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第一章——常道非道,常名非名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1
个人释义
道虽然可以说成道,但这个道并非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无法通过语言来描述,即使描述出来,也偏离了道的本意;我们用文字来命名的名,并非真正完全的名,即这个名是主观的名,不是客观意义上的名。无有文字语言意义的无是天地元初的开端,这个无表示的无并非真正的无,只是为了描述无而名作无,即不可感知之物的统称是无。有文字语言意义的有是万物存在的源头,这个有是可感知之物的统称,也是元存在的有。综上所述,我们常常从有与无的角度去观察天地万物的道,但这种角度包含了个人的欲念,故而这样观察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有与无同出一个源头,虽拥有不同的名称,但同样可以称之为玄妙。道可大致分为有与无两种状态,有与无玄妙高深又无迹可寻,是万千玄妙高远的第一门。
02
个人理解
道不是我们常说的道,只是被命名为道,这个道是天地万物的第一起源,换言之,这个道是万千变化的根源所在,但我所释义的道并非真正的道。宇宙万物大致可分为最基本的有与无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是一切变化的开端与结尾,也是所有变化过程的基本形式,但我所释义的有与无并非真正的有与无。
03
现实联系
一个物品的产生需要从无的状态变化成有的形态,这种有的形态包含着无的状态,即物品设计理念的图纸是这个物品产生出来的先决条件,而物品原材料的生产组成过程是物品产生的必要条件,这个物品产生后若是被毁坏,便失去了原有物品的完整状态,也失去了原本的功能意义,这说明物品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世间万物都是从无的状态到有的形态,这种无的状态由于超出现在的时空而存在元初之时,所以无法实践证明,也无法辩证推理,即使推理出来,那也只是一个假说,正因如此,道不可道,名亦非名。由于语言文字意义的延伸与拓展,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不再拥有确定的含义,而且不同情境下的语言文字也会拥有不同的言外之意,所以语言文字会有理解上的歧义。有与无看似相互对立,实则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有与无同为道的产物,故而想要了解道,就必须了解有与无的变化奥妙。有的形态虽然可以感知,但这种感知是有限的,比如人能够感知石头的存在,但无法凭借肉眼观察出石头的微观组成。现在存在的事物早已不是千年前存在的事物,而现在存在的事物也不是千年后存在的事物,即有的形态变成无的状态,而无的状态又变化为新有的形态,这样的转化过程看似重复单一,实则有了质的不同。常道非道,常名非名,道先天地而生,分化有无二名,以开玄妙之门,故欲体大道,须知有无之变。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解道德经:第一章
拙解“道德经”第一章(作者:心印)
《道德经》​第一章 | 观妙
二千多年来《道德经》第一章的翻译没有一个是正确的
学习《道德经》门槛高吗?解读《道德经》第一章:众妙之门
道德真经 ▎第一章:观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