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邢成举:“年”的味道
  •  “年”是什么味道?也许我们没有办法给出一个全面、准确的答案,但是我们许多人都觉得“年”的味道是在渐渐地变淡。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我并不是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至少是在我的记忆里家乡“年”的味道并没有减弱很多。我们对于“年”味减弱的判断主要来自“年”俗的一些变化,而“年”俗当中的基本环节并没有减弱,而是一直保留至今。

     

    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有一位民俗学的老师在央视大声疾呼:“保卫春节”。因为在这位学者看来,外国的洋节日在中国更受大家欢迎,其热闹程度也超越了春节。所以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强化我们自己的节日,保卫我们自己的非物质的文化风俗。这一事件之后,也有些不同的声音出来。我觉得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样的一种说法:“我们中国人过洋节日只是过这些节日的气氛,并不在意节日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与此同时这些节日也正好为国内的各个商业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所以洋节日的动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商业的推动。”这种观点只道出了现在,而没有考虑将来。文化的濡化是需要过程的,这过程也是从文化的形式扩展到文化的精神和内涵的。洋节日与外国宗教在国内的传播将会使得洋节日日益占据国内的大众文化市场。国际政治中间,文化竞争力是一种重要实力,其发展能力的一个显著的标准就是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所以,往大的地方说,中国传统节日与春节相比的也是文化竞争力,是国家实力的竞争。呵呵,这些东西,说远了。我们还是要降下来,从我们自己的经验层面来体会中国“年”的味道。

     

    今年春节回家比较早,腊月二十到的洛阳。腊月二十一到平顶山去看弟弟。其实这个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到年的到来。真正感觉到年已经到来的是,当我和同学走在大街上时,在拥挤的人群中缓缓移动的时候。看到了各个商场都打出了“迎春节,本商场优惠酬宾”一类的宣传语,各个小商店的店门外堆满了各个各样的新年礼品,看到了人们洋溢在脸庞的忙碌与期待。看到这些的时候,我才知道年真的到来了。

     

    腊月二十三是春节中的“小年”,按照传统的习俗,这一天我们要喝稀粥、吃烧饼和麻糖。本来想回家跟父母一起过“小年”,但是由于好友的返程计划推迟了几日,所以我在洛阳过了“小年”。朋友买了一包芝麻糖来分了吃,晚饭是去了一家饭店,我和好友的同事一起吃饭、喝酒迎“小年”。晚饭前的一段时候,我在同学的房子里呆着,快到吃晚饭的时候了,可是怎么就是听不到周围的居民放鞭炮的呢?难道是有规定不允许放鞭炮吗?等到7点,我们出发去吃饭的时候,我才零星地听到了一些鞭炮声。这里的感觉与家乡的小山村里过“小年”的感觉差别真不小。每年在老家农村过“小年”的时候,到吃完饭的时候总是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邻居和亲戚之间也总是串门送烧饼和麻糖。城乡二元的社会体制似乎也契合了农村与城市二元的文化生活。但是我觉得,城市和农村的居民都知道今天是过“小年”,不论是否按照传统方式来过节,至少这个节日在我们的头脑中是留下了深刻烙印的。

     

    腊月二十五,我回到了家。本想着,今年回来还早,正好可以帮家人准备年货,没想到——各种年货都准备好了。猪肉、花生、糖果、烟酒、苹果、桔子、芹菜、鞭炮、瓜子等都已经买好了。馒头也蒸好了200个,麻花、油饼、油条什么的,也都炸好了。为什么今年这么早就准备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今年没有到县城去卖春联。往年我寒假总要帮父亲卖春联,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二十九上午才结束。今天因为高血压导致父亲眼睛视力下降,没法写好毛笔字了,今天的天气也冷,就没有卖春联。准备年货的时间就有了。第二是,村里的铁矿山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停产了,父亲没有了在矿山运输的机会。另外,农村人都有一个常识,“年前的蔬菜年后衣”,蔬菜什么的一般到年底的时候都是涨价的,而衣服则是过完年再买比较便宜。正是这些方面的考虑,父母就早早地把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了。我眼中年的味道就在这准备年华的过程中。在我们村里,家家户户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准备了,一般来讲有这么些部分:清扫屋子、蒸馒头、炸油货、烧猪肉、杀鸡宰鱼、调肉馅、贴春联、包饺子、熬夜守岁等。除旧迎新、蒸蒸日上、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大吉大利、岁岁平安、恭喜发财等美好的祝愿其实都蕴含在这些年货当中。加上,准备年货中比较传统的做法,我觉得年味已经弥漫在了村庄周围的空气中了。这个时候年味是什么?是烧火做饭时候闻到的烟味,是馒头刚出锅时候闻到的麦香味,是尘土被扫除屋子的那一刻,味道的泥土的腥味,是春联上黑墨水的淡淡臭味,是油锅里的麻花的香味。

     

    以前总觉得,过年有雪那才是过年呢?今年果真就是伴着漫天飞舞的大雪,我们走完过去的一年的。从腊月二十七开始就下雪了,一直到二十八才停。从大年三十下午下雪,一直到大年初二才停下。雪挺厚的,到处都是白花花的一片。都说,瑞雪兆丰年,大家都希望着雪水可以给麦苗提供充足的水分,这样夏粮的收成就差不了了。在这个依靠自然条件解决灌溉的山区,没什么水利设施,有这样的雪水那也农业生产上有利的条件。但是村民也发愁,因为大雪带来了交通的不便。从县城发往各个乡镇的公共汽车停运了,要等雪化了之后才开始营运。而这时候的私家出租车则乘机提升交通运输的价格。这种情况主要是导致农民走亲访友的困难,也推迟了新年的出行计划。每年就是假期可以回家来,看看父母。说实话,总觉得自己为这个家做得太少了,什么时候可以为家庭减轻负担并做出贡献呢?腊月二十八的晚上,弟弟才赶回来,当晚我们就陪着父母打扑克了。一直打到凌晨2点多。这样的一家4口人来打扑克,我觉得很温馨。我们一年到头很少有陪父母放松的机会,所以这样的事情我总是很支持。陪父母打扑克,他们也很高兴。这样,我们做儿子的也就很舒服了。每年都要在家好好陪陪父母,我觉得这是“年”味的重要部分。为什么在外打工或是工作的人春节都要尽量赶回家呢?“年”是团圆“年”,也一家人的完整回归,这亲情对子女的呼唤,是子女对家的眷恋。没有了这份牵挂与眷恋,“年”就没有了基本的意义。除了亲情,在我看来,“年”味的第二味佐料就是这走亲访友了。

     

    从大年初三的上午开始,我就开始出去走亲戚了。去了舅舅家、姑姑家、表姐家、小姨家。其实,每次到亲戚家里,除了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让我觉得这是过年的重要活动就是亲戚长辈总是问问你现在的状况,工作怎么样?学习怎么样?找朋友了没有?以后有什么打算?问过了之后,总是会鼓励一番,“要好好干,以后一定会出人头地的”。长辈们问完鼓励完之后,总是让我跟他们的孩子即我的表弟表妹们讲讲外面的事情,知道一下他们当前的学习。亲戚就是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一直维持的,坐在一起谈论现在和将来,也让我感觉到过年对自己是一个总结和回顾,也新的开始,新的动力。以前,我是不愿意走亲戚的,但是如今我体会到走亲戚是“年”味的重要成分,所以有机会我总会自己亲自去体味。走了亲戚,接着走朋友。大年初三下午到大年初五,我们高中七个很要好的朋友就聚到一起了。大家也是相互问问近况,事业和学习有什么新进展?感情生活怎么样?朋友之间的谈话既有鼓励也有批评,有建议也有问题。吃饭、喝酒是朋友就会常见的方式,此外去唱歌、打台球等都是每年都有的项目。尽管不是每一个人都擅长也是活动,但是大家都接受这种氛围。几个人在一个球台上轮流打球,几个人合唱一首歌曲,这些活动让朋友的情谊更深了。过完年,大家就要各奔东西了,所以大家都很珍视这一年一度的春节聚会。有朋友就是一种幸福,有朋友和同学的关注就是一种力量,我觉得过“年”的味道在这浓浓的友情中,既让人兴奋又让人清醒。大年初五下午去找高中的班主任、副校长和年级主任。喝酒的事情少不了,但是喝酒之前有一个活动,我们每年都坚持,就是总结过去一”年”,展望新的一年。这种事情很小,但是它却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鼓舞和动力,也更坚信自己未来天地会更加宽广。这个时候“年”味又在这浓浓的师生情中。

     

    总结一下,我觉得“年”的味道很丰富,这里面有亲情、有友情、有师生情、有爱情,每年回家过年,都可以从这些方面去品味“年”的酸甜苦辣。其实,直到这个时候我才觉得自己发现了“年”的实质,那是一种情谊,也沟通和回报,是报答,是振作,是前行,是认真聆听教诲,是不分你我地建议和批评。这是我眼中的“中国年”,也是我尝到的“年”味。我想,这种“年”味是很难在今后的生活中丢掉的,不然我觉得“年”就没有味道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昌黎 / 张宁 【散文】/《乡愁四季​》
    谈一谈农村过年的那些风俗习惯~
    过年的味道
    人在穷时年味儿浓
    品“新年味”也别忘了“老理儿”
    为什么过年需要仪式感?这也许是最好的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