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鉴瓷心经

目前,困扰古陶瓷收藏界的最大难题就是藏品的真伪鉴定问题。近来有许多收藏者向我抱怨说:“现在的传统经验鉴定越来越令人难以置信了。往往一件藏品分别请几个'专家’鉴定,会得出各自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让人无所适从。”最近,著名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在《中国文物报》上答读者问中也说道:“博物馆工作者应尽能掌握目鉴与科学测试两方面的手段,那是最合适的。”

前些日子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藏友拿来一只青釉瓷壶,从该壶的胎质、釉色、造型、工艺和自然旧貌上看,它应是我国汉代江浙地区(越窑系)生产的早期青瓷器。该壶身上不仅有人们常见的水波纹和阳工弦纹作装饰,而且划刻有变形鸟纺(俗称:九头鸟)和鹿兽纹。其刀法之流畅,纹饰之精美在同类器物中是十分少见的。它应当是汉代青釉瓷壶中的精品。尽管最近几年,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小窑在仿制此类产品,但是仿品与真品相比还是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远不足以乱真。其不同之处如下:

1.真品胎体致密度较低,其中多含有铁质黑点,但分布不均廖若晨星。赝品胎体坚实,所含杂质非常细腻,如同黑胡椒粉一般均匀分散在胎体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前者为纯人工练制坯泥,后者采用球磨机、练泥机加工陶瓷泥料。

2.真品露胎处发色不均,有火石红、青灰和土黄等色彩的自然变化。赝品胎体发色匀称,多为灰红色或灰白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烧成有关。前者采用木柴烧制,原始而简陋的炉膛内的烧成环境复杂,温度和气氛变化较大。后者采用现代煤窑或油、气窑烧制,炉膛内的烧成温度和气氛分布均匀。

3.真品采用泥条盘筑成型工艺,内外壁上留有明显盘筑痕迹。赝品采用手工拉坏成型工艺,内壁留有拉坯指纹,外壁留有修坯刀痕。

4.真品采用草木灰配制釉药。赝品采用石灰石、长石配制釉药。二者釉面有明显差异,前者质沉稳,有“麻赖”现象。后者质地轻浮光亮,仅有“菊皮”现象。

5.真品造型粗犷古朴,纹饰端庄娴熟。赝品造型细腻呆板,纹饰夸张变形。仅以壶胫上水波纹为例:前者为连续的S纹,十分潇洒;后者是连续的U字纹,非常做作。

6.真品的自然旧貌与赝品的人工作旧有明显不同。在《战国青瓷研究》一文中已作过介绍,不再赘述。

7.经过科学测试后发现,真品与赝品的釉子老化系数有较大差异。前为0.35以上,后者为0.08左右。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样一件具有典型特征的汉代青釉瓷壶,拿到北京某博物馆,被科技部主任鉴定为“不好”(古玩行或文物界内人士说“不好”就是赝品的意思)。我问他“不好”的根据是什么?开始他不作明确回答,后来在我一再追问下才说出两点他自己的判断依据。一、“手头感觉有些沉”;二、“壶口的形状感觉不好”。我事后了解到,尽管该博物馆有数万件藏品,但并无南方汉代青瓷藏品。那么他的“感觉”很可能来源于产自北方的汉代铅绿釉陶器。众所周知,瓷器的致密度要高于陶器,在两者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自然前者要比后者重,更何况早期青瓷是采用泥条盘筑成型工艺,胎体不可能做得很薄,与铅绿釉陶器相比,“手头感觉有些沉”理所当然。此外,汉代青釉瓷壶的有多种形状,早期产品为直口,中期产品的口微向外撇,晚期产品为喇叭口,北方汉代的铅绿釉的陶壶多为盘口。可以说这位主任对产自南方的早期青瓷没有作过认真研究,故有误判。

近几年,随着古董仿制技术的不断提高,文物界的一些鉴定“高手”被新制赝品“打眼”的事屡屡发生。他们中的某些人从维护个人“脸面”出发,不认真总结经验,不在提高鉴别力上下功夫,而是如惊弓之鸟,多采取一种宁左勿右的鉴定方法。只要碰到自己没见过或者看不懂的东西都说成“新仿”。他们从讲自己的鉴定根据,常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来搪塞求教者,以此表示自己学问的深奥。人们一旦对其结论指出问题或提出异议的话,他们又会用“观点不同,学术之争”的说词来加以遮掩。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专家”都采用这种方法为收藏者进行鉴定的话久而久之还能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话呢?

与此相反,一些居心叵测的商家拿赝品冒充真品来欺骗消费者的胆子越来越大。一件新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四大类别的古瓷收藏与真伪鉴定要诀
浅谈历代龙泉青瓷的鉴定
如何鉴定古瓷的秘诀
谈陶瓷器的造假及收藏与鉴定
赝品防不胜防、拍卖步步惊心!名师教您制敌之招!
瓷器微观观测学——破解隐藏于元明瓷器釉下青花中的密码 - 日志 - 妙品青花 - 雅昌博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