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摹琐谈
临 摹 琐 谈

      什么叫临摹?对照范本学习书法的方法叫临摹。临摹古人碑帖墨迹,是学习书法的重要途径。在书法学习中,临摹的目的意义何在?临摹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和要领?怎样才能入帖?怎样才能出新?诸如此类的问题,很有必要加以研究和分析。

    初学者本无法,临摹的目的就是要变无法为有法。但是临摹又是一件十分寂寞的事情,需要有意志和毅力的支撑。试想,独自一人待在屋内,面对一本帖、一支笔、一张纸和一罐墨,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总是伏案挥来写去。一坐数小时、一整天,夜以继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不甘寂寞的精神是断然做不到的。其实,选择书法学习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不动摇就一定会成功。

    学书法不能舍弃临摹,舍弃临摹就好比一个人在生活中舍弃空气和阳光一样,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临摹旨在取法,取法需要狠下功夫。清人彭端淑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就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

    临摹古人法帖,自古以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子放在一旁观其形势而学之,此谓之临。一种是把薄纸覆在帖子上如摹画一样,随字的粗细大小而拓之,此谓之摹。然而,摹易得形难得笔,临难得形易得笔,临易进,摹易忘,学书法大多以临为本(以下皆指临帖)。

    临帖要先读后写。孙过庭《书谱》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其意就是说临帖须从读帖入手。动笔之前先要“察”,察之精了才能写之能“似”。“察”,就是指观察,就是说先要仔细看清楚、弄明白,然后再去模仿着,依样画葫芦地写出来。用现在的话来讲,“察”就是指“读帖”,临帖要坚持先看后写。在学习中,如果不仔细对帖子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讲笔法而信手写来,就不叫临帖。

    读帖读什么?读帖一是要读笔法,二是要读字的间架结构法,三是要读其中的气势与章法。读帖时心要细,尤其是对那些相同的点画和字,凡有变化之处,更要对其落笔、行笔、收笔、过笔的技巧作反复的研究和推敲。值得强调的是,读帖的重点在笔法。笔法不通,间架结构、气势和章法也一定不会通。

    书法学习往往有这么一个过程,从“不知到知”,再“从知到会”。继而又“从会到能”、“由能到精”。书法学习的过程具有“递进”性,短则几年,长则十数年,是学习中的“马拉松”运动。因此,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很重要。否则的话,徒费时日,难得进步,岂不冤哉。

    其实,临帖应该分步实施,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初级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是“取法”,临帖应先从点画开始,常常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写熟以后,可采取默写法,可以几个字一起看一起写。取法阶段临帖要坚持以范本为准,不得信笔掺入己意。有人临帖太粗略,自以为差不多了,其实与帖子相去甚远。临帖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不要害怕挑刺儿。一字写成后,须一笔一笔地仔细与范本相对照,看看哪些方面合了,哪些方面还不合,然后再作研究和临写,要百过而不厌。一笔如此,笔笔如此。一字如此,字字如此。一行如此,行行如此,一页如此,页页如此。

    临帖不仅要求形似,更要力求神似。一般说来,一本帖子写久了,你就会对其中的笔法和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所写之字与帖子上的字,总会有点像。但是,仅仅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临帖既要求形似,更要力求神似,要形神俱得。

    初学者初时临帖一定要专一,要“盯死一本帖子”反复临习,力求先学成一家,先师出有门。初时临帖最怕“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轻易改换门庭。这是因为,临帖需要“厚积薄发”,需要有一定的火候。初时生继而熟,熟而能生巧,巧而能得心应手。临帖强调“似”。然而,能“似”不能“似”,要看自己的笔墨火候。火候不到,何以能“似”?火候到了,又何以不能似?然而,临帖亦不可陷入盲目性。赵宦光《寒山帚谈》说:“仿书有二病,一不知去取,败笔效颦;二未窥人长,先求人短。二者皆非也。”所谓“去取”,就是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和取”的问题,向来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比如,有人常常视丑为美,美丑不分,故常学在败笔处却又不知此处是败笔。对于书法,很需要提高自己的眼界和审美层次。

    临帖要学会“放电影”。在一般人眼中,帖子上的字都是静卧不动的。但是,在书法家眼中,帖子上的字恰恰又都是活的。因为帖子上的字,都是由活生生的人一笔一笔地写出来的。懂得笔法的人能够从不动的、静卧纸面的“死”字上面,正确勾想出许多提、按、顿、挫的用笔动作来。而不懂笔法的人,便常常缺乏应有的想象力。所以,人们在读帖的时候,一定要对欲写之字,先通过自己的大脑,像“放电影”一样勾想出其中的用笔动作来,只有把帖上字都看活了,才能模仿出各种或提或按、或擒或纵、或轻或重等运笔动作来。只有用笔动作模仿对了,临来之字才有可能形神俱得。

    初级阶段最难,“取法”好比唐僧西天取“真经”,道路很不平坦。上海已故著名书法家白蕉先生曾说过,学习书法的问题是一个方法问题,但更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他的话看似简单,其实含义极其深刻。学书法难,难就难在不能一学就会。技法需要锻炼,功夫需要积累,唯有厚积薄发,才能渐入佳境。书圣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创临章第一》说:“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古人说天道酬勤,这是千真万确的。

    “学成一家”的标准是什么?三句话:一是对着帖子能写;二是合上帖子能写;三是帖上有的字和帖上没的字,合着写来能一致。如果能够真正达到这一步,那么第一阶段的“取法”的任务当告以完成。

    第二阶段临帖的任务是“扩大”。倪苏门《书法论》说:“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合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扩大,三段要脱化,每段要三五年火候方足。”什么叫扩大?扩大就是指在“师出有门”之后,进一步走兼学百家的道路。

    学书法为什么不能死守一家法?为什么一定要转益多师?这好比一个新生儿出世之后,在其成长过程中光靠乳汁哺育是远远不够的。为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需要开食,需要补充五谷及其他方面的种种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强壮他们的体魄。学习书法也一样,在用帖的第二阶段也需要“开食”,也需要补充“五谷”及其他方面的各种营养。

    “溯源和导流”是第二阶段临帖“开食”的首选方法。“溯源和导流”是指按照自己的从师的脉络,或取纵上方向,或取纵下方向,相继探索“师之本源”和历代“自师而出”诸名家风采,走走老师曾经走过的路子,临临历代自师而出诸名家墨迹或碑拓,以使自己的眼界更开阔,思路更清晰,学习更主动。

    “触类旁通”是第二阶段临帖“开食”的又一好办法。“书法学习中的触类旁通”,好比现时中国的改革和开放,着意向外界引进和消化别人的先进经验。“触类旁通”意义上的用帖,已不再受从师脉络的局限,可以跳出先前的框框,从更广袤的角度出发,多方向、多渠道地去“玩味”别家别派、风格各异的帖子,以吸收“舶来”的营养。这时侯,你就象是在帖的“海洋”里学游泳,无论是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大小篆、简帛书、碑刻墨迹,都可以尽兴地去“玩味”,犹如沙石下面取泉水,挖得越深,泉水越清。

临帖到了第三阶段的时候,其主要目的是求“脱化”。什么叫“脱化”?“脱化”就是指“出帖”。如果说前两个阶段临帖的目的都是为了“入帖”的话,那么,第三阶段用帖的目的就不同了,这个阶段用帖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为了“食”,而是为了食而生化,是自辟门径。“取法”是吃进去,“脱化”是吐出来,是集大成,是化古为我。这一阶段用帖,因意在化古为我,故皆不太强调“形神俱得”。相反,允许临者侧重于理性,一边临写一边思考,来一点“自我发挥”。当然,这种“自我发挥”是有感而“化”,并不是“胡乱涂抹”。事实上,有感而化的东西多了,久而久之,就会渐渐变成了有“我”。有“我”,就是出帖。“出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化”。史传唐人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三人所临《兰亭序》墨迹三种,写来都各不一样,但都是“脱化”后的精妙临作。在欣赏这些精妙临作的时候,人们恐怕再也不会去指责他们,什么地方是写错了,什么地方是写走样了。而更多的是会在他们所反映个性风格方面,去领略他们临帖神韵。在这一方面,也有一个思想方法问题。看待他人的临作,千万不要像质检员那样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弄得别人手足无措。第三阶段用帖的方法,更要强调为我所用。当我们面对古人留下来的林林总总的碑帖的时候,以我们的有限人生是不可能一一临摹的。对古人碑版法帖,我们一定要讲究科学有效的利用方法。比如,有的帖子是需要经常临写的,有的帖子则是时写时放的,更有一些帖子则完全是只看不写的,或者说是专门用来研究的。所处的立场、目的不同,其用法亦自然各异,切忌生搬教条。

    综上所述,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入手,这是世代相传、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先约后博是手段,博而能资我所用,博而能出新,博而能自成风貌,则是临帖的最终目的。把一张作品展示出来,如能达到让人见之叫好,却又不知它是以何为祖的时候,则可谓是学之有成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书个人经验谈
傅山/赋性刚直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草书
书法的学习一:碑与帖
守正与创新:魏启后书法创作论
练字干货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试论沈尹默书法学习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