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画解读荟】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钮贞《山居图》(潘恭寿)

    钮贞是清代画家,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江苏人,终其一生都是个布衣文人,靠卖画为生。钮贞的传世作品不多,画风属于南宗山水一脉,喜欢临仿巨然、董源、李唐以及明代的吴门画家。这幅《山居图》是他模仿唐寅画风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中流露出雄浑蕴藉之美。

    在四王风格一统画坛的时期,钮贞能够绕过他们的画风,从前朝名家作品中寻求灵感,这一点十分难得。画家在创作中依赖技法,进而表现出山水的内在生命力。古人把这种观点称为“畅神说”。通俗讲,欣赏山水画,可以引发精神上的愉悦。钮贞在创作中坚守“畅神说”,抛开清初四王树立的条条框框,才有了这般赏心悦目的佳作。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山居》,诗云,“山斋方独往,尘事莫相仍”。钮贞没有画山中独处,而是画了呼朋引伴共同饱览山中胜景。从意境上打破了文人的固有认识,从而让画面有了新意。创新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立意上的新奇也可以带来新鲜感。钮贞的创作,让人看到了他的巧思。

凡尘俗世有诸多纷扰,到了山中就只剩下清净幽雅。为了强调山居生活的闲适,钮贞画了几个充满生活情趣的细节。近景处有一座石桥将画面延伸到画外,引人浮想联翩。钮贞在寻求山水之美最质朴的一面,与山水进行心灵沟通。


    为了画出高山的雄奇浑厚,钮贞用了斧劈皴勾画山石。斧劈皴充满力道,可以完美再现山石的硬挺棱角。保证画面有装饰感的同时,还能画出怪石险峰的气势。为了破除画中的硬朗,钮贞用浮云流水、栈道廊桥赋予画面柔美气息。刚柔并济的山水中,文人雅集,吟风弄月,不亦快哉。再次强调山居畅神的主题。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钮贞没有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只是单纯表达他对恬淡美好的向往。《山居图》画出了他的理想追求,也画出了他的高洁品性。不食人间烟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从隋朝开始计算,到了清代,山水画已经发展了上千年,技法可以循序渐进,思想也可以独树一帜。钮贞注重表现山水给人带来的愉悦,让画作充满勃勃生机。山川地貌,气象万千,古代画家的审美从写真到畅神再到复古。真正的复古不是重复古人的笔墨,而是再现古人的思想。

    生动鲜活、自然清新,钮贞画出了山水赏心悦目的一面,表达了画家的心境。从这个角度看,钮贞在创作上已经具备了大师的水准。纵然他在模仿唐伯虎的画风,却表现出山水的精神。


    钮贞的传世作品不多,偶尔在拍卖会上可以见到一两幅。这幅《山居图》应该是他的精品力作,从中可以看到他对创作的热情与痴迷。


                 寒门子弟,痴迷艺术,潘恭寿山水画欣赏

    潘恭寿是清代画家,生活在乾隆年间。他是镇江人,出身寒微,从小喜欢书画。由于请不起老师,他只能自学。学习绘画,光靠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有名师指点。潘恭寿只能靠临摹别人的作品自己体会,他在临摹过程中特别强调一个“像”字,以至于其他画家的败笔他也复制下来。如果没有什么转机,潘恭寿也许就是一个普通的民间画工,无法让后人记住他。

 

    他青年时期遇到了学画过程中的“贵人”,镇江当地有个叫王文治的书法家,他会画画。他被潘恭寿的勤奋所折服,也心疼他因家境贫寒,无法实现学画的梦想。王文治决定亲自指导潘恭寿,有了名师指点,潘恭寿从无法入门到了略窥门径的阶段。潘恭寿的早期、中期作品带有明显的摹古痕迹。说明白了,就是他的画作没有自己的风格,亦步亦趋跟在其他画家身后。


    王文治可以给他指点迷津,但是无法帮他创作,风格的形成只能靠潘恭寿自己体悟。为了寻求创作上的突破,潘恭寿开始进行写生训练,哪怕所画山水构图存在明显瑕疵,他也要外师造化,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为了鼓励潘恭寿,王文治经常和他合作山水画,弥补他作品中的缺陷。根据画史记载,他们师徒二人的合作长达20余年。

 

在古代,大部分画家都会经历三个创作阶段,画古人,画老师,画自己。从传世作品来看,潘恭寿终其一生也没有达到画自己的阶段。对于这一点遗憾,潘恭寿报以平和之心应对。当他中年笃信佛教之后,更是把创作重点转移到佛像画方面。


    潘恭寿在学画过程中还有一位亦师亦友的同道中人叫王宸。王宸是王时敏的后人,与同时代的其他三位王姓画家并称为“小四王”。王宸家学渊源深厚,他送给潘恭寿八字箴言,启发他的艺术创作。这八个字是“宿雨初收,晓烟未泮”。这是明末董其昌的审美情趣,可以形容山水画的华滋苍润之美。同时,这八个字还暗含文人对山水画视觉效果的要求,笔墨要有藏有露,以含蓄内敛为美。

 

    潘恭寿根据这八个字,想到了宋代米芾,元代高克恭的画风,从而他开始专注于描绘云烟胜景、雨中山峦。从潘恭寿的创作经历就能看出来,学习要趁早,学习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一味地闷头苦学未必可以成功,潘恭寿少年时自学绘画的经历,导致他的思想已经僵化,纵然遇到名师好友,起到的作用也有限。


    欣赏潘恭寿的作品,主要看他在创作中的虔诚认真。他的画作缺少个人面貌,但在笔墨技法方面还算严谨。尤其是他后期的云烟山水,对于墨色的掌控,值得后人好好学习。

 

潘恭寿只活了54岁,就因病过世。他的作品传世不多,大部分收藏在民间。由此导致他的作品因保存不善,多有破损。奇怪的是,品相上的瑕疵,反而让他的画作多了逸趣,这一点耐人寻味。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唐代太上隐者的《答人》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赏析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










https://www.360kuai.com/979ade6cb2256ceb7?nsid=181RheMGs020n0AhcaIH4ZAw3&djsource=XsgsZ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富春山居图》赏析
雅正平和,山水画的意境
学习前人技法,突出自己特性,清代钮贞绘《仿唐寅山水》欣赏
齐白石山水画
石涛 山水画(4)
别开玩笑了,黄公望怎么可能50岁才开始学画丨画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