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渊|陶渊明说他“少无适俗韵”,你信吗?

冯渊上课

陶渊明说他“少无适俗韵”,你信吗?

 冯 渊
上海市特级教师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中学语文教研员


我看到很多讲古诗词的书将“少无适俗韵”写作“少无世俗韵”,这些书写得多么匆忙啊,编辑也放任这些错别字?还有,读者会不会停下来想一想,到底是“世俗韵”还是“适俗韵”呢?


老师,这重要吗?


就像木匠看到一张桌子的四条腿不一般长就难受,就像裁缝看到一件衣服的针脚不齐整就想拆了重缝,学习语文,要养成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看到错别字,就像飞虫入目般不舒服,尤其是在字数十分有限的古诗中还出现错别字,那简直是撞翻了虫窝。


那——老师,“世俗”与“适俗”有什么区别?


我不说,你自己动脑筋。首先,我想请你们思考更难一点的问题,什么是“俗韵”?


庸俗啊,市侩啊,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心灵枯竭,像动物一般活着啊。


有不同意见吗?



我不同意。实实在在的俗,比酸文假醋好。谁的内心不住着一个小市民?没有理想的人,比乱七八糟的,或者不着边际的,或者伤害他人成就自己理想的人要好多了。谁说动物就没有理想了,你肯定不了解动物的生活。


你说得有道理,大体来说,鱼也是有理想的,咸鱼除外。我们还是回到正题吧,到底什么是“俗韵”?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些人的穿着和谈吐都很雅致,但是某一种行为突然显示出他很恶俗;反过来,有一些人穿着和谈吐都很俗气,但是某些行为却突然让人肃然起敬?


所以是否有“俗韵”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人的行为,对吗,老师?



先不要急于下结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俗韵”吧。有的人天生少一些,不需要怎么修炼就能保持恬然自安的状态;有的人“俗韵”多一些,怎么都克服不了,不管读了多少书,拿到多少学位……别说一行动,就是一张口,就“俗浪滚滚”。


老师,您说的是谁呀?


我没说具体某个人,你们以后都会有机会遇到的。遇到这种人时,想想我们今天读的诗,你们就会多原谅他一点。


为什么?


刚刚说过了呀。有人天生就特别适应“俗韵”,与“俗韵”融为一体,很难分离,用知识、修养只能适当修饰;有人天生不能适应这种“俗韵”,用官位、利益诱惑他,最后他还是跑开了。


老师的意思是说陶渊明天生是一个不能适应世俗的人?


是呀。他自己说的嘛,“少无适俗韵”。我们都没见过他,今天讨论他的专家也没跟他打过交道。但是《晋书》和《宋书》里有他的传记,《陶渊明集》里有他的诗文。我们只能凭借这些文字来想象他,我们的想象有可能是不准确的,一切文字都与真实之间有缝隙。但目前我们只能这样。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也是训练我们从诗歌内部推测他是一个“少无适俗韵”的人。


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啊?人家说言行一致,老师是说一首诗歌的言语前后逻辑一致?


对。一首诗歌之中的情感、趣味一致,就是内部逻辑自洽。通俗一点说,将每一句诗看作电视连续剧的一集,从头至尾,只要主人公不出现人设崩塌的情况就可以了。现在大家读一读原诗,看看能否找到前后不一致的地方。我们看陶渊明描摹了怎样一幅图景,看看你们是否喜欢他描摹的图景。



我挺喜欢。


有人考证,这首诗大概作于诗人归隐后的第二年。开篇四句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自己本性挚爱田园,却误被官场尘网网罗,蹉跎了岁月。诗人就像鸟恋旧林、鱼思故渊一样,渴望回到自然之中。接下来几句描摹了一幅怡然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这里有草屋、田地、榆柳、桃李、若隐若现的村落、袅袅升起的炊烟,深巷传来狗吠声,桑树顶上鸡正打鸣,这些为恬静的村居生活带来了生机。


我倒是没有发现诗人的描述前后不一致,他好像沉浸在乡村生活里,但是这种图景并不难找吧?


田野、榆柳、桃李、村落、鸡鸣、狗吠,几千年了,乡村至今还保留着这些。但是最近这些年,乡村很少见到草屋,也很少有炊烟了。如果这些图景还存在,陶渊明不过描摹了稀松平常的乡村图景,那么,他的了不起在哪里呢?


老师,依然存在的图景与陶渊明用诗句塑造的图景未必是一回事吧?


你发现了问题,很好。诗句塑造的图景渗透了诗人的理想。我先说唐代一个叫灵澈的和尚写的一首诗《东林寺酬韦丹刺史》,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大家注意过没有,我们常常见人感叹上班忙乱,衣食已足,为何还要这么辛苦打拼呢,不如归去,做个自由人——你们见过这样的人没有?大家都只是感叹一下,但对要追逐的东西,仍然在热衷追逐。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么口是心非:嘴里说归去,身体往前奔。

人们都这样做的时候,大家不以为怪;如果真的有一个人,果敢地丢弃一切,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没有一丝苟且,不向任何不喜欢的东西折腰,是不是很可贵?所以陶渊明最可贵的是,他说了,他做了。我们可以从他的行动中看出他是不是一个“适俗韵”的人。


老师,我有点明白了,那我们是不是要以陶渊明为标杆呢?


你如果喜欢,自然会推崇;你如果不喜欢,自然会绕道。标杆是没有用的。我们只要看陶渊明说到自然生活的那种怡然自得的姿态,就知道这些发自内心的欢喜是没法掩饰的。今天我们看到荒地会想到将其开发了建厂房,而陶渊明却想赶紧去侍弄土地种瓜点豆吧;今天我们看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就想赶紧将其推倒盖个像样的别墅吧,而他跑去栽桃种李,养鸡遛狗。我居住的小区,本来规划时种了许多竹树瓜果,“芳邻”们来了就“大开杀戒”,将一切有叶子的植物都砍伐尽净,把园圃浇筑成水泥地。我跟邻居讲陶渊明,邻居会问,他住几号楼?我说陶渊明是古人。邻居说,陶渊明死了呀?死了还说什么!



老师,我知道了,一个人按照自己内心追求的纯净去生活,是最了不起的。我有一次到昆山乡下的外婆家,穿过一片水稻田,看到夕阳、白鹭,看到孕穗的稻子,我开心得不得了,就一屁股坐下去,坐在干硬的土路上。不远处,稻田边上就是外婆的家,篱笆上挂着干枯的丝瓜和盛开的眉豆花。那时我才读五年级,不懂陶渊明。现在,我似乎懂得了一点点。老师,读一首诗当然不能完全改变一个人,陶渊明也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精神标杆,但我觉得,一个人多和自然作伴,总会让自己远离世俗一点点,因为自然是静谧的,在其中待久了,人的内心也会变得宁静一点。


你有如此真切的感受,还能沉浸在诗歌的情境中,相当不错。如果每个同学都去找到自己喜欢的诗,体会诗人在他营造的意境中的那份自得,读出那份不由自主的天真与欢喜,就再好不过了。我们可以激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也要学着体会不同的诗歌带来的快乐。这个世上,好诗太多了,我们要找的是与自己心灵契合的美好的东西,而不限于将某一人作为标杆。譬如,我还喜欢吟诵这样的诗句: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
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到遥远的异地寻找着什么?
它把什么抛在故乡?……

-End-

本文选自《七彩语文·高中新语文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原创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
归园田居(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其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