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章 积极情绪体验——你快乐吗?

第二章 积极情绪体验——你快乐吗?

来源: 离退休干部局  时间: 2012-09-10 16:32
   积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家研究及关注的三个重心之一。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第一组小白鼠放在一个盛满不透明液体的池里,池里有座小岛,但淹没在液体下面,小鼠们看不见。它们拼命游泳,直到发现并游到小岛上。第二组小鼠也被放在池里,但池里没有小岛,它们拼命游泳直到筋疲力尽。经过多次实验后,又把两组小鼠放在同一个池里,没有小岛。结果,第一组小鼠满怀着找到小岛的希望,坚持游泳的时间是第二组的两倍,而第二组小鼠很快就放弃了努力往下沉。实验表明,受到积极前景鼓励的小白鼠采取了乐观的思维;而另一组则学会了某种悲观的思维,导致了行动上的“无能”。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广仁先生将类似实验运用于人类。他让学生们去完成一项操作:第一组学生被带入一个噪音非常大的房间,学生试着用各种方法去调试音响按钮,噪音最后被关掉了。当第二组学生进去调试控制按钮时,实验员对音响控制按钮做了手脚,噪音始终没能关掉。然后,广仁把学生们带到另一间有个实验箱的房间,如果学生把手放在箱子的左边,就会有噪音出来;把手移到右边,噪音就会停止。结果,第二组的学生大多数就坐在那儿忍受噪音,而不去做人和尝试;第一组的学生进去后则不懈做出各种努力,噪音又被关掉了。

   积极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实,积极情绪对生物(包括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们把积极情绪体验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节 你会享受现在的乐趣吗?

  (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体验)

   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要涉及愉悦、品味等概念。

   愉悦,包括由接触光亮、色彩、香味到欣赏日出、聆听乐音、猜谜或嬉戏等所产生的积极心理状态。愉悦可以是安静的、成熟的或弥漫的体验,也可以是强烈的、兴奋的、集中的欣喜或狂喜。愉悦感是美好的。人们在感受愉悦时是幸福的,并试图想留住或增强这种感觉。

   研究认为,愉悦感在人类生物进化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它却曾被心理学忽略了多年。它对人类生存及延续提供了重要支持。人类祖先面临觅食御寒,防御灾难、攻击,养育后代的任务十分繁重,愉悦感一直为这些活动提供着情绪支撑。人类早期原始的杂乱游戏,在成年后的捕猎、防卫、建立家庭关系、族内等级活动中均精确地得以再现。

   愉是人类精神形态的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由聆听乐音、欣赏日出、猜谜或嬉戏而产生的高级愉悦,对巩固儿童心理机能以及在将来应用这些心理机能有良好的作用。

   感受不到愉悦感的人被称为“快感缺失”。尽管导致“快感缺失”的机制尚未完全弄清,但目前可以清楚地知道,那些不能感受愉悦的人,往往也不会参与到别人所追求的活动中,因为他们认为不能从这些活动中获益。

   愉悦感是多维度的。愉悦的反义词,不仅仅是痛苦,还包括焦虑、内疚、羞愧和无聊等感觉,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相互影响,导致更高级别的体验出现。这种体验称为特别积极或特别消极的体验。比如,在聆听忧伤歌曲的同时“品尝蜜糖”,会感受到悲剧的色彩。同样,如果服药时正处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苦味也会因注意力的分散而减轻。愉悦和痛苦,都能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如果这些感觉简短并且适当,就能起到好的作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实验显示,观看产生愉悦感影片的学生,要比观看产生消极情绪或中性影片的学生心血管状态的恢复要快得多。

   人们可以关注此时此刻的愉悦,也可以(以记忆的形式)品味以往的愉悦感受,还可以(以希望的形式)假象未来的愉悦。

   品味的技巧主要有:1)专心致志地体验愉悦;2)留下纪念品;3)与人分享等。

   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愉悦感受,但只有乐观的人善于每天利用愉悦慢慢地构建起自己健康而美好的生活。

   愉悦感还可以成为创新思维的帮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说,“当我工作遇到困难百思不得其解时,往往是蒋英(钱老的爱人,歌唱家)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得到启示”。

  第二节 你对生活满意吗?

  (对过去的积极情绪体验)

   对过去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要涉及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相关概念。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指标的感觉。

   人们常常会问,“我怎样才会幸福?”马丁·塞里格曼教授认为,你首先得去区分“愉悦”和“幸福”。愉悦是立即的,来自感官,而且是暂时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们便很快跟着褪去,而且我们会对这些感觉产生“习惯化”效应,以后就需要有更强、更多的刺激才能带来相同程度的愉悦。人类发明了许多捷径去取得暂时性的感官愉悦:毒品、巧克力、肉欲、购物以及电视来自我精神慰藉等等,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感必须来自亲身持续的努力。

   愉悦是幸福感的一部分,但幸福感与愉悦又有不同。愉悦可以随时产生,幸福感却不能。幸福感不仅仅是短暂的感觉。幸福感比愉悦感更能预示对生活的满意度。那些以幸福感为目标的人,要比追求愉悦感的人生活满意度更高。

   追求愉悦与追求幸福感,两者结合的效果可能比单独使用一个更有效,两者之间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那些在生活中从不抱有享乐或幸福主义态度的人,其生活的满意度可能会非常不幸福。

   现实中的人们容易受“幸福跑步机定律”支配。许多人有过这种体验,职位升高时,预期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努力带给名望和财富不再能带来幸福。这就是幸福跑步机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于财富和名望的话,我们必须拥有更多,否则就感觉不到幸福。

   幸福感的个体差异:犹他州立大学教授阿斯平沃尔收集的许多证据显示,有幸福感的人,容易记住了更多快乐的事情,有时他们记住的甚至比实际发生的还多;而常常将不好的经历都忘了。相反,抑郁的人对两种事件的记忆都很好。有幸福感的人认为,如果他们成功了,当然是证明自己有能力;如果他们失败了,只是因为运气不好,相信失败很快就会过去。有幸福感的人比没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决策。

   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对于生活事件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

   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者对34万名18岁至85岁的美国人调查发现,人的幸福感呈现“U”形趋势,即最年轻和最年长者幸福感最强,中年人幸福感最弱,只有到45岁后幸福感会越来越高。这是因为与中、青年人相比,老年人更有应对困难的能力,更能适应恶劣环境,压力更小,也和对生活的低期望值相关。英国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果,受调查对象指标呈现U字形特点。

   幸福感与个人特质的关系:关于人格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研究还显示,幸福具有高遗传性。被人收养的孩子的人格特质更像亲生父母而不像养父母,这类研究报告已超过百篇,并且都显示出同一结论:大约50%的人格特质是基因决定的。

   积极心理学关注幸福感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在美国和其他工业化社会里,人们安全舒适的物质商品愈来愈丰富,期望寿命愈来愈长,主观幸福感指数却愈来愈低,抑郁症患者心理门诊的急剧增长;另一项原因是因为:幸福感对人们的健康有着长时间显著的影响。一项针对巴黎圣母院已故修女们的研究表明,70年前那些修女们的自传体短文中所流露出的“积极情绪内容”,与她们后来的寿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短文中显示“更加幸福”的修女们,比那些“不甚幸福”的修女们平均寿命长10年。

   第三节 你对未来有信心吗?(对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

   对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主要涉及希望、乐观等概念。

   希望和乐观,都是对未来事件的积极期望,是调节身心健康的重要内部资源。乐观还是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测量变量。

   乐观是人类本质的内在组成部分。乐观精神推动了人类的进化过程。因为乐观使得人们能够设想未来。而每一个人每时每刻也都在创造和修正着自己的历史。

   乐观是人类本质的一部分,但也可以通过干预来培养或加强。研究表明,“乐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它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一个人如果有意识地多感觉有希望的事件或生活经历,他会更易于成为乐观的人。而一个人一旦通过学习形成了乐观的人格特质,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他都会朝好的结果去努力。

   乐观可以通过社会习得。父母和孩子对突发事件的解释风格往往趋于一致。这与相同经历和遗传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榜样的作用。社会生活中,各种榜样的作用都会混合进人们的经验中。悲观的文明不可能存在太久,事实上,正是社会使得人们拥有无数的方式来使自己变成乐观主义者。

   乐观思维是健康的标志之一。心理学家对20世纪30、40年代99位哈佛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人的早年思维方式与以后的躯体状况及疾病有着某种关联,即“身心反应”。越是乐观的人,就越能在几十年之后有一个好的身体。但是,这种相关性一般在40岁时才初次显示来;到45岁的时候相关性最高。原因是乐观的人总能找到各种途径来获得心理学意义上的美好生活。

   乐观的人比较容易被社会接纳。从1900年至1984年历届美国总统候选人来看,那些富于乐观精神的候选人更容易胜出。美国社会更喜欢乐观而不是悲观的领导者。他们也深知这一点,1992年克林顿在演说中说,“我来自一个叫做希望的地方”.这种语调甚至还被其他的候选人一再复制。

   在遇到工作或生活压力的情况下,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的表现要好。因为他们面对问题采取的是不同的策略。乐观的人采取积极应对的策略,结果自然要好很多。悲观的人或者消极应对,或者直接被困境所压倒。我部退休干部林书岭同志,前些年曾有过战胜肿瘤的病史,当他2010年冬天又引发脑血管病时,很快康复了。这与他有过战胜严重疾病的经历,心理压力小和充满信心有很大关系。

   乐观也要参考现实基础。乐观如果太不现实,就会为此付出代价。比如,不加分析地对健康状况持盲目乐观,可能会忽视保养措施和健康促进,分散人们预测健康风险的注意力。因此,既要乐观,也要处理好乐观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乐观有大乐观和小乐观,即乐观精神可以分为不同的水平。大乐观包含着不太特定的预期,如“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小乐观包含着对积极结果的特定预期,如“我今天能够找到一个车位”。不同水平的乐观精神,其作用方式也会不同。大乐观与小乐观之间的差异性,帮助我们理解,大乐观是怎样作用于免疫系统;而当疾病开始发作之后,小乐观通过行为和具体的生活方式,可能对某些创伤会更加有效。

   小乐观容易与个人主义精神缠绕在一起,大乐观在个体乐观主义之外,还会关注到邻居、他人,即集体的乐观主义。正如有些乐天派总能从志愿行为或慈善活动中找到滋养和充实乐观精神的源泉。

   总之,积极情绪,包括愉悦、幸福感、希望和乐观等,对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消极情绪则减少这一资源。积累积极情绪将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所导致的生理反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积极心理学研究述评
善用积极心理学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电影与幸福感
解析支配幸福十大定律?(图)
2011幸福女人生活准则
第1课真实的幸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