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物流发展简史(二)日本
 日本物流的发展
 2.1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时期(1956年-1964年)
    1956年日本流通技术考察团考察美国开始引入物流观念,1958年6月又组织了流通技术国内考察团对国内的物流状况进行了调查。从1961年到1963年前半年,日本将物流活动和管理译为PD,即Physical Distribution。1964年6月日通综合研究所所长金谷璋发表的《物的流通的新动向》,正式运用“物的流通”取代PD。此外,1964年2月发行的《日本的输送革新》一书中也开始大量使用“物的流通”。
    1964年《日本经济新闻》中发表了池田内阁时期流通领域计划委员会委员平原直的讲话,提出“将要消减除生产、流通费用外的第三种成本;产业构造审议会流通部中将要设立物的流通委员会”,这对推动日本物流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性,但出现的时间不同,而且有区别。美国与日本物流的区别在于美国以消费者为中心,物流是这一中心的保障系统;而日本更多强调的是通过物流——这一流通领域获取更多的利润。
  2.2物流现代化时期(1965-1973年)
    1965年1月,日本政府《中期5年计划》中强调要实现物流的现代化。此后日本政府开始全国范围开展高速道路网、港湾设施、流通聚积地等基础建设,各厂商业开始重视物流,开始广泛推广货台、铲车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导入自动仓库和集装箱。物流中心、中央物流中心等各种物流管理系统也不断增加。此外,日本也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开发VSP、配车系统等物流软件。
    这一阶段的发展直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
2.3物流合理化时期(1974-1983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进入减量生产时代,要求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重要课题。
   “物流利润源学说”的出现,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推动物流现代化发展。
     实践上,开始广泛设立合理化工程小组,实行物流活动中的质量管理。物流网络也蓬勃发展,特别是以大型量贩店为中心的网上订货、发货系统得导入最为活跃。担当物流合理化的物流专业部门登上企业管理的舞台,物流子公司开始兴起,这是物流管理在企业组织机构中的重大变革。
    1977年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部公布了“物流成本算定统一基准”,对推动企业物流管理有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物流管理得到了飞跃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物流管理的先进国。
2.4物流纵深发展时期(1985年至今)
    80年代后,日本的生产经营发生了重大变革,消费需求差异化发展,尤其是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使生产经营体系由大量生产、大量销售转为多品种和少量化。结果使流通体系从集货物流向多频率、少量化、进货短时间化发展。
平成九年(199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这是日本物流现代化、纵深发展的指针,对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97年制定的大纲中,提出了三个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即第一、亚太地区方便并且充满魅力的物流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放宽规制,简化贸易手续,利用标准化、信息化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等。同时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进展,进一步在软硬件方面交易改善。第二、实现对产业竞争不构成阻碍的物流成本:日本的物流费用逐年降低,与美国相比已不分高低,但在与港口相关的费用上,与亚洲国家的某些港口相比,费用还处在高水平,以不利于日本参与国际竞争。第三、减轻环境负担:为了使城市交通更加顺畅,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交通事故。 2000年7月,由于日本国内及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同时为了检验97年制定的大纲实施以来的成果,日本政府又出台了《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新大纲的要点为:第一为了实现建设日本新的物流系统的目标,到200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构筑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具有国际竞争了的物流市场;建设低环境负荷的物流体系为循环型社会做出贡献;各主体承担各自的作用;构筑公平竞争的物流服务市场;物流重点设施的建设和现存设施的合理利用。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在新的大纲中明确了以下三个方向:
   (1)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及高效地物流系统①构筑高效的物流系统:促进企业共同化、信息化的发展,推动规制改革、简化行政手续;推进标准托盘运输的单元化;在区域间物流中,推动建设使消费者在卡车、海运、铁路各种运输方式的自由竞争中,可以自由选择运输手段的交通体系;在城市内部的物流中,推进TDM(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实施。②强化国际物流结点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对连接国际物流结点的接口道路、海上高速网络及干线道路网络的建设;推进港口24小时营业制,进出口货物手续的电子化、一站式服务等,大幅度改善国际港口物流的效率。
  (2)构筑解决社会课题的物流系统:①地球温暖化问题的对应:促进卡车运输效率的提高,推动运输方式的转化。②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对应:强化排出尾气的限制,开发和普及低公害车辆,建设环状道路增加交通容量,利用TDM政策使城市交通更加通畅。③为了实现循环型社会,构筑静脉物流系统。④物流安全问题的对应。
  (3)构筑支撑国民生活的物流系统:①在物流规制放宽后,确保能够提供安定的物流服务和保护消费者利益不受损害。②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与物流的衔接。③构筑安定的物流系统
2.5日本物流的特点
    1、多品种、少批量、高频率的物流系统
   2、系列化、相互依存关系
     统筹型:制造商向消费者直接销售。
     自主型:各制造、批发、零售商自主进行。
    3、公路运输比重大,仓库多。日本的仓库有五种:营业仓库、农业仓库、自备仓库、协同组合仓库和保管仓库。
    到93年,经营营业仓库的3384家,面积达8434万平方米。经营冷藏仓库的1291家,面积达2344万平方米。  
  ·物流企业的经营特点
    1、集中运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效益。如联运,利用托盘、集装箱等。
  2、装卸活动机械化。
  3、仓库管理机械化、自动化。
  4、共同运输
  5、物流活动体系化
    6、零库存
  7、宅配便发展迅速
  8、共同配送
    日本与美国对物流的理解不同,日本的物流着眼于企业,着眼于流通,强调第三利润源,而美国的后勤,中心点着眼于消费者,一切活动都是满足消费者而不是满足企业自己。
2.6 日本物流基地的建设
    日本政府从1956年开始,便将主要的物流功能定位在离市中心20公里左右的地区,并对物流基地的建设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如填海、建路、银行贷款、税制、生活配套等)由运输省、通产省担负管理职能。
    东京团地仓库株式会社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该公司成立于1966年,由112家仓库公司共同出资,用政府给予的动迁置换资金以及优惠的专项贷款,经过16年的持续建设,在东京的东、西、南、北部的足立、板桥、平和岛、葛西建设了四个物流基地。
    足立流通中心通过首都高速公路与东北汽车道直接相连,是往东北、北海道方向的物流基地。其集配区域包括足立区、荒川区等北部地区。
    板桥流通中心位于东京都的西北部地区,担负着往上信越、北陆方向的物流基地的作用。其集配区域包括北区等的西北部地区。
    京浜二区流通中心是日本最大的公共流通中心,是东海道及太平洋沿岸地区的物流基地。其集配区域包括大田区、品川区等南部地区。
    葛西流通中心是日本第二大的公共流通中心。其集配区域包括江户川区、江东区等东部地区。
    东京团地仓库株式会社四个物流基地将运输、集散、中转、储存、配送、租赁、提供订货、销售服务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信息网络,组成了业务互联系统,发挥了各自的区位作用,提高了物流设施的利用率。
    现代化的物流基地,使日本的仓储业从单纯的储存仓库形态变为集约化、综合型的流通仓库形态,给日本的物流现代化带来了新的飞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学习
物流和物流企业概述
中国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演变
国内外物流研究发展及趋势分析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