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这才是中国学生爬藤的真相,普通家庭孩子如何爬藤?
左右

首先说个恐怖的数据:2021年,中国学生申请常春藤的学生是5万人左右,只有430人被录取。这数据包含所有在美国读高中,国内国际学习,体制内学校,拿中国境内护照的总人数。

常春藤在中国大陆的录取率不到1%。

日前,美国8大藤校常规申请录取结果已经陆续放出。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各校申请人数激增,但各大藤校并没有降低录取标准,导致录取率大幅跳水,不少学校录取结果创历史新低。如布朗大学录取率首次降至6%以下,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录取率则不到4%。

在此不再赘述今年各个藤校的具体录取情况,但从整体来看,北京地区依旧领跑全国,上海位列第二,广东地区表现也不俗,暂列第三。而后起之秀江苏,今年也收获了不少藤校翠录的好消息。

八大藤校大陆申请学生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以16枚offer的成绩领先,人大附中、上外附中,华南师大附中、UWC常熟学院、北京十一学校,101中学、北京二中以及南京外国语学校均有不俗成绩,今年并没有明显的黑马学校出现。可见,受疫情影响以及录取方式的调整变化,各大藤校还是采取偏于保守的录取方式,把offer更多的发给了传统名校。

藤校是强者间的博弈,强者恒强,四大名校国际部瓜分了北京近50%的录取名额。比如,实验中学国际部,16人被常春藤录取, 110名被美国TOP 30院校录取

有心的家长整理了一份北师大实验中学国际部本申请季放榜数据,具体如下:

今年录取结果跳水,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大行情的影响,不能完全归咎某一方。每一年申请,学校也是摸石头过河,家长们也要给学校调整的机会;同时,所有家长都要认清申请的严峻形势,不要心存幻想,打铁还需自身硬。

1.活动和竞赛不是名气越大越好

关于留学机构发布的那些文章里,经常出现的词语包括“课外活动”、“背景提升”意思是参加一些能够体现个人能力的活动和比赛,可以在大学申请时增加竞争力,被好大学录取。

于是,大家热衷于参加各种竞赛和活动,名头越大的越好。

课外活动在中国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两个问题。问题一,扎堆现象,即为申请做得活动都像是标准化流水线做出来的。我总结为,新三样和老三样。老三样,模联,植树,敬老院。新三样,支教,北极科考、非洲保护野生动物。估计九成的家长读完都会“中招“的感觉。

可做得活动就这些,如何能做出差异化?拿模联来讲,大多数孩子只是参与了一下,有一个小小的经历。这些人写得东西被招生官认为“平淡无奇”,即审阅完文书后,感觉无特别之处或无任何情感波动。

不管是理科的竞赛还是文科的刊物,最顶尖的活动,其实都不需要花巨额参赛费用。

出国留学市场是个水滴形:越尖端的东西收费反而越少,有些比赛甚至反过来给学生发奖金。而越往下走,大家的支付意愿反而越强烈。

比如理科里面含金量很高的 ISEF、丘成桐数学竞赛,都不需要缴纳高额的培训或参赛费用,至少在今年录取藤校的同学中,很多理科申请者都在这样档次的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至于文科生,含金量高的免费项目更加多样:Concord Review 和 John Locke Essay Competition 之类顶尖的人文刊物,也是不需要参赛费用。

招生官要看的不只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所展现出的探索知识的欲望。

招生官如果只用奖项大小来判断学生的学术潜力,那根本不可能招募到如此之多的来自中产甚至以下水平家庭的学生。这也是为什么,大学要求申请者“必须提交两封校内教师的推荐信”的原因——即使你无力负担学校以外的教育,只要你在能力范围内展现出了最大的热情,就是一个优秀的申请者。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付费的活动都没意义”:我得出的结论反而是,不管什么活动,只要做了就有意义大多时候,学校在乎的并不是活动的主题,而是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思考方式。简而言之,活动和规格并不重要,挖掘做活动中的价值以及做事情的影响力才是关键。

如果你足够有钱、有时间,大可以把能做的活动都做一遍,申请的时候再选择十项填入表格就好。然而我们通常没那么富裕,那我们只能仔细掂量每件事的性价比。

02 不是花钱买资源,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

只要想好要什么,其实有很多资源能带孩子更接近所追求的事物。学术之外,可以在校内外做很多活动。比如给学校的新媒体写文章、为校刊做报道,比如在学校帮扶组织做义工。

在刚过去的严重缩水的申请季里,大家都会感到焦虑,担心自己孩子做的这些活动太平凡。

其实,名校会更愿意看到你的孩子因为兴趣爱好长期沉浸到某项课外活动中,而不是只有一两周的短暂行为;会鼓励学生从细微之处去关爱他人和社区,而不是跑到千里之外修房子。比如,为减轻家庭负担去做兼职,帮助父母照顾年幼的弟妹或者年迈的祖父母,有真情实感和反思,反而更能打动录取官。

家长不是要花钱给孩子买资源,而是真正地和孩子一起投入到这个探索的过程之中。富裕家庭的孩子花父母钱飞到世界各地,在欣赏异国风情之余,做一两个星期的义工,已经不再认为是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了。参加五六个俱乐部,甚至自己创办一个假大空的俱乐部,也很容易被美国大学录取委员会识破套路。

“什么样的娃能被藤校录取”?必须迈过三个门槛:

1、学校/GPA

坦率的讲,高中就读学校在申请中占一定地位,招生官历年在国内录取了一定比例的学生,对国内学校有一定认知。因此,争取进入T1梯队学校。当然,学生在学校里拿一个不错的GPA,也更会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建议考取公立校国际班时,有实力一定往实验、十一、四中这样的学校冲。

2、标化成绩

谈及出国,中国家长第一想到的是标化。孩子就读于好的高中,GPA成绩不错,又能考出漂亮的标化成绩,招生官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具有超强学术能力的孩子。标化的重要性不用我多说。

能够作为申请材料提交的成绩主要包含:GPA、SAT/ACT、托福、AP成绩等,招生官看的不是某一项的超高分,而是通过每一项的比较(甚至某小项、以及成绩的趋势),来看到你扎实的学术基础与未来的潜力。

给个美国TOP 30大学录取标准:

  • TOEFL,110分+;(满分120分),其中单项最好25分+

  • SAT,1500分+(满分1600分) / ACT不低于33分+(满分36分)阅读和数学两块相对平均一些。

3、社会活动

美国夏校竞争日益激烈积累,在学校、GPA、标化考试上,招生官很难区分学生的差异,这时候,就是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每个孩子应该有不同类型的活动。

体育、学术、公益、竞赛……只要是孩子喜欢的活动类型,都是可以去尝试的。而不是只沉迷在某一种类型的活动,例如9到12年级全部用来做竞赛。类型可以多,但最终还是要专注于某一领域,围绕某一特定主题。

数量不在多,而在精。

如果孩子投入时间做很多活动,招生官不会被花在活动上的精力所感动,反而会觉得孩子做的活动太散了。9-12年级,一共有10个左右的活动就够了,甚至少一些也没有关系。奖项也是,最终填5个左右的奖项已经足够多。

这就是我说的三个门槛。学有余力的学生,除了课外活动,也可以暑期去夏校学业,这也不为是一个加分项。

总结

学术能力,即对学校,GPA,标化的考察,这是硬实力的表现,这是申请好学校基本要素。领导力及影响力,即对社会活动的认知。思维方式及自我认识,即在文书体现的思考方式。首当其冲需迈过学校,标化,GPA这一门槛,具体硬实力后,社会活动和文书软实力将会发挥巨大作用,软硬实力相互促进。三者兼备,才能塑造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简单来讲,如果孩子来自一个美国大学比较认可的高中,他的标化、GPA满足了藤校最低的要求,他参与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课外活动,他有比较好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那么就完全有机会去申请藤校级的大学。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招生官不能说的藤校'录取公式'
申请美国常春藤本科名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美国名牌大学vs将来职业
你的大学成绩决定了选择什么档次的美国大学
万言干货|从近两年美本TOP30/50录取趋势,看小初高各年级留学规划路径!
爬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