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文推荐】吴冠中:美,真是有点邪气

摘要:艺术创作中,审美的“偏见”倒偏偏是独特风格之母,偏见由于偏爱,而偏爱则由于发现了别人尚未发现的特色。美术基础教学中要求作业完整,面面俱到。

减肥,为了健康,更为了美。杨贵妃不需减肥,相反,当时妇女们都想仿效她,增肥。不知李隆基的审美品位是高是低,只从周昉笔底的《簪花仕女图》来看,当时崇尚的女性之肥胖确倾向于雍容华贵之美。赵飞燕以瘦之美征服了帝皇,岂止赵飞燕,楚宫里也为崇尚苗条细腰而饿死宫女,她们土法减肥。

唐 周肪 簪花仕女图卷 纵46厘米 横180厘米

绘画中有疏密对照之美,疏可走马,密不通风,各走极端,艺术美往往体现在特性之夸张中,走极端。犹如疏密之为两极,肥与瘦也是造型美中相反的两极。吴道子画宽松衣着的人物,人称吴带当风,而曹仲达追求紧窄美,衣纹如湿了水紧贴在身躯上,人称曹衣出水

唐 吴道子 八十七神仙卷 局部

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就是表达感情之任性,形式走极端。马约雕刻的肥婆比杨贵妃胖得多,其实已超越“胖”的概念,在追求造型中的饱满与张力,即所谓量感美,而当代美国画家奥得罗则更由此道发展进入漫画世界,肥得臃肿到极限,并将眉眼口鼻都缩成小星点儿,丑中求美,美丑之间难分难解了。

唐 吴道子 八十七神仙卷 局部

中国人大都不接受这种调侃之美,但我们欣赏无锡泥阿福。我前几年在印尼海边见到一位肥硕惊人的英国年轻妇女,是造型艺术中追求量感美的最佳模特儿了,返京后为此作了幅油画,不接近西洋艺术的客人来家看到后都觉得刺激,好奇,我于是解说,这是洋阿福,他们会心地点头了,因而我名此画为洋阿福。

吴冠中油画

“衣带日已宽,思君令人瘦”,“人比黄花瘦”,中国诗人多愁善感,时时流露对瘦的怜爱,林黛玉之美似乎潜藏在瘦弱中,弱不禁风也成了一种东方的审美对象。西方现代造型艺术中也追求瘦骨嶙峋之美,尽量扬弃一切累赘的脂肪、肌肉,突出坚实的人之最本质的架构。瑞士的杰克梅蒂于此走到了极端,“人”几乎存在于几根铁丝中,人们评说那属存在主义了。

费丹旭 《十二金钗林黛玉》局部

生活中人们追求肥瘦合度,有人说合度就是美。有位史学家开玩笑,说如果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鼻子增高半毫厘,罗马的历史就要改写了。确乎,美丑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形容美总说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但,情人眼里出西施,审美往往带有偏见。

艺术创作中,审美的“偏见”倒偏偏是独特风格之母,偏见由于偏爱,而偏爱则由于发现了别人尚未发现的特色。美术基础教学中要求作业完整,面面俱到。面面俱到了,完整了,是一件可评高分的习作,但绝不可能是艺术杰作。五官端正并不等于美。肥人中有美丑之别,瘦人中也有美丑之別,不肥不瘦而合度呢,也未必就美,美,真是有点邪气!

               《簪花仕女图》之年代疑云

  • 来源:艺术品鉴

  • 2018-07-23 11:52

摘要:1958 年谢稚柳,对《簪花仕女图》的年代提出质疑,认为此画的断代大致应为五代南唐时期。谢稚柳认为画中人物的发髻与敦煌藏经洞的《引路菩萨》的女子发髻形式相同。他将《引路菩萨》定为中唐笔墨风格,更进一步提出《

原标题:《簪花仕女图》的年代疑云

周昉,中国唐代画家,字仲朗,初年学张萱,亦长于文辞,擅画肖像、佛像。

《簪花仕女图》的作者是周昉似乎已成为一个常识,可实事真的是这样吗?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卷 绢本设色 46×180厘米

流亡的名画

《簪花仕女图》流传过程中经历的两次空白,为它的断代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如果此画的创作年代并非中唐,那作者当然也另当别论了。

1、唐中期到南宋高宗时期。这300多年的空白使有些人认为这卷画是宋摹本。

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曾命人对绍兴内府收藏的所有的书画藏品重新进行了一次重裱。《簪花仕女图》也在其列,而这一次的重裱也导致此画的原貌被改变。

《簪花仕女图》原本并非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整幅长卷。1972年,由于画心开裂问题,文物保护专家对它进行重裱修复,就在揭裱时发现画心原是由三段画绢拼接而成。并猜测《簪花仕女图》很可能是画在三座屏风上的。

2、元、明两朝。400多年间,此画一直不知去处,直到清代才出现在大藏家安岐那里,并被他断为周昉所作。之后人们也都沿袭了这种说法。

  周昉 调琴啜茗图 局部

谢稚柳的质疑

1958 年谢稚柳,对《簪花仕女图》的年代提出质疑,认为此画的断代大致应为五代南唐时期。

年代从“头”看

谢稚柳认为画中人物的发髻与敦煌藏经洞的《引路菩萨》的女子发髻形式相同。

  敦煌藏经洞《引路菩萨》局部

  《簪花仕女图》局部

他将《引路菩萨》定为中唐笔墨风格,更进一步提出《簪花仕女图》整个艺术风格和形式已与唐代有所出入,属于五代时期的一种写实风格。但它的结构、用笔和用色仍存在一些传统性,是从唐代而来。

后期也有人从头上的发髻与发饰对《簪花仕女图》的年代进行了分析。他们的目光首先落在了仕女发髻那的朵大花上。认为南唐确实有发髻插花的习俗,只是对比敦煌莫高窟130 窟唐代壁画中发现,那时人发髻上的花本身不会太大,数朵鲜花融入发髻,两者相协调,而《簪花仕女图》中大朵花簪于髻上的形象,在唐墓壁画中是看不到的,对比许多唐代画作,这种簪花方式确有出入。

  《簪花仕女图》局部

敦煌莫高窟130窟簪花仕女

另外,有学者认为,《簪花仕女图》中女子的花钗与安徽合肥南唐墓葬中的花钗样式相似,为双组垂饰,而唐代都为一钗悬挂一组。

  安徽省合肥市南唐汤氏墓出土四蝶银步摇钗

  《簪花仕女图》局部

服饰

谢稚柳认为《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的形象、打扮、装束等,与南唐二陵的陶俑类似,应该是五代南唐时期的作品。

南唐女俑

另外,谢稚柳还认为辛夷花和薄纱衣体现了南方的物候。(不过之后也有人认为唐代绘画艺术作品不像宋徽宗时期皇家画院那样讲究时令物候的真实性,并且辛夷花也有可能被移植到长安宫苑和贵族庭院之中,所以不能据此断定此画只能作于江南。)

  《簪花仕女图》局部

另外,图中女子的打扮与南宋陆游在《南唐书》中叙说后主李煜的大周后“创为高髻纤裳首翘鬓朵之妆,人皆效之”相符合,画中人物应为南唐李煜时期的贵族妇女。

由此,谢稚柳的观点成为《簪花仕女图》五代南唐说的代表,从而引发之后许多人的关注,在对谢先生观点的反驳与与继承中,《簪花仕女图》的断代观逐渐发展为四类——中唐说,中晚唐说,五代南唐说和宋代说。

虽然一切尚无定论,但《簪花侍女图》的“失踪”经历与由此而来的断代分歧更为这幅传世名作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https://news.mei-shu.org/art/20200918/189946.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惊!《簪花仕女图》出现年代疑云
隋唐人物画赏析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卷(局部)》
吴道子画仕女图,(长2米54,宽1米44绢本,设色)《思帝乡》
谢稚柳《调鹦仕女图》
吴冠中:美,真是有点邪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