信念,不放弃、不抛弃,教育救国的理想是有希望的。
由此也就理解了,西方的理论确实不能拿来就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陶行知
【问题三思考】
确实这些东西都很重要。
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个新任教育部长,年轻的时候做过几年的“特殊学校校长”,也就是身体有缺陷的孩子的学校。于是,他对特殊学校非常重视。
与财政科协商下年度教育预算的时候,教育部长想给特殊学校增加经费额度,财政科长不解,为什么突然加这么多?教育部长说,“特殊儿童多么不幸,他们的父母为了养大他们付出了多少”之类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听者啜泣闻着沉默。
是啊,这些孩子们太可怜了,国家加大特殊学校经费支持是不是很有必要?
财政科长虽然被感动,但还是不同意贸然增加。
因为总经费是固定的,这里增加了,就要在别处减少,那么在那里减少呢?高中教育不重要?还是大学教育不重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教育是讲情怀的,但教育机构设置、教育经费分配、课程体系等都是有限制的,钱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不能单方面强调某一部分的重要性,只有系统把握努力寻找总效用最大才是合理的。

而且,时代的需要往往是重要与否的判断标准,新中国初期为什么那么重视石油、钢铁、地质、化工之类的工科专业,新中国建设亟需啊!现在为什么格外强调拔尖创新、基础科学,冲击世界高精尖亟需啊!
因此,在教育讨论中我们不能过于强调单一因素的重要性,而且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判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程红兵:教育家的德育是知行合一的德育 ——陶行知诞辰120周年纪念
浅析陶行知教育观三大思想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21)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