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

【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3)《下》

《1》【原文】“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复取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腻、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服用和护理解】

郝万山:桂枝汤方方后:“上五味,畉咀三味,”畉咀本来的意思是咀嚼,用牙来咀嚼,然后食品味,实际上在这里是用畉咀这两个词表示把药捣碎的意思。汉代没有切片机,把哪几个药捣碎呢?把桂枝、芍药、甘草这三味药捣碎。生姜为什么不能捣,一捣的话,那液汁就丧失了,所以生姜要切。大枣十二枚,“擘”。为什么要掰?如果我们用大枣煮粥,千万不要掰开。一掰开,粥特别甜,大枣没有味道。可是我们现在用枣煮药,我们这里不是为了吃枣,是为了提取枣中的有效成分,所以要掰开,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如果皮是完整的化,就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桂枝去皮,什么叫去皮?桂枝那么细的枝哪有皮啊?在汉代,粗枝细枝一块儿采,带有粗皮的那个是肉桂。采完以后,把带有粗皮的都去掉,只留细嫩的枝,这就是桂枝去皮。“适寒温”,就是使这个药液不冷不热。“服一升”,一次只吃一升。上诉的药量,是三次治疗量。“服已须萸,啜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服药以后,很短的时间,就要喝热稀粥来助药力。为什么要喝热稀粥来助药力?因为桂枝汤这张方子,养正力大,发汗力弱。要想发汗就要配合热稀粥,喝热稀粥意义有两个:一个是借谷气来补充汗源。太阳中风证有自汗出,你想要他发汗,给他补充点津液是必须的,营弱,补津液。大家问了,喝凉粥行不行?你喝冰镇的凉粥,喝下去透心凉,你还想发汗?不可能,所以喝热稀粥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借热能(热粥的热能)来鼓舞胃阳。喝完热粥后,整个肚子暖暖和和的,因为胃是出中焦的,太阳的阳气是补充于中焦的。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喝热粥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借粥来补充津液,补充汗源;一个是借热能来鼓舞胃阳进而振奋卫阳!来助桂枝汤发汗,这就是粥、药并用的方法,也是药疗和食疗相结合的方法,也是药后护理的方法。喝了热粥后,还要干什么?“温覆令一时许”就是盖上被子保温,盖被子保温多长时间?一个时辰。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12 个时段,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我们现在把一昼夜划分为二十四个时段,二十四分之一就是一个小时,为什么把它叫小时,就是和古代的时辰相对而言就叫小时,所以盖被子保温要盖两个小时。接着看看发汗的要求。“遍身辄辄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是汗法的要求。这个要求很重要,首先,这个汗出要周遍,要遍身,不能鼻子尖见到一点汗,好,出汗了就把被子一掀,那达不到汗出热退的效果,也不能心口窝见到一点汗就算出了汗了,这也不行,要遍身。什么叫遍身?辨可发汗病脉证篇,《伤寒论》的后八篇之一,有这样一段话,说“凡发汗,欲令手足具周,漐漐然,一时间许”。凡是用发汗的方法,要使手脚都要见到汗,这就是“凡发汗,欲令手足具周”,欲令手足具周也就是对第12 条桂枝汤后的那个“遍身”的注释,什么叫“遍身”,“遍身“是手脚都有一点汗,才叫汗出周遍。这是发汗的第一个要求。发汗的第二个要求是:出小汗、出微汗,而不能出大汗淋漓。漐漐然和我们第12条方后所说的“辄辄微似有汗者”都是指的出小汗、出微汗,这是发汗的第二个要求。第三个要求是要持续出一段时间的汗,“温覆令一时许”2 个小时的样子。有了这3 个要求,才能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的效果。这就是发汗在护理上的要求。“不可令如水流漓,”流漓,也是个连绵词,写成淋漓也可以。不可以让他出汗太多,象流水意义淋漓的大汗粗,为什么?因为中医治病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这个发汗药也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汗出太多,或者伤阴,或者损阳,损伤了正气就不可能把邪气祛除出去,所以他一再强调,“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病就不会好的。接着看,“若一服汗出病差”,差就是病愈,吃了这一次药,就是一升,喝了热粥,盖了被子,汗出了,病好了,停后服,后面那两次(药)已经煮好了,后面那两升就不要再吃了。“不必尽剂”,一剂就是指的是上述的药,煮完了,分了三升,叫一剂,一次就叫一服,一服就吃一升,“不必尽剂”,不必再吃剩下的药。所以一剂的药实际上是三次的治疗量,“若不汗”,吃完一次药以后,如果不出汗的话,“更服依前法”,更就是再,就是第二次吃药的时候,还按照原来的方法,喝药、喝热稀粥、盖被子保温。“又不汗”,吃了第二次药还不出汗,“后服小促其间”,就是第三次吃药的时候,缩短两次吃药间隔的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半天的样子,你看看,盖被子保温2个小时不出汗,接着吃药、喝粥,又不出汗,干脆不要等两个小时了,缩短两次吃药间隔的时间再喝药、喝粥、盖被子。半天的样子,要三次的要都吃完,你看,我们今天服药,就不是这样连续作战。不是这样的一鼓作气。而是告诉病人,早一次,晚一次。管你汗出不出。

李翰卿:【桂枝汤加减法】

(1)兼背强者,加葛根(即桂枝加葛根汤)。

(2)兼气喘者,加厚朴、杏仁(即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3)发汗过多,桂枝证仍在,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加附子(即桂枝加附子汤)。

(4)兼腹痛,不拒按者,倍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

(5)兼腹痛,拒按者,倍加芍药,更加大黄(即桂枝加大黄汤)。

(6)桂枝证误下后,兼脉促胸满者,去芍药(即桂枝去芍药汤)。

(7)桂枝证误下后,兼胸满,脉微,恶寒者,去芍约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禁忌证】

(1)口渴喜冷.

(2)酒客及湿热证的身热汗出。

(3)小便数,心烦,脚挛急。

(4)鼻衄。

(5)脉浮紧,无汗。

口渴喜冷是最主要的禁忌证,占人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阳盛” 二字,正是指这些证候而言,据我的经验,不但有口渴喜冷之症不可用.就是有口干咽燥之症,也不可用,因为这些症状都是有热的现象.除此以外,季节的春夏,我国地区的南方,都应该慎重考虑,因为这些季节和地区热性病较多,或转变为热证较为容易。至于酒客及湿热证,都不是太阳风寒之病,故不用。小便数,心烦:脚挛急。属于阴阳两虚的太阳证。鼻衄不是阴虚,便是内热,所以也不能用。此外,表实无汗之证,绝不可用。

【类似方剂参考]】

(1)麻黄汤:此治太阳证无汗之方。

(2)九味羌活汤:此治四时感冒,兼有湿热,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之方。

(3)神术散:此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之方。

此专篇特献给我的老友丹溪叟。因为它是在老友的影响下写成的,我们曾经在《针灸验录》(5))因为“汗如雨下”进行的探讨。以下是当时我俩探讨的对话:
【茗德中医】我觉得两例都治外感风寒的针炙案,虽取穴不一,取效不错。但我对第一例有些看法,补合谷,泻复溜,背即热,饮一碗热粥,汗如雨下,这里我不禁问一下,针后虽饮热粥有这么大效力吗?汗如雨下,这虽为形容但也看出这汗得多大呀是不,况且还在冬季,再说了这汗法也不符合外感汗法的要求是不,伤寒论上麻黃汤也是要求遍身微汗即可,而反对汗如雨下的,因这样非但不利于祛邪外出,更可能因大汗伤津或致不利祛邪,甚或留邪。

【丹溪叟】我是如实记录治疗经过,取穴是按古人之法,疗效是确切的。方法可以重复,你也可以按古人的方法试试。你质疑“汗如雨下”是否夸张。其实也并未为夸张。我在发帖 时省了这么一段话。
(次日严妻晾晒患者昨晚所湿衣被。余怪而问之:“何不洗涤晾晒?”渠曰:“窃闻病人汗湿衣被须病愈七日方可洗涤,否则家人依次病之,故先晾之,待七日后洗涤。”余笑曰:“此说不可信也。”遂洗而晒之。)你看他不但衣服湿透,连被子都打湿了,所以说他“汗如雨下”,并不过分。
麻黄汤后确实有“复取微似汗”之说。但它并非指微微发点小汗。“复”是"覆"的简化字。覆即”温覆“,盖好被子保温,以利汗出。“似”是“嗣”的通假字。意为“延续”。所以“微似汗”之意,是让病人出汗的时间稍微延长点,让汗出透彻。并非“微微出一点汗”。所以我治外感病,只要是表实证都要求病人,服药后出一身透彻的汗。

针对这个出汗的问题,我就专门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开展探索,发现郝万山老师在【桂枝汤服用和护理解】有很详细的解释,于是我就移取过来形成了这个帖子,算是我当时与丹溪叟老友关于“出汗”观点的回应吧;我的观点是发汗不可大汗,甚至汗如雨下,我支持郝万山老师的观点。


《2》【桂枝汤临床运用】

1.古代临床

(1)《伤寒九十论》:乡人吴德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关以上浮,关以下弱。予日:此桂枝证也,仲景法中第一方,而世人不究耳。使公服之,一啜而微汗解,翌日诸苦顿除。公日:仲景法如此径捷,世人何以不用?予应之日:仲景论表证,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桂枝则治中风,麻黄治伤寒,青龙治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此三者人皆能言之,而不知用药对证之妙处。故今之医者,多不喜用,无足怪也。且脉浮而缓,中风也,故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仲景以桂枝对之。脉浮紧而涩,伤寒也,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皆疼,恶风,无汗而喘,仲景以麻黄对之。至于中风脉紧,伤寒脉浮缓,仲景皆以青龙对之。何也?予尝深究三者,审于证候,脉息相对用之,无不应手而愈。

又,里间张太医家一妇,病伤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而弱。予曰:当服桂枝汤。彼云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询其药中用肉桂耳。予日:肉桂与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汤,一啜而解。

论曰:仲景论用桂枝者,取桂枝轻薄者耳,非肉桂之肉厚也。盖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取其镇重;桂枝清轻,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今人一例,是以无功。

(2)《吴鞠通医案》:吴氏,二十三岁,头项强痛而恶寒,脉缓有汗,太阳中风,主以桂枝汤。桂枝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去核)二枚,白芍二钱,生姜三钱。水五杯,煮二杯。头杯即啜稀热粥,令微汗佳;有汗二杯不必啜粥,无汗仍然。廿四日,不解,于前方内加羌活五钱。廿五日,服前方业已脉静身凉;不肯避风,因而复中,脉紧无汗,用麻黄汤法。麻黄(自去节)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片,桂枝三钱,炙甘草二钱,羌活三钱,大枣(去核)二枚。煮两杯,分两次服。廿六日,服前药不知,身重疼痛,其人肥而阳气本虚,平素面色淡黄,舌白,湿气又重,非加助阳胜湿之品不可。于前方内加重。麻黄(去节)五钱,共成八钱,桂枝二钱,共成五钱,杏仁三钱,白术三钱,熟附子三钱,炙甘草一钱,共成三钱。水五碗,先煮麻黄,去上沫,入诸药取两碗,分两次服。服一帖而汗出愈。

(3)《生生堂治验》:一妇人下利数年,不进食,形体赢瘦,肌肤甲错,不能起卧,以大剂桂枝汤,使复而取汗,下利止,更予百合知母汤,以谷食调理渐愈。

(4)《经方实验录》

案一: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人不减,反加甚。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当予桂枝汤原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又次日,未请复诊。后以他病来乞治,日:“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轻剂乎?

案二:治一湖北人叶君,住霞飞路霞飞坊。大暑之夜,游大世界屋顶花园,披襟当风,兼进冷饮。当时甚为愉快。顷之,觉恶寒、头痛,急急回家,伏枕而睡。适有友人来访’,乃强起坐中庭,相与周旋。夜阑客去,背益寒,头痛更甚,自作紫苏生姜服之,得微汗’但不解。次早乞诊,病者被扶至楼下,即急呼闭户,且吐绿色痰浊甚多,盖系冰饮酿成也,两手臂出汗,抚之潮,随疏方,用:桂枝四钱,白芍三钱,甘草钱半,生姜五片’大枣七枚,浮萍三钱。加浮萍者,因其身无汗,头汗不多故也。次日,未请复诊。某夕,值于途,叶君拱手谢日,前病承一诊而愈,先生之术,可谓神矣!

案三:谢先生,兰伏之天,盛暑迫人,平人汗流浃背,频频呼热,今先生重棉叠衾,尚觉凛然形寒,不吐而下利,日十数度行,腹痛而后重,小便短赤,独其脉不沉而浮。《大论》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本证似之。川桂枝钱半,大白芍钱半,炙甘草钱半,生姜二片,红枣四枚,六神曲三钱,谷麦芽炒各三钱,赤茯苓三钱。

案四:虞师舜臣尝曰:“一二八之前,阐北有一老妇。其子服务于邮局。妇患脑疽病,周围蔓延,其径近尺许。启其所盖膏药,则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余与余鸿孙先生会诊之,三日不见大效。四日诊时,天色已晚,见病者伏被中,不肯出。询其故,侍者日'每日此时恶寒发热汗出。余乃悟此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桂枝汤证。即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次日,病大减。遂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余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药。数日后,竞告全愈之。”

丁甘仁先生有言,脑疽属太阳,发背属太阳合少阴。二证妄投凉药必死。旨哉言乎!尝记予少时,居江阴乡之后塍,有蒋昆田者,中医也,尝患脑疽,家居不出,三日。先考遇之市上,问所患,曰:愈矣。问何法治之,曰:桂枝汤耳。问用桂枝汤几何,曰:四分耳。以四分之桂枝,能愈脑疽,宜虞生用五分之有特效也。惟蒋之证情轻,故四分已足。老妇之证重,故加至三钱。若狃于蒋之四分,而援以为例,设遇重证当用三四钱者则殆矣。

案五:王某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以和之。以桂枝三钱,大白芍三钱酒炒,炙甘草三钱,生姜三片,大枣十二枚。


《3》【桂枝汤临床运用】

2.现代应用

(l)感冒、流感: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若为卫外失职、感受外邪而致营卫不调者,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临床往往取得显著疗效。如叶氏报道以桂枝汤加黄芪10g、白芥子10g、姜半夏6g治疗流感95例。其症状:发热占60%,寒冷占52%,流涕占63%,头痛占52%,伴咳嗽,鼻塞,食欲减退,舌质淡红,苔白或黄白,脉浮数。经服上方煎剂,每日1帖分2次服,轻者2剂后,症状消失或趋正常,计20例(21%);较重者3剂,计43例(45%);4剂者27例(29%)。最多服5剂,共5例(5%)。平均3天可康复,疗效达100%。上海嘉定县人民医院报道用桂枝汤加黄芪治疗190例感冒病人,不管营和与不和,有无桂枝汤证候,均以本方收效。其收效的理由被认为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扶正撤邪的结果。

(2)低热症:低热症于临床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低热者,有时治疗颇为棘手。林氏报道对68例低热症者的辨证分型为8种,其中属营卫不和型者5例,证见乍寒乍热或恶风寒,汗出,乏力,脉细小等,治以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结果4例治愈,1例好转。并举1例,低热4个月,午后发热(37. 4~38.1℃),暮夜恶寒,出汗,头昏乏力,苔薄白,脉细濡。以本方加煅牡蛎,服药20剂,体温正常,诸证消失。王氏报道以本方加玉竹、牡蛎,治疗1例低热(37. 4~37.9℃)2个月者,无其他特殊不适,舌脉如常,连服6剂,低热即退。作者认为低热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神经病理兴奋性有关。

(3)自汗症:桂枝汤能治疗卫气失和,营卫不调而无外感风寒表证的常自汗出或多汗或时发热汗出症者。如魏氏以本方加桑叶治疗1例每夜12时左右即汗出如洗,枕被尽湿,夜夜如此,证已年余者。此外夜尿时,必觉冷风袭人,皮肤粟起,内则若有热流上冲,旋则头眩欲仆,摇摇不能自持,兼见口苦,声嘶,小便短赤,舌质淡红,脉细数而数,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服上方3剂,夜汗顿止,续服5剂,虚热上冲,恶风头眩等证悉除。刘氏以本方加黄芪治疗自汗或多汗症,效果亦满意。初服若效果不显时,则依“复发其汗”及“先其时发汗则愈”的原则,以排除营卫间的障碍,而达到止汗之目的。至营卫调和后,再加黄芪以发挥其实表作用,防止复发。陈氏从“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理论出发结合本方调和营卫之功,再加益气固表之黄芪15g,边条参12g,治疗局限性多汗症(又称节段性多汗症)1例,症见两腿膝部及膝以下至脚经常出汗,已1 0余年,用上方1 2剂,病获痊愈。

(4)肢体偏瘫:肢体偏瘫为脑血管疾病中常见证候。若属卫阳失固,营卫俱虚,邪风乘虚侵入经络或脏腑,导致营卫不和,气血瘀滞者,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有效。如武氏报道以桂枝汤加红花、防风治疗偏瘫24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6例,好转3例。其随证加减之法:若汗出多,营阴伤重者,白芍增至30~40g;瘀血较重者,减白芍加赤芍;汗出肢冷,脉微阳虚较重者,加附子;气息低微,脉浮虚者,加黄芪;下肢着地酸软无力者,加全蝎。若因肝阳上亢或五志过极,化火从风,挟痰、挟火上窜巅顶,横窜精髓,堵闭清窍,而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赤气粗,舌红苔厚,脉弦数者,则桂枝汤又当忌用。

(5)糖尿病并发神经痛:日本学者以桂枝汤加白术(桂皮、芍药、生姜、大枣及白术各4份,甘草2份),加水煎提取物,经低温减压干燥后再加赋形制成浸膏,治疗12例糖尿病并发神经痛,结果有效9例(35%),稍有效者3例(25%)。治疗期限,长则2个月,短则2周。

(6)多发性动脉炎:刘氏报道用桂枝汤治疗多发性动脉炎21例。病程最长2年半(5例),最短3个月(4例),平均为4个月。属于头臂动脉型6例,胸腹主动脉型5例,肾动脉型6例,混合型4例。伴有风湿性关节炎2例,肺结核2例,冠心病和糖尿病各1例。中医辨证属脉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疗程3个月,在治疗中除加用维生素E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外,未采用其他药物治疗。结果显效者11例,好转者7例,无效及中断治疗者3例,总有效率为85.7%。

(7)寒冷性多形红斑:本病每以遇冷而发生多形红斑皮损为其特点。在病理上有血液流变学、免疫学等多方面改变。若中医辨证属寒邪侵袭肌表,营卫不和,血脉阻滞者,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有效。如蒋氏报道以桂枝汤、当归、川乌、羌活、防风、川芎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70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2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有效病例平均服药10剂。卞氏报道以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黄芪、附子、当归、丹参、陈皮)治疗本病的中药组34例中,临床治愈19例(55.9%),显效5例(14.7%),有效9例(26.5%),无效1例(2.9%)。西药组(赛庚定每日2次,第1次3mg,第2次睡前服4mg;地吧唑每天3次,每次10mg)18例中,临床治愈1例(5.5%),显效3例(16.7%),有效10例(55.6%),无效4例(22.2%)。中、西药组治疗结果:临床有效率,中药组为97%,西药组为77% (P<0.01)。从实验项目治疗前后的对比动态观察,大部分指标如血液流变学、甲皱皮肤毛细血管镜、免疫学检查等,中药组的好转比例大于西药组,即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其原因在于遵循中医药学理论针对该病的寒和瘀立法组方。从I临床观察与实验分析,本方既可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又可改善血管功能,解除痉挛,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通,增强心脏功能以消除微循环障碍,从而达到使血脉流通的目的。

(8)产后高热:妇人产后易使气血骤虚,贼风乘虚而入,导致营卫失和,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精神不振,少气乏力,胃纳不佳,恶心欲吐,舌淡润,苔薄白,脉缓或沉弱等,予桂枝汤治疗,亦有效验。如董氏报道以桂加当归、防风、羌活,治疗产后2个月发热伴汗出,身痛乏力,舌淡脉缓。辨证为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经服上方2剂而愈。张氏报道治疗产后及妊娠毒血症行剖腹产术后高热各1例,体温39. 4~41℃’经用抗菌素等治疗无效,辨证为气血两亏,风邪乘袭,营卫不和,用桂枝汤加红参、白薇、青蒿等治疗而愈。

(9)宫外孕术后高热:张氏以桂枝汤加红参10g,当归炭10g,荆芥炭5g,治疗1例官外孕术后热势鸱张(41℃),伴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汗出口不渴,舌红苔薄白,脉浮大无力而数。辨证为气血大伤,营卫失调。经服上方2剂而愈。由此说明,因产后或流产或人流及宫外孕术后等,致气血虚损,营卫不和,以恶风寒、汗出、发热为特征者,均可运用桂枝汤随证加减,每每收到异病同治之效。但若见夜间发热,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无苔,脉细数者,则为阴虚发热所致,桂枝汤又当禁用。

(10)男生殖系统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中以睾丸疼痛较为常见。本病可因炎症、非炎症及外伤所致。按中医辨证若属寒凝经脉、营卫不利,用桂枝汤治疗有一定效果。如周氏报道以桂枝汤加川楝子、贯众、黄芪治疗睾丸疼痛20例,疼痛症状消失。治疗时间最短6天,最长32天。随访1 6例,长者2年,未见复发。20例中,因急性睾丸炎者11例,慢性副睾丸炎1例,精索静脉曲张2例,睾丸鞘膜积液1例,外伤2例。作者列举随证加减法:睾丸痛甚加橘核、玄胡索;阴囊红肿疼痛而热,皮肤紧张光亮者,重用贯众,加龙胆草、木通、苍术;外伤引起或局部有瘀斑或精索曲张者,加桃仁、红花、木香;兼乏力者加党参。

(11)五官科疾病:变态反应性鼻炎为五官科常见病,属中医“鼽嚏”范围。鼻为肺窍,肺气通于鼻,肺主皮毛,故不论邪气从口鼻还是皮毛而入,皆可发病。来氏认为本病多因感受风寒或风热,有虚实之分,虚证因肺气不足,卫气失调,贼风乘虚侵入所致,可用桂枝汤加减为治。其以桂枝汤加葶苈子15g,蝉蜕10g(后2味药研末用汤药冲服),治疗20例过敏性鼻炎。除2例结果不明,4例复发外,其余全部治愈,服药最少2剂,最多14剂。文中还例举各种加减法: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以补气固卫;鼻流稠涕,色黄者,加黄芩、黄柏,以清热泻火;头痛鼻塞者,加藁本、川芎、白芷、僵蚕、辛荑花、苍耳子,以祛风除湿,通窍止痛;鼻流清水,难以休止者,加五味子、乌梅、诃子,以收敛止水。

(12)皮肤科疾病:顾氏报道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蛇皮癣等多种皮肤病,均于冬季或遇冷发作,暖则缓解,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濡滑缓者,若属风寒型,均可用桂枝汤随证加减获效。其加减之法:若单纯性风寒外束,营卫不和,可用桂枝汤全方;若挟湿者,加化湿利湿之品,如茅术、羌活、独活、防己、赤小豆、茯苓皮、薏仁、车前仁之类;若营血不足,加养血活血之品,如当归、首乌、鸡血藤、丹参之类。俞氏治疗1例顽固性荨麻疹,病程5年,曾用多种中西药无效。时见周身丘疹发红瘙痒,伴头痛怕冷,脉沉细,舌苔白。初用桂枝汤去生姜,加黄芪、当归、川芎、僵蚕、蒺藜,2剂后,瘙痒反甚。此为气血不足,兼挟外邪,乃以前方去僵蚕,加川芎、当归、地肤子、白藓皮、蒺藜、黄苠、生地、蝉衣,以调理气血疏风止痒。服药3剂,瘙痒减轻,丘疹渐没,怕冷亦减,原方去蝉衣、地肤子,加夜交藤,服用2剂,诸症悉除。

冻疮为皮肤科常见病之一。黄氏报道以桂枝汤原方加赤芍15g、黄酒50ml(后入),治疗43例冻疮。每剂药煮3次,前2次的药液内服,第3次药液洗患处。经用药5~10剂,结果全部治愈。其随证加减法:寒重而局部痒痛甚者,加麻黄、细辛;气虚神疲乏力者,加黄芪;阳虚畏寒者,加附子、细辛,并重用桂枝;局部紫黯者,加丹参、红花。

(13)其他疾病:吴氏以桂枝加肉桂汤(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1 5枚,炙甘草5g,肉桂5g),治疗属气滞和寒凝气滞型的硬皮病、雷诺氏症及冻疮8例,疗效显著。作者认为寒凝每使气滞加重,寒凝气滞常伴有兼征,故临证宜随证加减。伴血虚血瘀者,加黄芪、当归、红花、桃仁;里寒甚者,加附子;表寒者,加麻黄;脾胃气滞者,加木香、枳壳;少腹气滞者,加乌药、小茴香。

    门氏报道,在肝炎、肾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急性胃炎吐泻症状停止而全身瘫软无力,饮食欠佳,精神不爽,自汗,脉弱者,及时服桂枝汤数剂,可使身体早日恢复。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证见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少眠多梦,心悸乏力,自汗脉浮者,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能促进生理功能恢复。尚有资料表明,桂枝汤加减对腰部冷痛病、肛门周围炎、局部红肿疼、夜游症、舞蹈病等有效。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胡氏曾报道治疗1例急性风湿热合并肝炎,患者长期发热,大汗出,剧咳,吐白粘痰,经用西药抗菌素、激素,中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黄连阿胶汤等月余,病情突然恶化,高热不退,体温40~41℃,,并有大汗、烦躁、面赤、耳聋、意识模糊、全身发青,及奇痒之丘疹等症状,脉虚数无力,舌质紫暗,上被白润苔,且恶风寒、呕逆、滴水不入。胡氏认为表证仍在,兼发斑、奇痒,是风邪搏于血分之证,乃宗桂枝汤加青蒿、鳖甲等。服药2剂,体温始降,继进本方,病退而热解。作者认为本病主证是长期高热40余天,大汗如洗,热不为汗衰,全身疼,恶风寒,脉浮,皮肤丘疹奇痒,渴不欲饮,此不同于白虎证者有三:一是虽大汗淋漓,大热,但不欲饮,且高热前有恶寒症;二是热入阳明之发斑,其斑不作痒,此例奇痒而周身疼痛;三是白虎汤之大热、大汗、大渴,内外燔灼,不数日即将一身津液耗尽,而迅速出现阳明腑实证,何以高烧大汗40余天而无腑实证,故知非白虎证也。分析此案,郭氏曾谈出三点体会:其一,体温计确定的发热程度不可作为能否使用桂枝汤的可靠依据;其二,时间长短不是传变与否的标准,本例40余天而桂枝证仍在,足资证明;其三,深信仲景对大汗淋漓,病必不除的观察,以及大汗后桂枝证仍在者仍可与桂枝汤的治疗原则。

    【实验研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桂枝含桂皮醛,可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有解热功能;桂皮油可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并有解痉、镇痛及强心作用;芍药能收敛止痛;甘草有强心、抗炎、抗过敏之功;大枣可明显增加实验动物的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生姜能促进血液循环及胃液分泌。合而用之,能旺盛血行,发汗解热,增强体质。且具双向调节功能。陶氏认为桂枝汤及其类方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基于营卫不和这一特定病机前提及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桂枝与甘草、白芍与甘草这3对药物配合的科学性。通过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实现五个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①能使营卫不和所致体温偏低或偏高的病理状态趋向正常。②既能发汗又能止汗。⑧对心阳虚所致异常的调节。④对心脾阳虚所致血压异常的调节。⑤对大肠功能失调所致久利与便秘的调节。双向调节的实质,很可能是通过调营卫,建中气的途径调动机体内因(正气)对抗疾病,从而达到内环境的恒定性。由是疾病发生与转归不仅取决于致病因子的质和量,更取决于调动机体战胜疾病的能动作用。

    【桂枝汤的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解热镇痛、抗过敏、改善心脑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系统机能等诸多药理效应。有研究者认为,本方通过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实现五个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使营卫不和所致的体温偏低或偏高的病理状态趋向正常;既能发汗又能止汗;对心阳虚所致的汗腺分泌异常进行调节;对心脾阳虚所致血压异常进行调节;对大肠功能失常所致久利或便秘进行调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含堂经方治验——大青龙汤治疗​​​​​喘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治下元虚衰,浮阳上越,牢记……】肖春宏老师.二加龙骨汤
经方辩治咳嗽基本立见成效—太阴、少阴篇
麻黄汤证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