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钟爱馆阁体(二)

我钟爱馆阁体(二)

 

二、书法教育与馆阁体源流

 

 


沈度馆阁体书作

 

    读书、写字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把字写好是中国历朝历代对国民的基本要求。“字如其人”,字是人的脸面,“识人先识字”,字不仅反映一个人的文化和学识,也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一个人字写的好,不仅脸面上有光彩,同时也增加了求职谋生的优势,古来如此,今天和明天也概莫能外。

    文字属于文化范畴,但却是直接服务于政治、经济。正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对文字的依赖,中国自有朝代以来,各个朝代都非常重视书法教育。据专家考证,中国的书法教育至少起始于商代。西周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讲的就是识字与写字。

    西汉朝廷规定,“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书或不正,辄举劾之”。学童自小学习文字之学,接受识字与书写教育,到17岁以上成人可以处事时,始可参加选拔官员的考试。官员书写不合法度,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东汉,蔡邕受命手书《熹平经石》,成为我国古代由政府颁发的第一部书法范本,极大地提高了书法在整个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并为后世书学的确立做了铺垫。

    两晋时期,草、楷、行诸体日渐成熟。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成就将中国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最高峰。中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隋朝开科取士,初创书学,使书法正式进入官方高等教育殿堂。唐代,开国帝王实行了前所未有的兴教政策。李世民的功绩是,正式建立了中国完备的书学教育。书学是培养书法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书学自唐代开始,历经宋、元、明、清,皆为中央官办高等学府,专门从事正统、主流的书法教育。唐代重楷“尚法”,有“法”才能称其为“书法”,无法只是写字而已。李世民尊崇王羲之,崇尚 “楷法遒美”的楷书,故唐代楷书名家辈出,创书法史楷书之高峰。

    宋三百年,朝庭重文轻武,尤重书法教育,书法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要求更加完备。宋朝在国子监设立书学,宋真宗赵恒亲自到国子监,为臣下及贵族子弟教授书法,可谓世所罕见。宋徽宗酷爱书法,他设立的书艺所,书法教学优于唐代书学,教学内容相当丰富。

    元代对书法的重视不亚于前代,书法得到一定的发展。元代的官方文字是“八思巴字”,但为了笼络汉臣与加强对汉人的统治,在国子监下辖的国子学,专门请汉臣传授儒家经典,鼓励皇族子弟学习书法,培养出一大批书法家。据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元代书法家达300余人,其中就包括中国四大楷书大家之一的赵孟頫。

    明朝皇帝个个喜欢书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缮写诏令文书等。大力推行书法教育,规定国子监书法教学,“习书依名人法帖,每日习二百字”。各府州县学校 “未成材及初学生员,教官务令日习仿书一张,大小约二百字,笔法务要学古人名家法帖,如钟、王、颜、柳之类,点画一捺,多求楷似,不许随手漫写。” 明朝宫廷中最流行最常用的书体是楷书,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并以楷书为范本形成一种姿媚匀整的宫廷书体,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即“台阁体”。台阁体结构匀称和谐、风格端美典雅,点画光洁平直、字形整齐划一,广泛用于的各个方面。

    清代书法教育承明制,设立太学。“博极群书者,随资学所诣。日摹晋、唐名帖数百字。” 光绪十八年刊本《重订训学良规》规定了科举书法教育的具体内容:“临帖以《玄秘塔》、《皇甫碑》为入手,须寸半大,十七八岁,隔数日写字一日,能不停写至三千以上,则既工且速,入试不占作文工夫矣。” 至于科举对应试之书的要求,《清稗类钞》明确记录:“进士之朝考,殿试策卷------专重楷法,点画匀净,墨色晶莹,分行布白,横竖错综,期无毫发之遗憾。” 顺治五年,设有国子监,对监生作以下要求,“每日各监生务写楷书六百字以上,须端楷有体。”

    书法的字怎样才算写的好,各朝各代都有具体的要求与范本。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强行推行的是李斯创造的玉箸小篆,从中央到地方,都必须以李斯“玉箸篆”为法则。东汉,以蔡邕受命手书的《熹平经石》为范本,这也是我国古代由政府颁发的第一部书法范本。此后,后继朝代也相继制定本朝的书法范本,见于唐代有《开成石经》、宋代有御书的《石经》、明代有《洪武正韵》、清代有《乾隆御定石经》等。这就使各个朝代所有的官方公告及诉讼的状文和重要的契约等等,都有了一种标准的书体。明清的标准书体就是馆阁体。

    两千多年来,中国书法教育主要是书法基础教育,而书法基础教育则是以楷书教育为主。由汉至清,浩瀚的书法理论著述,绝大部分讲述的是楷书书写方法和技巧。从东汉蔡邕的《笔论》、《九势》,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卫铄)的《笔阵图》,王羲之的《书论》、《笔势论十二章》,唐朝欧阳询的《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虞世南的《笔髓论》、李世民的《笔法诀》,明朝丰坊的《书诀》,宋朝赵孟坚的《论书法》,元朝赵孟頫的《松雪斋书论》,释溥光的《雪庵字要》,清朝徐谦的《笔法探微》,乃至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讲的无不是楷书之道,楷书之法。

    唐楷“尚法”,道已精微,法已完备,楷书已基本定型。正因为唐楷尚法,才使唐楷达到了中国书法历史的顶峰,才造就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等一大批垂范千古的楷书大家、圣手。唐之后,人们学习书法均以唐楷为宗,并以这些大家的碑帖为范本。并且在唐法的基础上,对楷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使唐楷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灵气与神采。唐楷最终异化成了“台阁体”和“馆阁体”。

    由上不难看出,中国书教育的历史和楷书沿革的历史,正是馆阁体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以至于到清朝登上巅峰。可以这样说,即使没有科举制度,馆阁体在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必定会出现,只是使用的名称可能不同罢了。馆阁体之所以在明清两朝得以兴盛,原因在皇权的需要,以及“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需求,首先是缮写“市场”的需求。明清两代,皇帝热衷于编书立名,传承中华文化。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令修书。六年之后,编修完成,初称《文献大成》,后更名为《永乐大典》。编纂工程浩繁,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多种,而且要全部手工誊写,动用二千一百九十六名中书舍人及善书者,其中缮写人员占一多半。清政府组织编修的大型图书,最著名的有两部:一为《古今图书集成》,另一部为《四库全书》。清修《四库全书》,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迄于四十九年十一月内廷四阁庋藏诸本缮竣,历时已逾十年,共动用4000多人,其规模超过《永乐大典》。两部书籍均为人工抄写,“四十二年取一千四百名楷书手能手” 职掌书写,所用书体全部漂亮工整的馆阁体。

    二是“科举”市场的需求。先秦至清,选拔和录用人才,大都是“以文取士”,而论人才能,则是“先文而后墨”。这里的“墨”指的就是字写的如何。字写的好坏是朝廷取士的一个重要条件。科举考试对于试卷书写,历来都有严格的要求。《清稗类钞》有这样的记载:“进士之朝考,殿试策卷------专重楷法,点画匀净,墨色晶莹,分行布白,横竖错综,期无毫发之遗憾。”通俗的讲,就是“乌(墨乌)、方(方正)、洁(光洁)”。能否写一手好的馆阁体,是举子们必须跳跃的第二道龙门。“文”门跳过,“墨”门跳不过,也是枉然。如果试卷书写 “楷法遒美”,便有可能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否则就会在铨选中被淘汰。在清朝楷书写不好的人,绝不能入翰林。

    其实馆阁体作为官方实用书体,它的用途远不局限于缮写和参加科举考试两大需要,它的用途遍及宫廷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影响力已贯穿于全社会。当时民间文书、契约、书札,以及其他文字材料的书写,也都采用馆阁体。馆阁体除了上述实用功能之外,对于中国书法基础教育、书法普及及书法理论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

    自隋唐以来,在朝廷的肯定和支持之下,近两千年来,馆阁体基本上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清代前、中期书法的发展,因为康、雍、乾三朝皇帝对“馆阁体”书风的钟爱,以及他们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使得“馆阁体”很自然就成为那一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主流。并足足延续了百年之久。只是到了清末才出现了反对声音。清朝末年,朝廷政治腐败,直接波及到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已经由“以文取士”蜕化到“以书取士”的地步。看文先看墨,很多人因为馆阁体不过关,而失去了登科报国的机会。正因为如此,馆阁体越来越遭到众多文人的怨恨和攻击。康有为老夫子有这样一段评述:“马医之子,苟能工书,虽目不通古今,可起徒步积资取尚、侍,耆老可大学士。昔之以书取司空公而诧为异闻者,今皆是也。苟不工书,虽孔、墨之才,曾、史之德,不能阶清显,况敢问卿相?是故得者若升天,失者若坠地。失坠之由,皆以楷法。荣辱之所关,岂不重哉!”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馆阁体丧失了赖以生存的政治基础,在一片挞伐声中渐渐步入下行通道,并最终走向衰败。

    其实,科举制度和馆阁体本身并没有什么错。科举制度曾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为国家选拔人才方面功不可没。科举起于隋代而终于清光绪31年,前后绵延一千三百多年。清朝科举考试从1646年选拔第一名状元开始,到1904年慈禧钦点最后一名状元为止,长达259年,开科112场,选拔状元114名。这些状元郎在文史、诗词、策论、书法诸方面都有卓越的才能和造诣,堪称人杰英才,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对封建社会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伴随科举制度产生的应试书体,除了各种实用功能之外,对于中国书法基础教育和书法理论知识的普及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台阁体、馆阁体昌盛的历史已经结束,但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始终又是人们常常议论的话题。笔者为,后人应当给予它一个公允的评价和一个恰当的历史地位。而不应以后人的好恶论是非。馆阁体书法无论曾经怎样被人贬低,但是它对中国书法发展的作用和影响都是不该抹杀的。

 

(未完,待续。下一节谈谈当代人应如何对待馆阁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楷书毁于宋
试论中国古代书法教育
刘超:宋代誊录制度、书札考试制度与尚意书风
试从北魏《元顼墓志》探寻颜楷成因
欧阳询的书学观及其成因探析
北魏《霍扬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