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趺阳脉象如果微而弦,应当有腹部胀满之症,如果不见腹部胀满,则可出现大便难和两胁部疼痛的症状,这是由于阳虚而寒从下上攻所致,应当服用温性的药物进行治疗。(1)患者有腹部胀满的症状,如果按之不痛的为虚证,按之痛的为实证,实证可用攻下之法进行治疗。如果腹部胀满而舌苔黄,尚未用过攻下之法的,用泻下实热的方法,黄色自可退去。(2)病者腹部胀满,有时减轻,稍后即胀满如前,此为里寒所致,应当用温药治疗。(3)病者肌肤萎黄,烦躁而不口渴,阴寒实邪壅结于胸中,而又泻下不止的,是死证。(4)寸口脉见弦象,则患者胁下拘急而疼痛,并有恶寒的症状。(5)平素身体弱,易受风寒之人,常易打呵欠。如果患者流清鼻涕、发热而面色正常的,经常爱打喷嚏。(6)患者感受寒邪,腹泻,这是脾虚寒,寒邪入里所致。患者想打喷嚏而又打不出,这是腹部受寒。(还有一种说法为腹部疼痛)(7)形体瘦弱之人,出现脐周疼痛的症状,一定是感受风寒,导致大便不通。若妄用苦寒之品攻通大便,便会损伤下焦阳气,不能制伏阴寒,则下焦阴寒之气必会上冲;气不上冲的,必是损伤中焦阳气,阴寒结于中焦,则成心下痞。(8)患者腹部胀满,伴有发热十余天,脉象浮而数,饮食如常的,用厚朴七物汤主治。(9)厚朴七物汤方厚朴 半斤 甘草 大黄 各三两 大枣 十枚 枳实 五枚 桂枝 二两 生姜 五两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四升,一次温服八合,每日三次。有呕吐的加半夏五合,有腹泻的去掉大黄,寒象重的生姜加量至半斤。腹中阴寒内盛,腹中肠鸣如雷,且疼痛剧烈如刀割,寒气向上冲逆而胸胁部感到胀满,呕吐,用附子粳米汤主治。(10)附子粳米汤方附子 一枚,炮 半夏 半升 甘草 一两 大枣 十枚 粳米 半升以上五味药,加水八升,煮至米熟汤成,去渣,取药汁一次温服一升,每日三次。腹满疼痛而大便秘结的,用厚朴三物汤主治。(11)厚朴三物汤方厚朴 八两 大黄 四两 枳实 五枚以上三味药,加水一斗二升,先煮厚朴、枳实,煮取至五升,加入大黄后再煮,煮取至三升,一次温服一升,以大便通利为度。用手按胃脘部感到胀满且疼痛的,这是实证,应当用攻下的方法治疗,宜用大柴胡汤。(12)大柴胡汤方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芍药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枳实 四枚,炙 大黄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生姜 五两以上八味药,加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煮后,温服一升,每日三次。腹部持续胀满没有减轻的时候,或即使减轻也是微乎其微,这时应当用攻下之法,应该用大承气汤。(13)大承气汤方(见前痓病中)心胸部出现寒性剧烈疼痛,呕吐不能饮食,腹中寒邪与正气相搏,腹部有寒气上冲,致使腹壁隆起像有头足样包块,上下移动,疼痛而不能触碰的,用大建中汤主治。(14)大建中汤方蜀椒 二合,汗 干姜 四两 人参 二两以上三味药,加水四升,煮至二升,去渣,放入胶饴一升,用小火煮至一升半,分两次温服,每日第一次服药后大约过一顿饭的时间,可饮米粥二升。然后再服药。当日只进食糜粥之类,并盖被使其有微微汗出。胁下偏于一侧出现疼痛,伴有发热,患者脉弦而紧,这是寒邪郁积少阳所致,应当用温下之法治疗,宜用大黄附子汤。(15)大黄附子汤方大黄 三两 附子 三枚,炮 细辛 二两以上三味药,加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体质强壮的人煮取两升半,分三次温服,一次服药后过步行约四五里路的时间再服下次的药。因体内寒气过盛,(脾胃受伤,脾阳不达四肢)出现四肢厥冷的症状,应用赤丸主治。(16)赤丸方茯苓 四两 半夏 四两,洗,一方用桂 乌头 二两,炮 细辛 一两,《千金》作人参以上四味药,共研细末,纳入朱砂染成红色,炼蜜为丸,同麻子仁大小,饭前用米酒送服三丸,白天服用两次,夜间服用一次,如效果不明显,可逐渐加量,以见效为原则。腹痛患者,脉象弦而紧,弦主卫阳之气虚弱,不能运行全身,故怕冷;紧主胃中有寒,故不思饮食。内外寒邪与人之正气相斗争,就形成寒疝。寒疝发作时,脐周疼痛,如果发作剧烈时出现全身出冷汗,甚而手足厥冷,脉象表现为沉紧的,用大乌头煎主治。(17)大乌头煎方乌头 大者五枚,熬去皮,不捣碎上药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加入蜂蜜二升,煎至水分尽去,取二升。强壮之人服七合,体弱之人服五合。如果症状未完全消失的,第二天再服。不能在一天之内服两次。寒疝病表现为腹内疼痛连及胁下,并有腹内拘急感的,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18)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 三两 生姜 五两 羊肉 一斤以上三味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次温服七合,每日三次。如果寒象重者,生姜加量至一斤;如果疼痛严重伴有呕吐的,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时也多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然后服用。寒疝病表现为腹中疼痛,四肢逆冷,手足麻木不仁,若又见周身疼痛,艾灸针刺及一般药物治疗无效时,用抵当乌头桂枝汤主治。(19)乌头桂枝汤方乌头 大而实的,五枚,去角以上一味药,用二斤蜂蜜煎煮,煎至剩下一半的量,去掉乌头,用桂枝汤药液五合溶解至一升后,先服用二合,如果不见效,就服三合;服三合仍不见效,加量至五合。如果有效像患者如喝醉酒的样子,出现呕吐为药效已经可以祛除病邪的表现。桂枝汤方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以上五味药,剉碎,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煎煮,得三升药汁,去药渣。寒疝患者脉象数而兼紧,渐转变为数弦脉。弦脉就像弓弦那样按之挺直不移。脉象数弦的,当用温下之法祛其内寒;脉象紧大兼迟的,必见胃脘部坚实痞硬;脉象大而紧的是阳气振奋,起而欲驱寒,为阳中有阴,可用下法治疗。(20)【相关知识】本篇论述了腹满、寒疝、宿食病的病因病机、脉症和治疗。腹满是以腹部胀满为主要临床表现,证情有虚有实,病性有寒有热,临床需注意辨别。寒疝以腹中拘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总由寒邪致病,病情有表里虚实之分,治疗上更有温散和温养的不同。宿食即食积,由脾胃功能失常或暴饮暴食致使食物滞留于胃肠,经宿不化而引起,根据食滞在胃与在肠的不同而治分吐、下两法。附方《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内攻五脏,腹中拘急患者不能自由转侧,发作有定时,使人阴器内缩,手足厥冷。方见上条。《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部突然感受邪气而疼痛。柴胡 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 各一两半 甘草 一两 半夏 二合半 大枣 六枚以上九味药,加水六升,煎煮得三升药汁,一次温服一升,每日三次。《外台》走马汤治中恶之脘腹胀痛,大便不通。巴豆 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 二枚以上二味药,以棉布包裹后捶碎,用热水两合浸泡,挤压榨取白汁,服后当大便通下。根据老少不同,用量酌情加减。通治飞尸、鬼击等病。有人问:患者有宿食,从脉象上怎样知道呢?老师说:寸口脉浮而且大,重按反而涩,尺脉是也微而涩的脉象,就知道是有宿食,可用大承气汤主治。(21)脉象数而滑的为实证,这是有宿食,用下法可以治愈,宜用大承气汤。(22)腹泻而不想吃东西的,是有宿食内积,治疗应当用攻下之法,宜用大承气汤。(23)大承气汤方见前痓病中宿食停留在上脘的,应当用催吐之法治疗,宜用瓜蒂散。(24)瓜蒂散方瓜蒂 一分,熬黄 赤小豆 一分,煮以上两味药,共捣为散,用香豉七合煮得汤液,和散药一钱匙之量,温服。服后不吐的,增加少许药量,以能很快呕吐为停药之征。大出血的及身体虚弱的患者不可予用本方。脉紧,如绳索一样转动不定的,是有宿食。(25)脉紧,头痛,似外感风寒之证,这是腹中宿食停滞不化所致。(一种说法是:寸口脉紧)(26)【原文】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1)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3)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4)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5)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喜嚏。(6)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一云痛。(7)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8)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厚朴三物汤方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大承气汤方(见前痓病中)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寒气厥逆,赤丸主之。(16)赤丸方茯苓四两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乌头二两,炮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右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一作“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一作“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17)大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若身疼痛”,《千金》作“一身尽痛”;《千金》,程本无“抵当”二字,《金鉴》认为“抵当”二字系衍文。)(19)乌头桂枝汤方乌头实中者五枚,除去角(乌头原方分量缺,徐镕据《千金方》补入)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剉,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其脉数”,《脉经》作“其脉浮”。按,可下篇,“紧大”作“双弦”,“可下”之下,有:“宜大承气汤”五字,不载:“其脉数”以下二十三字,知是别为一条。)(20)附方《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见上。《外台》柴胡桂枝汤方 治心腹卒中痛者。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枣六枚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外台》走马汤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右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微而濇,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21)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2)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3)大承气汤方见前痓病中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24)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右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脉经》于“转索”下有“左右”二字。)(25)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一云:寸口脉紧(《脉经》在“腹”上有“或”字。)(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匮要略》 白话版】10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陈慎吾讲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金匮悬解卷十七 黄元御医学大全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金匮解读之---腹满寒疝宿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