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乡微历史探幽B系列之
userphoto

2023.11.15 海南

关注

【读史说往事】

故乡微历史探幽B系列之一

白延演义

文昌市会文镇四个墟市中,历史最古老的是“白延市”。

而与“白延市”历史一样古老的,还有一个“白延都(图)”。因此,历史上一直存在两个“白延”。对,两个“白延”!各位,你们没听错,不用怀疑自己的耳朵。比“白延市”“白延都”更古老的,还有一个“白延砦(与寨同言)”,是不是很好奇?

还有更劲爆的,历史上有“白延黎”,“白延黎”就是“斩脚黎”!“白延无黎”才致使“文昌无黎”!

哎呦喂,是不是受不了了?这是要颠覆咱们白延人的世界观啊?这样讲靠谱不靠谱啊?

大家别着急,让我们慢慢地、一层一层地去梳理埋没在浩瀚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把真实的白延都、白延黎、白延林、白延市的历史面目,揭示在大家面前,或许会成为茶余饭后闲聊话题的同时,也找回被遗忘的真相。

故乡微历史探幽B系列之《白延演义》,将用章回故事的形式,一起去探讨白延地区从几百年古老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转型为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的过程。

是为序。

第一回 白延都与市

千年叹消亡

大家先看《咸丰文昌县志》地图上白延都和多寻都(圆圈所示),还有4个墟市(方形所示)的位置(图1.),还有墟市的文字记载(图2.)。

上面两个影印件,清楚地记载了清朝以前,就存在一个“白延都”,下面管辖烟墩市和重兴市;而另外一个“白延市”,与石壁市一起则属于多寻都管辖。所以说,古代存在着两个“白延”,一个是县级下面的“都”行政管理(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一级)机构:白延都。白延都下面有一个图即白延图①,而另外一个白延市,则是行政辖区多寻都内的一个“墟市”。(多寻都下面也只有一个多寻图)①。

那么,白延都和白延市,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存在了呢?《咸丰文昌县志》在记载中虽然备注了是引自旧志的记载,但是并沒有具体年代记录。而海南的官方史志仅仅从明朝的《正德琼台志》才开始。所以我们今天要在官志上找到更早的记录,要找不同朝代的官员奏章和朝廷翰林院的档案,如《宋史》、《元史》中的相关记载。海南省政府在这方面做了相当的努力,整理的《琼崖文库》已经问世。

探幽小地方历史的路径,还有民间的“野史”,包括各个姓氏迁琼始祖的记载,及族谱修谱序和传记,就成为了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当然,民间传说也是个传承的渠道,不过往往会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成份,一般需要有文字或者物证如祖坟碑记、祠堂堂号联句等等作为佐证才行。

笔者在【读史说往事】A系列中,曾引用了吕姓、林姓两个文昌始祖的原始记载②,说明白延在宋朝就已经存在,并推测白延在宋朝是个交通驿站(邮铺)。对不对呢?对但又不完全对。请看《民国文昌县志》上的记载(图3.)

上述记载的是“白延都”历史演变过程。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白延砦诸黎乱(叛乱),广东都指挥花茂将军带领卫指挥石坚等人,(率军)讨伐平定了(他们)。

白延架营在县西南,(是为)防范斩脚峒黎(而设的)。《羊城志》上记载,(本)县境内有(斩脚黎)村峒三十五处(引自方舆纪胜卷)。今(指清朝)有白延村,已为民居(不再驻兵),引自《明郡志》。”

接着原文“永乐二年白延砦民林彬招服……”这段,则是记载了今鸿山村民,白延林氏第二次迁回白延自此定居至今,招降归化三十五村峒斩脚黎,获封土官典史,最后将所属土地经丈量记入官府田亩,又获官府批准将白延都和多寻都两地的50名黎兵交由林彬管辖的过程。这里简略带过,留后细表。

接着问题来了。县志上这个“白延村”,是今天的哪个村呢?先给答案:就是今天的“白延墩”村。

白延墩村就是宋朝就存在的“白延砦”,再到明朝初期的“白延架营”,再到后来至民国成立后行政区划改革前一直存在的“白延都(图)”治所(即办公场所)。具体的证据有:

1.上面地图上标明的“白延市”南边地理位置,与今天的白延墩村的地理位置完全吻合。

2.方圆四周自古以来没有出现第二处以“白延”称呼的村,成为证据链上的唯一性。

3.民间传说。据参加了1980年地名调查的,原白延公社武装部长周经松先生介绍,当年他和文化广播站的云昌贺、侯元理三人曾经到白延墩村调查,当地老人相当肯定该村就是白延都所在地,并且十分自豪地介绍:“白延都”出的人才相当多,就像是“咬瘤蜂”(一种当地的毒蜂,叮咬后会起大肿包)出窝一样。

4.该村乡贤林方格先生保存的一张民国十七年(1928年)田园买卖契约上,清楚写明双方本需到“白延图”去办理相关手续,不但证实该村属“白延图”,而且证明这个“图”乡村组织发挥着协调村民利益关系的作用④。

5.该村的祠堂堂号称“敦叙祠”,是个多姓族共用的祠堂。查词条得知,敦叙亦是敦序⑤,其意为敦化秩序。而祠堂旁边的村公庙,供奉的本村恩主是:祝公(主位)、李一公、李二公(左昭位),秀才公、李三公(右穆位)⑥。没有该村现居村民占大多数的林氏,还有其他云氏、吴氏、梁氏、邢氏、颜氏等。但这些不同姓氏至今仍在共同祭祀这个祠堂。笔者大胆推测,这个祠堂就是当年的“白延都(图)治所”。(图4.白延墩村的“敦叙祠”现场照片组图)

图4.

“白延市”最早的存在形态,是“军坡”式的交易场所,是以“闽商”为主的“熟黎”们进行以物易物,交换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品,约定俗成的地方。白延墟还有重兴的仙昌墟,至1960年代时期仍然有春秋两季定期“赶军坡”的习俗(现在偶尔会开展一些纪念式的类似活动)。

这里为了充分交待时代背景,我们稍微偏出主题,介绍一下南宋时的海南及“白延林”。

南宋时全海南分为琼州、万安军、昌化军、吉阳军(一州三军)。绍兴年间林氏入琼第二始祖林暹公(第一始祖林裕公唐代入琼居琼山),任乾宁路安抚使统领一州三军,“卒于官,家于文昌”,是文昌林氏始祖。在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白延林氏族谱》(崇德草谱)上,明确记载林暹公是“琼南始祖”⑦。而吕氏始祖吕日登公,“奉旨任紫贝教谕”,“俸满胥宇白延图东馆”,林吕两个始祖在白延交集,成就异姓祖墓同圹的千古之谜,将会在笔者后续考证中陆续与读者共享。引用林、吕两姓的记载,只是证明宋朝时期白延的存在。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白延的独特地理位置。白延自古以来一直处在行政区域的边界:宋朝时是琼州文昌县与万安军乐会县的边界,元朝起又是文昌与会同、定安、琼山四县的交界,一直是汉黎居住区的交错地带。而宋朝以来对海南的治理体系尽管经常多变,但总的方向是剿黎(进剿)开拓疆域、平黎(平定叛乱)维护统治、抚黎(招降归化)实现完全管治三个方面。所以白延地区一直处于冲突的前沿位置。

南宋时期就存在一个“白延祠堂”,白延的名称就起源于文昌林氏始祖林暹公最早的“封地”,也是其子孙的落籍点“白延都(图)”。而“白延市”则与明朝初期林暹公传第11世孙林彬公回迁鸿山村,从而形成“白延林”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宋朝时期官方开始将海南的“黎”,分为“熟黎”和“生黎”。“白延黎”与当时的官方对当地人的“评价认同文化”直接相关。有关熟黎和生黎的话题,我们下个章回再详细说。

概括地说,白延的存在,由吕氏族谱与林氏族谱的记载,上推至南宋初期。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最后总结一下:

白延都(图)是从宋朝的“白延砦”,演变成元、明朝的“白延架营”,再到明朝的“白延都(图)”,直至民国时期改制称为乡(区)。

明朝早期林彬抚黎成功后,成立了隶属于文昌县的“多寻都(图)”,又在与文昌县的白延都、琼山县的山梅家屯交界处设立了“白延市”。

白延市先前是汉黎交界处的一个季节性物品交易场地,称“白延军坡”,经过明朝、清朝时期近500年的逐渐演变,成为“白延墟市”,再经过清末民初在南洋资金的带动下,一度成为文昌县南地区的“小上海”洋场,出名的农村墟市。民国时期至今,在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墟市功能逐渐弱化甚至于趋向丧失,至今逐渐成为居民区。

所以,白延都与白延市,从形成到消亡,走过了近九百年的历史。一个是一直处于时代冲突前沿的边境军事和行政管理区域,一个是在特定历史机遇下从默默无闻至知名农村墟市洋场,虽然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各自璀璨岁月,至今也分别悄然在岁月中逐渐消失。

不得不说,残酷的是历史现实,叹息的是读史人!

【注释】

①:古代官方的朝廷命官只到县一级,县以下是由封建乡绅管理。逐级分为都、图、里、甲等管理体制。不过不同朝代具体有所不同。

②:具体参看《会文网》2022年4月10日载“始祖吕日登的白延缘”一文及附注资料。

③:

④:附白延墩村民国十七年田契上明文写着:“白延图”。(影印件附图5.)

⑤:“敦叙祠”之敦叙释义(附图6.)

⑥:白延墩村公庙供奉的恩主牌位(附图7.)

⑦:现白延鸿山村林日浓老先生保存的《崇德(1636-1643草谱》(复印件)之影印件图8.

作者简介

吕烈灼,(又名吕炀。笔名:江湖小楷)男,1953年生。文昌市会文人。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金融经济师职称。后下海经商。退休后定居于深港两地。

本人2022年春季起至5月初,向《会文网》供稿超过20篇。包括“烟墩往事系列”9篇、“会文微历史探幽系列”9篇、“江湖游记”、“小楷学诗”等。

本人已出版著作:《海南吕氏宗谱(1~8卷)》、《海南吕氏宗谱世系合订本》、《海南吕氏及其文化》、《海南吕氏家(族)谱历史存留资料汇编上下册》;参与编辑出版全国(含台湾地区)姓的《中华吕氏通谱(1~12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本文作者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只为学习交流,图片、视频涉及肖像、隐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即行删除或者协商许可使用事宜。

邀请函

乡亲们,朋友们,会文网征稿活动得到了你们的支持,踊跃投稿,深受读者喜欢,活动开展了5年多,收到投稿作品1300多篇,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小编在此深表感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家族的荣耀——崔氏祠堂
《壶口赋》 白延宁 撰文并书写
历史上除了黄帝和炎帝外,我们还有一个祖先才对
古今何氏宗祠楹联鉴赏,快看看,有你们祠堂的楹联吗
广东佛山明代朱氏始祖祠
天河|九大姓氏祠堂,车陂人独特的精神家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