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兴才专栏| 诗与青春何处安放——《红楼梦》诗词曲赋思辨性阅读价值取向

作者简介   

陈兴才: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基地主持人。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江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江苏大学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致力于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新课程学习任务设计、新高考素养测评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语文话题微观解析》《新课标整本书思辨读写任务设计》以及《儒林外史》《边城》《泰戈尔经典》等多种经典思辨导读。二十篇研究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诗与青春何处安放

——《红楼梦》诗词曲赋思辨性阅读价值取向

Career In Business

【摘要】诗词曲赋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是该作品区相较于其他作品的区别属性之一。作品中浩繁的诗词曲赋在教学中无法回避和无视,则必须有恰当的内容确定与学法,这涉及到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涉及到梳理、统整、探究等学习方法。特别需要认识的是,尽管《红楼梦》是文学作品,诗词曲赋更是抒情性作品,但就探究而言,思辨的介入,方能为学习提供品质保障。

【关键词】《红楼梦》 诗词曲赋 整本书阅读 梳理与统整 探究与思辨

       “诗与青春何处安放”作为标题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向《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存在价值,属于作者构思与作品内涵,对应的是日常所说的文本解读,强调的是作品有什么、为什么要有;二是指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这些诗词曲赋,以及如何在读解的基础上实现探究与思辨,强调的是作为读者的“我”的理解、辨别乃至评价、质疑。因为阅读的意义由作品、作者、读者、世界四个元素构成,而不只是过去习惯看重的“作品、作者”二元构成,前者是素养中心,后者是文本中心。

01

学习设计及意图

以此为出发点,笔者设计了以“诗与青春何处安放”为题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的思辨性导读任务,主要包括梳理与统整、探究与思辨两部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具体学习任务设计与意图解说如下:

(一)梳理与统整

学习任务1:学生梳理大规模出现诗词曲赋的作品回目。

第五回 判词与警幻仙曲;

第十八回 宝玉呈才;

第二十二回 灯谜中的谶语;

第三十七回  海棠社诗会;

第三十八回 菊花诗会和螃蟹咏;

第五十回 芦雪庵即景联诗;

第五十一回 薛小妹怀古;

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第七十回 柳絮词;

第七十六回 凹晶馆联诗;

第七十八回姽婳词、芙蓉诔

      这项梳理是为显示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的规模性存在,属于宏观把握,也提示关注与研读诗词曲赋的重点章节。

学习任务2:学生梳理与交流大观园中擅长作诗的是哪几位

黛玉、宝钗、探春、湘云、宝琴、宝玉

      这项梳理指向作品中的重要人物,黛玉和宝钗的诗才最为杰出,作品也多,是重点对象;探春与湘云虽有不及,但有急才,也有佳作;宝玉则是另一类型,“正经”创作不入众人法眼,但因其挚诚而有佳作;至于宝琴,人人交赞,才貌俱佳,但入贾府不深,只留雪泥鸿爪。

学习任务3:梳理与发现最值得关注与研读的诗作

判词与红楼十二曲、葬花咏、咏白海棠诗、菊花诗、芦雪庵即景联句、咏柳絮词

      此梳理着眼于诗作。判词与红楼十二曲来自作者的上帝视角,相当于他对人物命运及性情的判定;葬花咏,黛玉泣血之作,实是走进黛玉内心的钥匙;芦雪庵即景联句,是集体联句,就读人来说,作用不大。咏白海棠诗、菊花诗、咏柳絮词,由于是“比赛型”创作,且作品数量多,对于读解人物才与情的差异则是最好的入口。

学习任务4:五次结社活动

第一次,海棠诗:探春发起,各咏白海棠。地点:秋爽斋

第二次,菊花诗:湘云主邀,以菊为题材,共十二首。地点:蘅芜院

第三次,赏雪诗:李纨主邀,芦雪庵即景联句。地点:芦雪庵

第四次,桃花诗:因黛玉偶然作《桃花行》而起,议而未行。地点:潇湘馆

第五次,柳絮词:黛玉主邀,以柳絮为词。地点:潇湘馆

      此处梳理着眼于诗会活动。重点是第一、二、五次,因第三次是集体联句,看不出真实功夫,第四次则议而未行,烂尾。

学习任务5:三次重要的集体诗会中,谁的诗最得好评?

咏白海棠:宝钗第一,黛玉第二

李纨:“这诗有身份”“若论风流别致,自是(黛玉)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

菊花诗:黛玉第一

李纨:“今日从公评来。《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虽伤于纤巧)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

咏柳絮:宝钗为尊,黛玉、湘云各具特色

众人(选宝钗):“果然翻得好!缠绵悲戚,让潇湘子;情致妩媚,却是枕霞。”

      梳理任务进行到此处,还主要是把握文本信息,即文中有什么,如何表现,当然与前面梳理不同的是,此任务对文本细读提出了要求,如上表所示。

学习任务6:曹雪芹为何让女儿们写诗?

      此任务属于梳理之后的统整,也可以说是全作品解读的关键之一,体现的是作者杰出的艺术构思——首先,诗词曲赋体现女儿们的才华和性情,有人如其文,自然有人如其诗,曹雪芹通过吟诗作词来表现人物。其次,诗词曲赋相关活动,是小说的情节组成,某些诗词之事,意在陪衬烘托,而某些则是关键情节所在,如黛玉葬花吟、宝玉杜撰芙蓉诔。再次,诗词出于心灵,心灵即性格,性格即命运,诗词往往是命运的谶语式透露。再有,吟诗作赋,符合这个诗礼富贵之族的日常,表面上的光鲜高雅与内里污浊腐败的组合,更符合此类家庭或延之于因腐朽而将要崩溃的社会的真实。

     进一步提炼:大观园中女儿们的诗词,体现青春之美,诗即青春,诗与青春即美;作者用心构画诗与青春的互为映衬,恰恰是将最美的诗与青春置于无可挽救的颓败和时代没落的废墟中,异常的凄婉,哀伤——曹雪芹不一定是故意的设置,但夺人心魂的强烈效果是不依赖于他是否主动为此的。

(二)探究与思辨

学习任务1:重点研读菊花诗会各人所作和评诗文段。如果你也躬逢其会,大家推举你总结好诗的标准,请写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

     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绝。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人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宝玉听说,喜得拍手叫“极是,极公道!”黛玉道:“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得却好,不露堆砌生硬。”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拋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

     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齿噙香’一句也敌得过了。”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宝钗笑道:“你的'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簪菊形容得一个缝儿也没了。”湘云笑道:“'偕谁隐’,'为底迟’,真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李纨笑道:“你的'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舍不得别开,菊花有知,也必腻烦了。”说得大家都笑了。

     宝玉笑道:“……”李纨道:“你的也好,只是不及这几句新巧就是了。” 

      李纨并不能作诗,但作者安排她“会评诗”,这是有道理的,如今天文学奖评选,评委多为评论家甚至读者,而不大会让创作旺盛的作家主评。菊花诗会中,李纨把头名的桂冠给了黛玉,并不是为了平衡和照顾,实是因为黛玉以其孤高的性情最能理解“菊品”,菊与人合,黛玉自然超出其余,其他人多为掉书袋,仿古,隔靴搔痒或强说菊。

     对“好诗标准”的讨论结果:要扣题(思路)、题目新(题材)、立意新(主旨)、手法高妙(艺术)、自然不生硬(语言)

      让学生讨论好诗的标准,固然有指引学生细读文本的作用,但另有意图,由于涉及诗词鉴赏,不妨也针对鉴赏素养作点鉴赏实践,即所谓,解作品不全为作品,也为学生的综合素养着想。

学习任务2:简要评述曹雪芹让林黛玉而不是其他人夺魁的情节设计价值,写一段200字左右文学短评。

     十二首诗诗题分别是:忆、访、种、对、供、咏、画、问、簪、影、梦、残。

林黛玉的三首诗:咏菊、问菊、菊梦

      探究黛玉夺魁的原因,既是探究黛玉性情,也是探究作者用意。说此次诗会是理解作品和人物的众多有用密钥之一,自然恰当,此为该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如果迁移开去,咏柳絮词、芙蓉诔等同样是读解宝钗、宝玉性情的重要密钥。

      这个探究任务中,还可以传达给学生一个重要的文学鉴赏知识,即:“小说不是按照作者的意愿进行的,而是按小说自己的逻辑”——米兰·昆德拉

      昆德拉的这句话,正是“曹雪芹让林黛玉而不是其他人夺魁的情节设计价值”的凝练性回答。即,在这里,对于菊花诗会来说,黛玉一定会作出好诗,夺魁者一定是黛玉而不是其他人,这是由黛玉的性情逻辑和生活逻辑决定的,而不是曹雪芹偏爱的结果。

学习任务3:70回后为何再无规模性诗会?

      这个问题探究的答案有“女儿们的风流云散,各自艰难”“贾府形势越来越严峻,再也无心无力操办诗会活动”等原因,当然也有学生认为是续作者才情不够所致。但就整个作品来说,虎兔相逢大梦归之时,作为美与青春的代言的诗的凋零就是美与青春的毁灭。从作者的运笔来看,既极力用诗词表现美与青春,而又不失时机地对诗进行了调侃与反讽,如48回香菱学诗,“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下意识将最无诗性最不懂诗的薛蟠作为思念对象,“两呆相遇”是对香菱命运的嘲弄,也是对诗的嘲弄。在这点上,我们认为,曹雪芹尽管极力繁茂作品中的诗词,但并不矫情与虚浮,显示他的清醒和痛心,而不是秀才华。

      于是我们可以就“诗与远方”这个命题展开思辨性讨论,对于大观园中的青春生命而言,诗性或诗意的产生,固然是人物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和抗争,对心灵世界的固守和坚持,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人物力量衰弱之征兆。

      从个体角度说,诗是寄托和排遣,是自慰与反躬;但从社会角度说,它是压迫与无常的结果。我们常常说“诗与远方”,不如说,在大观园中,恰恰体现的是诗没有远方,只是退守,退守到一定程度就萎灭了。

学习任务4:任选你喜欢的《红楼梦》中的诗词曲十首以上,试着做“词条”,包括作品、创作说明、注释、鉴赏(也可以评价、质疑等)200字。然后集齐,班级做一份《红楼诗抄》小报,作为学习成果保存。

      这个任务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再提高学习要求,对文本内容作进一步的梳理与统整,要求学生有选诗能力、归类意识和分析鉴赏能力,强调自主阅读和综合性学习。

02

为何将诗词曲赋作为研讨专题

来设计学习任务

      作为课程内容的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诉求有两方面:

      一是“这本书”的价值的实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建议篇目都是代表性的名著、名作,代表着中国或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具体到《红楼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集大成者,是“无法不选”的作品。课标里对长篇小说阅读的指示是是共性要求,就《红楼梦》而言,它显然又有着区别性个性化特征,如大量的诗词曲赋的存在就是其一,这些都属于小说的“内容物”,而且又是作者表现生活的手段,所以在《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中,就此专门设一学习专题,是很有必要的,统编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中也确实提示了这个学习内容。

      二是学生的成长价值的实现。读这本书不仅是为了这本书,新课标可以给我们有高度的把握——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对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素养中心的整本书阅读追求,在此视域中,文本里有什么只是阅读对象和学习读写的凭借,终极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即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们既要实现文本的独立价值,也要着眼于文化理解、审美鉴赏、思辨素养、写作表达等核心素养。

      如此,就整本书阅读而言,既要把有关文本的重要“内容物“,让学生展开阅读与吸纳,但教师又不能是“讲书者”,只能是阅读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导引者,否则就是教师的失位。强调“阅读任务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导引”体现的正是作为课程的阅读与个体自由阅读的区别所在。

      这也正是本案例中用两大组学习任务来指引学生阅读的目的所在——第一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梳理与统整(当然教师的职责体现于“让学生梳理与统整什么”的把握);第二组任务是让学生去探究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源于教师对诗词曲赋在作品中的价值的把握)——所谓学习任务的实质就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方案,如让学生讨论与拟写关于“好诗标准”的发言稿,如通过探究曹雪芹让黛玉夺魁的情节设计,让学生学写文学评论,再如尝试做“红楼诗抄”,编“词条”,都既为学生探究重要问题提供策略、路径,也着眼于诗歌鉴赏素养、文学评论素养的提升。

03

为什么要重视梳理与统整

      将梳理与统整此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一言以概,是为了体现整本书阅读的“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的目标如何实现?当然依靠梳理与统整性学习任务。着眼于全局,这是与单篇节选教学不同的追求。梳理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与真实阅读体验结合最紧,人人能完成,也必须完成,否则以《红楼梦》如此浩大的规模来说,学生会觉得困难和顾首难顾尾。

      梳理什么,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与次要(可能也是关键)人物需要梳理;重要情节,特别是对与人物表现与整个贾府走势密切相关的重要事件要梳理;重要的艺术表现特点要梳理;就本案例涉及的诗词曲赋来说,自然也是重要的梳理对象(价值如前所述);当然,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凭自己的慧眼另外设计出独特的梳理线索。

      就具体学习任务而言,本课前半段的梳理内容包括:大规模出现诗词曲赋的回目、大观园中哪些人擅长诗词、最值得关注与研读的诗作、五次结社、三次诗会,这条梳理线索,从整体走向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由粗概到细数,体现的是一个合理的学习过程。

      梳理之后,是统整,只有一个任务,却是抓住牛鼻子,牵动全身,即“曹雪芹为何让女儿们能诗能词”的讨论,直接指向了诗词曲赋在作品中的价值与作者的意图:情节的有机组成、显现女儿们的才华与性情、作为命运的谶语、家族与时代生活的反映,更突显了在腐朽与败落的背景下,诗与青春的无可挽救,从而形成令人震撼的艺术张力。

04

为什么要展开探究与思辨

      梳理与统整,总的来说还是着眼于“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以及为何写”,阅读的意义不仅是传承作品,还需要有“我”和“世界(生活)”这两个元素,方能构成“素养中心”的阅读。于是着重于个人阅读体验甚至生活体验的探究与思辨就成为必修课。

      探究与思辨常常成为一体,或者说融合于同一个学习任务,互为表里,互相成全,实现经典阅读的效益最大化。我们读作品,如果只是知道写了什么,然后抱着跪拜的态度,层次是很低的,对于成长的学生来说,只是增添了知识或谈资。一直以来都有种看法,《水浒》里暴力过重,《三国演义》处处权谋,《西游记》宣扬佛法,《红楼梦》结局幻灭,因此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诚然,这类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些作品已经成为公认的经典是回避不了的,更重要的是,不适合的内容的存在与不能读之间并无必然逻辑,我们照样可以让学生读,在他读的过程中让他“能识见”“能判断”,引导他进入批判性思维的层次,即使遇到有争议的作品也能理性对待了。就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来说,其学习行为特征关键词有:占有(梳理)、比较、辨析、质疑、评价、反省,等,几乎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品质的语文学习的应有表现。

      还需要澄清一个误解,即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作品是抒情性的,形象化的表达,似乎与理性思辨离得较远。其实抒情性、形象化,是作者的写作特点,而当它成为我们的阅读对象时,无论它是什么作品,读者的高品质阅读必然伴随着比较、评价、质疑等思辨活动。

      就本案例而言,为探究与思辨设计的学习任务主要有:讨论将最美好的诗与青春置于最颓败腐朽的家族与社会背景中的文学价值,并指导发言稿的写作;体悟与理解“小说不是按作者意愿进行的,而是按小说自己的逻辑”的写作规律,并引导文学评论的写作;对诗与远方的文学“鸡汤”作出反向剖析——诗是人物力量衰弱之征兆,诗没有远方,往往只是退守,退守到退无可退,就是萎灭。

关于诗的本质的理解——此为本课思辨阅读设计的关键,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探究和思辨:

      在大观园中,甚至在整个红楼叙事中的诗词曲赋,首先,诗是美的存在,但这个美的背景是腐朽和衰败,所以美是凄美,是行将消逝之美,是被摧折的美,这是第一层认知。诗即是青春的符号,诗的茂盛与凋零就是青春的生机与凋零,这是第二层很认知。诗是诗人们用美的语言方式实现存在感,是与不适进行抗争,从心理上消除压迫感,也就是自我安慰的一种形式,这种抗争是个人化的,再激烈也只是内心的过程,在社会层面上,它是微弱的,其实相当于呻吟,如柔弱的晨露和阳台上的花,即使有豪放的表达,也往往是换了形态的个人不适,常常言外有言;因为极其个人化,就无法形成社会力量和时代力量,大观园中的诗基本是这种特质,这是第三层思辨。

      从大观园出来,推而广之,中国诗人的写诗与作为诗人身份的存在,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是一致的;一直有诗与远方的说法,这个表达中,诗与远方并列,好像诗就代表着远方,诚不错,诗是诗人内心渴望的隐伏的远方,但作为硬币的两面中的另一面,追寻远方的意义恰恰是没有远方,诗是生命无法尽情施展之后的退守,再退守,退守到退无可退,就是萎灭,所以诗的本质是令人伤感的,这是第四层思辨。中国多诗人,少哲学,更少激烈的抗争者,知识群体,或顺从,或分一杯羹,或无奈,或自慰,盖因皇权的历朝历代中,没有抗争的积极性和路径,没有理想国的营造,只是到身后去围一个自适的后花园,这是出不了苏格拉底、布鲁诺、杰菲逊、佐拉、索尔仁尼琴这类人的可能原因,有不愉快就去写诗,就少了呐喊与战斗檄文,所以当我们津津乐道诗的国度、诗的民族时,也该看到其“不利、不优”的另一面,这是第五层思辨。

     思辨依赖于文本细读和整体梳理,或者说,文本细读和整体梳理是路径,其终极在于思辨和运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正是整本书阅读的品质保障。

                                                   (本文原刊于《江苏教育》2023年第5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诗词赏析76
红楼梦整体阅读——多篇整合精读课
《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之黛玉篇
红楼梦:那一场贾探春偶结海棠社,是大观园群芳恣肆绽放的青春
《红楼梦》自然环境描写的美学特征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七(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