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地瓜情结

地瓜,极其普通的一种食物,随着年纪的增长却是愈加喜欢。正值冬季,每天傍晚大街小巷都有卖烤地瓜的身影,我每每见到,每每欲罢不能,香、甜、软、糯,还伴着特有的在炉中翻转半个下午的烟火滋味,这不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归家的温度。

“舌尖上的中国”到“回家吃饭”,这两个节目是我闲暇时必看的节目,每一期的食材被佐以各种辅料成就了万千滋味,或是星级珍馐或是家常小蔬,但都离不开独有的食物情结和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味道。

而我的地瓜情结,历经20年,愈久弥深,也是因为它承载着的特有的味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牵扯着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地瓜情结。我的爷爷是1940年左右出生的,他们这代人对于地瓜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从孩童吃到古稀,从地瓜叶、地瓜藤到块茎地瓜,从地瓜叶糠团子到地瓜面窝头,从白煮到锅贴,“百吃不厌”。在物质不充裕的过去,是地瓜养活了他们这一代人,这是有着过命交情的食材,大抵是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结。去年的这个季节,爷爷因心脏的老毛病在医院待了半个月,轮流送去的一日三餐,他食之无味,却不想浪费,每次都尽可能的全部吃完。轮到我值班的日子,刚上市的草莓觉得清口、牛油果有营养,蛋糕松软,也都不对爷爷的胃口。中午时分,看到病房楼下有卖烤地瓜的小车,我飞奔下去,一大一小的两块地瓜,爷爷一点也没剩。打完点滴趁着爷爷休息的空档,悄悄溜出病房,去寻找“蓄谋已久”的美味,穿大街过小巷找寻了半个下午,买到了传说中的地瓜面窝头。爷爷看到窝头时竟有了孩童般的惊喜,念叨了好久的窝头,奶奶年纪大了做不动了,寻了很多地方也都没有买到,今天吃到了,竟还是当年的味道。

我的父亲,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作为粗粮之一的地瓜在他们学生时期的记忆中,印象还是很深的。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前,每年冬天生产队分发最多的就是地瓜和胡萝卜,家家户户运回去的地瓜一部分放在自家挖的地窖里储存,一部分要清洗好切成地瓜片晒成地瓜干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这时候的地瓜主要是以地瓜面窝头、地瓜玉米面黏珠、地瓜咸菜、地瓜面玉米面呼饼子的吃法,呈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时至今日,他们这代人推崇粗粮健康,多吃粗粮,但对于黑乎乎的地瓜面窝头说不上多么喜欢。而我却觉得这是诸多种类窝头中最好吃的一种,甜丝丝的,黏糯糯的还很有嚼劲,不像玉米面和杂粮面的那么砬嗓子。

而我的地瓜情结远不止喜欢地瓜面窝头,只要是和地瓜沾边的东西我都爱吃。烤地瓜、地瓜干、地瓜面、地瓜粥,特别是地瓜黏珠,在数九寒天的冬季吸吸溜溜吃上热腾腾的一大碗,有着说不出的熨帖。之所以说吃黏珠而不是喝黏珠是缘于小时候对于地瓜黏珠的记忆。1995年左右我刚刚开始上学,6、7岁的小孩对地瓜甚是喜欢,秋天一过便问爷爷奶奶,可以吃地瓜了吧。每每到了下地瓜的时节,爷爷总是去集市上买上几大网兜放到小南屋的瓮里储存起来,可以吃上整整一个冬天。冬天的晚饭是我最期待的,奶奶将几个白瓤的地瓜横切成圆的大块头,放到白面黏珠里咕嘟咕嘟的炖半个下午,约莫着我放学的时间给我炒上一盘酱油版的土豆丝,一口黏珠、一口地瓜、一口土豆丝,便是无限美味。闲暇时爷爷会挑几块细长的黄瓤地瓜放在夜晚封好的炉盖上,再罩上一个小铁盆,早上闻着香味起床对于小小的我也是莫大的惊喜。那时奶奶蒸馒头的土灶间也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看到馒头一起锅,来不及打招呼,用小铁锹挖开厚厚的柴火灰把地瓜像藏宝一样小心翼翼的放进去埋好,一下午的时光都在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焦黑的外皮里裹着的是说不出美味。

20年的时间我对地瓜的喜爱有增无减,除了记忆深处的一碗热气腾腾的黏珠和一块又香又甜的烤地瓜,还有一种叫故乡的情结,丝丝缕缕的牵扯着我,走走停停,回头望望,回头望望。

周末闲暇偶然看到王象晋《群芳谱》中地瓜的栽种,勾起食欲,有感而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米面菜窝头做法
在家蒸窝头又板又硬不好吃 原来是少放了这样东西
粗粮细作,满足你刁钻的胃口,还能治病!
奶奶蒸玉米窝头,不用酵母粉也不发面,用对了“水”咋蒸都好吃!
健康美食——窝头的做法
奶香玉米面窝头的做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