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李淳进的《大楷结构八十四法》

字体的结构法

执笔与运笔的方法,已经讨论过了,如果读者能够依照这种种方法,每天规定一个相当时间来练字,一定可以慢慢地练出自己的笔力。不过,单是有了笔力,把许多笔画配合起来,那字体的结构未必就能够匀整美观。只要把自己练字的成绩检讨一下,立刻会发现种种结构上的缺点:不是左边太大,右边太小,就是左边太小,右边太大;不是上半个字太疏,下半个字太密,就是上半个字太密,下半个字太疏;不是一画太短,就是一竖太长;不是一撇太平,就是一捺太耸……这样的字,自己总会觉得太不像样了吧?所以笔画的配合,字体的结构,是非常重要。

        这在书法上的术语,称之为“间架”,正像房屋构造上的间架一样,每间每架的深浅广狭、高低大小,都非有适当的配置不可。我们在临帖的时候,注意了每个字的间架,细心模仿,虽不能“神似”,至少也可做到“形似”的地步。而且大家知道,精神是寓于形式的,字体的结构,与点画波磔俯仰之势,就是字的形式,如果能够把笔画配置成种种合度的形式,那么,字的气魄与神韵也就从这些形式中表显出来。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    《大字麻姑山仙坛记》

        例如颜、柳、欧三家的结构,虽大体相同,而其疏密修短,各有差异,因之,也各有其特殊的气魄与神韵。即以颜真卿一家而论,其所书各碑,亦各具一体,“若《中兴颂》之闳伟,《家庙碑》之庄重,《仙坛记》之秀颖,《鲁山铭》之深厚”(《宣和书谱》),各有种种不同的风格。所谓“闳伟”“庄重”“秀颖”“深厚”,是属于气魄和神韵方面的,也就是字的精神;而这种字的精神都是寄寓在笔画配合所成的形式中间,换句话说,就是寄寓在间架上。

        所以我们无论临习哪一家的碑帖,都须先学他每个字的间架。间架的疏密长短,学得处处合度,纤毫不爽了,就是已经进入形似的阶段;而在这个形似的阶段中,实在也有几分神似,因为得其形则神在其中,仅不过没有他那样精神饱满罢了。

        虽然书法上的最高标准是要“遗貌取神”,可是在初学的人,却断乎谈不到这句话。初学的标准是:“书家寓神于形,学者由形求神。”照此讲来,间架的模仿确是最切要的下手工夫。

        在下笔之前,将自己要临写的那个字,仔细地观察一番,分析他各个边旁及每一笔画的疏密长短,再综合起来,得到整个字体的印象——“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的整个印象,此即古人所谓“胸中有字”。必先胸中有字,然后指间有字;指间有字,然后纸上方能有字。这样写在纸上的字,即使笔力薄弱些,神气呆滞些,而间架的疏密长短,总能大致合度,做到形似的地步,也就工稳可观的了。

        所以我在本章里,特地选出明朝李淳进的《大楷结构八十四法》,介绍给诸位,并于每法的字例下,加以修正的说明,俾学者易于领悟,易于得益。

        因为学书的大要只在运笔与结构两端,所以历代书家对于字体的结构,莫不有深切的研究,最著名的是欧阳率更的三十六法。后来陈绎曾、徐庆祥辈根据欧阳氏的三十六法,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各有著述。李淳进就根据了陈氏与徐氏的著述,求其蕴奥,见有“天覆”“地载”“分强”“三匀”及“勾努”“勾裹”之目,总而辑之,共一百十三目。他认为这种分类的方法,可使学者有规矩可遵循,惟尚嫌前人所分的项目,有些紊乱,中间更有未尽善处,于是参照了他自己学书的经验,从陈氏、徐氏两家中选取五十八个项目,续添二十六目,如“二段”'三停”“减捺”“减勾”等,合计共八十四个项目,就题名为“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每一项目举四字作例,以便学者取法,可谓集字体结构法的大成。

        我们研究了这八十四法,不但可以明白大字的结构,即小楷的结构,亦可由此悟出,因为大小楷在结构上初无二致,举出大字的结构法,则小楷亦包含在这中间了。兹将八十四法的名目及字例,分述如下:

(1)天覆,如“宇”“宙”'宫”“官”:要上面盖尽下面,如天空的笼罩四野。

(2)地载,如'直'“且”'至''里”:下画要平直而长,要镇得住上面许多笔画,正像大地的载起万物。

(3)让左,如“助”“幼”'即”“却”:要左边高,右边低,才能结体美观。

(4)让右,如“晴”“竦”“績”“峙”:要右边耸起,左边较短,才能间架合度。

(5)分强,如“體”“輔”“願”“順”:要左右平匀,两不相让,如两大强国处于对峙的地位。

(6)三匀,如“謝”“樹”“衛”“術”:都由三个部分合成,中间要正而勿偏,左右分列两旁,务须大小相称,配置匀整。

(7)二段,如“鑾”“嚮”'需”“留”:可分为上下两半,要较其长短,略加伸缩。

(8)三停,如“章”'意'“素”“累”:可分为上中下三截,要量其疏密,配合平均。

(9)上占地步,如“雷”“雪”“普”“昔”:要上面阔而画轻,下面窄而画重。

(10)下占地步,如“衆”“界”“要”“禹”:要下面宽而画轻,上面窄而画重。

(11)左占地步,如“數”“敬”“劉”“對”:要左边大而画细,右边小而画粗。

(12)右占地步,如“騰”“施”“故”'地”:要左边窄而画肥,右边宽而画瘦。

(13)左右占地步,如“弼”“辨”“衍”“仰”:可分析为左右中三部分,要左右瘦而俱长,中间肥而独短。

(14)上下占地步,如“驚”“鶯”“釁”“叢”:亦当分析为上中下三部,要上下宽而微扁,中间窄而勿长。

(15)中占地步,如“蕃”“華”“衝”“擲”:可分成上中下三截,或左右中三部,都要中间宽大而画轻,两边(上下或左右)窄小而画重。

(16)俯仰勾耀,如“冠”“寇”“宓”“宅”:这一类字,皆上有“盖”而'盖'有“勾”,下有“し”,如人之臂腕,并带有'耀脚',上勾下耀,恰相呼应。其结构法,要上盖窄小而勾短,下腕宽大而勾长。

(17)平四角,如“國”“固”'門”“闌”:要上两角平,下两角齐,切忌挫肩垂脚。

(18)开两肩,如“南”“丙”“兩”“而”:上两眉要向外开展,下两脚要带些向内的趋势,使遥相应合,切忌直脚却肩。

(19)匀画,如“壽”“量”“畫”“量”:要笔法均匀,空白相等。

(20)错综,如“馨”“聲”“繁”“繫”:可分上下两截,上为两头并列,下为一体独承。要错综配合,切忌犯碍。

(21)疏排,如“爪”“介”“川”“不”:笔画少则排列宜疏,疏排之撇,又宜开展,否则便有寒乞相。

(22)缜密,如“繼”“编”“纏”“網”:笔画多则结构宜密,若花团锦簇,镂金错彩,否则便致疏松散漫。

(23)悬针,如“車”“申”“中”“巾”:中间一竖,状若悬针,宜卓笔直下,逐势疾抽。李淳进原著云:“悬针之字,不用中竖;若中竖,则少精神。”

(24)中竖,如“軍”“年”“單”“畢”:李氏原著云:“中竖之字,不用悬针;若悬针,则字不稳重。”沤庵按,中竖与悬针之异点:悬针要露锋,其势有若针之悬锋芒,故曰悬针。中竖则锋管齐下,到终点要驻锋而作势,状若露珠之下垂,故又名垂露。垂露是藏锋的,是以笔势稳重;悬针是露锋的,是以笔势生动,各有其妙用。惟李氏谓“年”字当用中竖则误,按悬针法云“《兰亭》'年’字尽其势”,则“年”字之竖当用悬针。恐学者不察,特此辨正。

(25)上平,如“師”“明”'牡”“野”:左右两边的配合,下端可以不齐,上端却要平头。

(26)下平,如“朝”“众”“叔”“细”:左右两边的配合,上端可以不齐,下端却要齐平。

(27)上宽,如“寜”“可”“亨”“市”:下端呈零丁之状,要落笔较长,使成▽形,撑得住上部,便劲健可观。

(28)下宽,如“春”“卷”“夫”'太”:上端是尖锐之形,要落笔短蹙,才能美观。

(29)减捺,如“燮”“癸”“食”“黍”:上下皆有两捺,须将其中一捺缩成一点,否则两捺相重,很不好看。如“逢”“途”等字,皆当如此。

《玄秘塔碑》中“残”中之减勾

(30)减勾,如“笺”“賤”“錢”“棧”:上下两勾中,要减省一勾,结体才觉适宜。试观柳公权《玄秘塔碑》中,凡遇此种字,均将上勾改成自左向右的斜竖,便是明证。

(31)让横,如“喜”“妻”“吾”“玄”:中间一长画要平而

有力。要知道全字的精神都在这一画上。这一画写坏,便不成样子。

(32)让直,如“甲”“干”“平”“市”:中间一直竖,要正而勿偏。要知道全字的精神都在这一竖上。这一竖写得有力,整个字体也就可因此而稳重了。

(33)横勒,如“此”“七”“也”“乜”:共有两横勒,一宜向右略耸,一宜放平。

(34)均平,如“三”“云”“去”'丕”:三横画要成平行线,最长之画,宜作平勒,其余两短画,“勒”“策”参用。(“勒”'策'等术语,可查阅“运笔的方法”一章中讲永字八法一节。)

(35)纵波,如“丈''尺”“吏”'臾”:“波'就是“捺脚”,像这四个字中的捺脚叫纵波,要藏头收尾,才是美观。

(36)横波,如“道”'之'“是”“足”:这四个字中的捺脚叫横波,要拓颈宽胸,用三过笔法。即唐太宗所谓'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37)纵戈,如“武”“成”“幾”“夷”:这类字中间的“”叫纵戈,书时宜斜笔直抽,务须挺拔,切忌弯曲,弯曲则力败矣!

(38)横戈,如“心”'思”“志”“必':这种字中间的“し”叫横戈,要宛转得神,切忌挺直勾平。如果挺直勾平,则直僵僵地变成死的了。

(39)屈脚,如“烏”“馬”“焉”“焉”:屈脚之勾,须要包含四点。

(40)承上,如“天”“文”“支”'父”:这种字中的一撇一捺,均成交叉形,要使交叉之点,承接上半个字,恰对正中。

(41)曾头,如“曾”“善”“英”'羊”:头上一点一撇,要上开而下合。

(42)其脚,如“其”“具”'典”'舆”:脚下一撇一点,要上合而下开。

(43)长方,如“罔”“周”“同”“册”:要四面平直宽大,成长方形。

(44)短方,如“西”“曲”“回”'田”:要两肩平开,亦成方形而略扁。

(45)搭勾,如“民”“衣”'良'“長”:这种字中,左边的一竖下,都连带“勾脚”,写起来,须先作竖,另行起笔,再作勾脚,搭配在直竖上。如果不照这样写,就难免“苟笔”之讥。(本来,写字应当一笔不苟。)

(46)重撇,如“友”“及”'反''麦”:这种字中,都是包含两撇,作撇时,用笔要宛转,寓刚于柔,里面的一撇与外边的一撇,要成先分后合之势,始佳。

(47)攒点,如“采”“孚”“妥”“爭”:上半“爪”字的三点,要攒聚在一起,每点的笔势又要互相映带,切忌呆板得像

砌石一般。

(48)排点,如“無”“照”“點”“然”:下面的四点,李阳冰名之为“联飞法”。要使左右两点成相向之状,中间两点,依次排列,笔锋连绵,映带左右,如秋空的雁行一般。

(49)勾努,如“菊”“萄”“蜀”“匐”:这些字中间,都有“丁,这叫勾努,写起来不宜向中心倾斜;否则字就不稳。

(50)勾裹,如“甸”“句”“勾”“匀”:这些字中间的“丁”,不宜用“努”(努即直竖),须略带倾斜,裹住中间的笔画(因为中间的笔画,不比勾努的字,实在太少了。),否则字体就很难饱满。

(51)中勾,如“東”“束”“來”“未”:这一类的字,中间一直竖与上例相同,惟旁无撇捺,末'勾'宜微拖,以求妍媚。

(53)伸勾,如“旭”“勉”“魁”“抛”:伸勾要像腕臂一般,作屈伸抱持之势。

(54)屈勾,如“鷄”“鳩”'輝''頫”:这类字中间的“已”,切不可像伸勾一样地展形,务须将笔势缩短,成“L”之形,才不致妨碍右边。

(55)左垂,如“笄”“并”“亦”“弗”:左边一撇要略长,右边一竖要略短。

(56)右垂,如“升”“井”'拜”“卯”:恰与上例相反,左边一撇要略短,若边一竖要略长。

(57)盖下,如“會”“合”“金”“舍”:上部的一撇一捺,要平均伸展,涵盖下部。切忌撇长捺短,或捺短撇长,使下部有一边露在外面。

(58)趁下,如“琴”“谷”“吞”“吝”:撇捺的交叉处,要在字的正中,向左右展开,更要长短平均,使整个字体成为对称形。

(59)纵腕,如“鳳”“風”'飛”“氣”:这类字中的纵腕,要宛转而有劲气,切忌僵硬挺直,更忌蜂腰鹤膝。(如果中间特别细,就好像蜂腰一般。如果转折处,把笔锋顿得太重,以致特别粗大,其下又承接着一条细胫,正像鹤膝一般。)

(60)横腕,如“見”“免”“毛”“尤”:这类字中的横腕,较伸勾为短,转弯处,宜乎圆隽,切忌成为直角,亦忌蜂腰鹤膝。

(61)纵撇,如“尹”“户”“居”'庶”:纵撇宜长不宜短,又要首尾匀称,逐渐减细,切忌大头小尾巴,书家称为“牛头”“鼠尾”之病。

(62)横撇,如“考”“老”“省”'少”:横撇亦宜长,亦忌

牛头鼠尾之病。

(63)联撇,如“参”“彦”“形”'彤”:联撇的诀窃,要把下撇之首,对上撇之胸。

(64)散水,如“沐”“波”“池”“海”:左旁散水,俗称'三点水”,按李阳冰散水法口诀云:'上翊侧,中偃,下潜挫耀锋。”讲得浅显一点,就是上点要用“永字八法”里的“侧”,中点要笔势承上启下,下点要把笔锋顿住,然后耀起,使其超锋与上点的驻锋相应,这样才能结构美观。

(65)肥,如“土”“止''山”“公”:这一类字,笔画宜略肥,但不得浮肿。

(66)瘦,如“了”“卜”“才”“寸”:这一类字,笔画宜略瘦,但不得枯瘠。

(67)密,如“赢”“寶”“龜”“鼍”:密的字固然要把笔画配合得紧凑,可是也要自在安舒,不可呈局促挤轧之状。

(68)斜,如“毋”“勿”“乃”'力”:这种字体,固然要略带偏斜,但是断不可失却了字的重心,正像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一样,不然准会倒下来的。

(69)堆,如“晶”“品”“晶”“磊”:堆的字,三个相同的'边旁',累累重叠,要叠得匀整,使每个部分都能舒适,各不相妨碍。

(70)积,如“釁”“爨”“靈”“鬱”:积的字,笔画纷繁,务须各部匀整,配置适宜,更要笔笔清晰。

(71)圆,如“巒”“辔”“樂”'樂”:这种字笔画繁多,要配合得略成圆形,更要注意字中的圆心。

(72)正,如“主''王”“正”“本”:这种字要结构方正。

(73)重,如“哥”“昌”“吕”“圭”:两个相同形重叠的字,下面的要写得大些,以奠基础,字体便能稳固。

(74)并,如“竹”“林”“羽”“比”:两个相同形并列的字,要左右两旁发生些变化,于相同中互有小异,右旁又要较左旁略为宽畅。

(75)长,如“自”'目”“耳”“茸':这种字体,以长为美,矮了便不像样。

(76)短,如“白”“曰”“臼”“四”:这种字体,以短为美,长了便不像个字。

(77)繁,如“霹''靂'“囊”'橐”:笔画繁多的字,要安排得攒簇,而忌拥挤。

(78)简,如“ム”“口”“小”“弋”:笔画简少的字,要配合得稳妥,而贵丰腴。

(79)向,如“妙”“舒”“筋”“好”:两个边旁,面面相向,宛似两人对面而立,虽指手画脚,而互不侵犯。

(80)背,如“戕”“狼”'服”“張”:两个边旁,如人相背而立,其间距离,不可太远,亦不可太近,近则挤,远则散,要像两足骈列,虽左右相背,而脉络自然贯通。

(81)卜腹,如“是”“足”'走”“走”:这类字中间都包含一个“卜”字,要直竖勿偏,承接着上半个字的正中,使字体左右平衡。

(82)土顶,如“者”“耆”“老”“考”:这类字的顶端都有一个“土”字,'土'字中的一竖,也要在正中,与下半个字的左竖,成一直线。

(83)外四叠,如“嚣”“嚣”“昭”'器”:外边重叠着四个相同形的字,结体最要方正。

(84)内四叠,如“齒”“爾”“爽”“蠡”:里面重叠着四个相同形的字,要配合得严密。

        初学在临习间架的时候,往往会感到一种困难,就是一双看帖的眼睛没有经过相当训练,对于各个字体的间架,各种疏密、肥瘦、向背、长短的笔画,总是看得不大准确,把眼睛里的字写到了纸上,它的单架就会“走样”,不能处处合度,这确是一件憾事。要弥补这个缺憾,照曾国藩的主张,是要多多印帖。

        此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利用九宫格来临帖。此法,始自唐人,照唐人的九宫格,是在一个方格中,纵横各作九等分的直线,画分成八十一个小格,如果一张纸上要写九个字,也就照样画成九个九宫格。再把帖上每一个字,都用朱笔画成同样的九宫格。在临帖的时候,就可依照了帖上每字每笔所占九宫格的格数,摹写在纸上的九宫格里,好像画师的画照一般,自然每笔的长短、肥瘦、疏密,都不会有丝毫的差失,字的结构是很合法度的了。

        如果我们嫌八十一格太麻烦,那么每方格纵横作六等分的直线,画成三十六小格;或者再简单些,只画九小格,亦均可适用。如果在六等分的九宫格中,再添画两条斜线,如图:

        利用了这种九宫格里的斜线,那么,凡属于上所举第五十七目'盖下”的字,如“会“合”“金”“舍'等等,其上部的一撇一捺,便可依照这两条斜线,向左右平均分展,其他笔画,再照九宫格作适当的配合,准会笔笔合度,结构得非常美观。不过利用九宫格临字,并不是没有厉害的。

        要知道:字要写得活,写得有气势。在九宫格里练字,就很容易犯了墨守成法、结体板滞的毛病。所以梁山舟说:“纵使逼肖,亦是有耳目无气息的死人!”又说:'写字要有气,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着不得丝毫摆布。”这是书家最高的境界,不必留意于间架的摆布,而随笔挥来,无不自然入妙。

        可是初学哪里谈得到这种高妙的境界!为开个方便法门起见,还是要一笔一笔地从学习结构法入手。到了将来学会各种结构法之后,则断不能以此为止境,更要自己检讨一下,有没有中了板滞的问题,是不是像个“有耳目无气息的死人”。如果是未免有些死板,那么,赶快丢了九宫格,体会着古人的笔意,再参以己意,迅笔挥洒,以求气势的生动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之九十一法(两平者,左右宜均)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之七十二法(疏者丰之)
练书法是先练笔画,还是先练间架结构?
汉字楷书书写法则 二
如何练习书法的结构?
柳公权楷书间架结构100法(7-1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