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仁迹】盐运古道三百梯

三百梯原名瓦店子。清同治四年(1865年)官府修整盐道,将该路段建成石梯步,共364梯。改建后该路段地名叫三百梯。位于盐津街道辖区的三百梯古道,承载过历史的重任,史志多有记载。

图为三百梯


三百梯是茅台镇通往仁怀城区的必经之路。从茅台渡口起,过殷家湾子、经寒婆岭、走沙窝、到高庙儿、越新桥、翻过罗锅坎、跨燕子岩、穿五甲田、绕过平桥、走过新店子、跃过皂角树、到了三百梯。爬越黑神庙、经过窝凼、走鸡爬坎、爬过石矿、踄大漕、到钟鼓山脚下、经教场坝,就距县城中枢南门口的葡萄井不远了。这条全程约6公里的官道,是茅台古镇通往外界的重要交通道路,承载着盐运与酒运等商贸重任,往日之繁荣可想而知。

作为仁岸的茅台,“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实实在在地记述了茅台的繁荣。作为黔北四大商业重镇茅台,注定要为贵州辉煌的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茅台出山的重要通道三百梯,将和古镇茅台割舍不开而载入史册。

贵州自古不产盐,但四川自贡则是著名的优质井盐出产地。新中国成立前贵州三分之二的食盐就是来自于自贡。贵州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便。川盐及其入黔物资,主要交通路线就是从四川经长江水路。到合江顺赤水河逆流而上,过吴公岩十里长滩运至古称仁岸的茅台。从茅台起岸后的食盐,是经过三百梯这条咽喉要道,运往全省各地。

图为石梯上背杵留下的痕迹


你现在去三百梯,还会看见许多石板梯步上的圆洞,那是历代背盐人的背杵留下的痕迹。有民谣:“四川的老子云南的妈,贵州的儿子背盐巴。”背盐巴的人群,人们称为盐巴老二。有谚语云:“盐巴老二一碗米,半夜三更就吼起。”这些民谚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背盐巴的人大都来自赤水河古盐道两岸的贫苦人家,有的也居住在三百梯附近。他们之中有些数代人都是从事背盐巴。他们通常是天不亮就出发,要一直走到天黑才停下来歇脚。他们在这条古盐道上,每天重复着翻过一座山,还有一条河;淌过一条河,又是几道沟的劳作。

三百梯是爬过去的,因为坡太陡,还得三步打两杵。据龙先绪采编的《仁怀历代诗钞》罗剑僧《负盐叹》:“负盐男,负盐女,男女老幼同一体。壮夫二百斤,健妇百斤零。懦夫半包百斤重,老妇肩头四十斤。可怜蓬户女,钗横鬓乱行无己。八岁谁家乳臭儿,背负廿斤程百里。”不论寒暑春秋,在这三百梯的梯步上,他们身上流下的汗水和衣服裹在一起,汗水流到脚背把脚迹印到梯步石板上。每向前一梯步,全身筋骨都像要散架。只有尽快爬过这364梯,才能在天黑前到达两路口。

背杵又叫拐扒子,是木制的。接地那端用铁圈固定、中间用铁钉便于杆路稳定,上梯坎也可当拐扙助力,是人们背着背篼站着就能歇气的工具。三百梯有的石板都被背杵钉凿穿了。这些石板上留下的亘古痕迹,无不在诉说着远去的繁荣和背盐巴的艰辛,也在诉说着那些远去了的岁月。

一壶好酒,饮不尽的家国兴荣。一声盐号,唱不尽的历史沧桑。一条古道,画不尽的世事尘烟。从这个角度去打量,连接茅台与盐津的古盐道三百梯,注定要把遥远的诗情画意,喧嚣繁华与今天的欣欣向荣连接在一起。

▲三百梯。蔡海红/摄


享誉世界的茅台酒是酱香酒的鼻祖。作为酱香酒的原产地,仁怀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具规模的酿酒和浓厚的饮酒习俗。20世纪80年代,在仁怀县城东门河云仙寺莱芝洞,出土了大批殷商时期的酒器和酒具文物证实了这一历史。从《史记》中唐蒙献枸酱,到《黔南识略》“茅台村地滨河,善酿酒,土人名其酒为'茅台春””等史料,无不记载了茅台酱香酒的悠久历史。

据一九九O年一月五日原国家副主席王震题写书名的《茅台酒厂志》第15页“茅台酒的由来”第三段文字载:茅台酒最早的酒坊名称,据查考,是大和烧房。这个信息是从茅台杨柳湾一尊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化字炉上所铸的捐款户名单有“大和酒坊”名称而获得的。据最近的考证发现,有一家比大和烧房更早的酒坊叫“偈盛酒号”。这是在1990年茅台至县城的三百梯段出土的路碑上发现的。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台偈盛酒号。这证明,早在清代中期,茅台古镇的酿酒业已经兴盛。三百梯,以见证者的身份,标注了茅台古镇悠远的酿酒历史,以及厚重的酱酒文化。

秦商聚茅台,这是古人对茅台古镇交通顺畅,商贸繁荣的历史刻画。仁义为怀,酿造未来,是今仁怀人的精神定位。而仁怀,这座有着9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注定要和盐文化,以及神奇的酱香酒文化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其中,离不开古道三百梯。

红军三渡赤水河。据穆升凡先生著《三渡赤水河·红军长征过仁怀之四》载:军委于1935年3月15日作出再次西渡赤水河的部署。红军一、三、五军团从鲁班场撤离战斗之后,分三路向茅台疾进。一路由马鞍山经乡村坝、文昌阁、铜鼓水、乌龟石、赵家坝进抵茅台。一路由枇杷堰、坛厂、怀阳洞、岩栈口、两路口进入仁怀县城,随即经三百梯进抵茅台。一路由冠英场经盐津河、梅子坳进抵达茅台。三渡赤水出奇兵取得了伟大胜利,把国民党军队和蒋介石搞得云里雾里。三百梯,再次以见证者的身份,在红军长征的漫漫画卷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万人洞洞口。蔡海红/摄

关于三百梯的故事,三百梯村委石兴明支书给我介绍过许多,2017年1月,我俩出席遵义市第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石兴明支书在三百梯村德高望重,他领导能力强务实能干。他关心地方文化建设,对地方掌故如数家珍且多才多艺。他介绍说三百梯道旁有个万人洞,还叫“义人坟”(又名喇叭洞),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队离开后,当地民团和号军曾在这里发生过战斗。当地王姓、毛姓、黄姓三姓为了抵抗号军躲人洞中,被号军用硫磺和辣椒烟火熏死在洞中,其中王姓死亡98人。时至今日,三百梯当地的村民都还在说,这个洞里面还有人的骸骨和生活用品以及服装饰品等。这万人洞,史志都有记载。

如果说云帱朝霞、葡萄贯珠、钟鼓齐名、鹿鸣古塔、亹溪鱼跳、书画残烟、怀阳洞天这些著名的仁怀老八景,将仁怀绚丽多彩的山川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位于盐津街道辖区的三百梯古道,曾经的辉煌作为仁怀第九景当之无愧。

万人洞石碑


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轮回”一词算是一个核心的原动力。三百六十四梯,步行一次来回,也算是一年的轮回。从这个角度去感悟三百梯,它所承载的厚重文化注脚,已经远离了我们。因为,三百梯承担的历史责任已经成为过去,并且永远不会轮回。

如今,从仁怀盐津到茅台古镇,中茅高速公路、坛茅快线及磨糟湾大道。纵横交错,畅通快捷,缩短了距离节省了时间。昔日辉煌的三百梯也因此而暗淡了许多。当我们重走一次三百梯,站在温热的秋日阳光中极目远眺,顿时心胸释然,爽朗无比,好一个历史轮回,好一个世事沧桑,好一个日新月异。

大诗人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今天的人们,走过盐运古道三百梯,应该是走过厚重而悠远的历史,走向新的光明和希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醇香茅台镇及与茅酒相关的清代诗歌
市长致辞,如酒如诗,读后醉矣
茅台镇祭水大典——酱香酒都、神秘茅台!
【相约遵义】美哭!遵义醉美旅游公路即将闪亮登场,相当期待....
曾祥裕风水团队贵州人文地理考察团走进茅台镇探究茅台酒成功的奥秘
提起酱香酒,为何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贵州仁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