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望子成龙 莫当“博士”

    众所周知,判定艺术品高下的标准是质量、是艺术性,而不是数量。书法圈里却有以数量论成败的人:要么自诩“遍临百帖”,或者展示“诸体俱能”,将临得多、会的全当成其书法成就,就是不讲其书写的水平与质量。

    去年下半年,《书法报》刊登的几篇文章,对临得多、会的全的现象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可谓篇篇中的。张瑞田先生说,“书法家的高低,与遍临百家碑帖没有本质上的关系,哪怕一个人一生只临了一种或几种碑帖,也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书法家(《书法报》2013年9月11日《谁“遍临百家碑帖”了》)”;斯舜威先生指出:“要遍临,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也没有必要遍临(《书法报》2013年10月30日《也说“遍临诸帖”》);孙秀杰先生也说:“‘诸体兼善’并非是衡量一位书家能力和水平的绝对标准(《书法报》2013年12月4日《谁“诸体兼善”了?》)”。

    看来,临得多、会的全不是书法家的真本事,而学得专、会的精才是艺术之路上的终极目标。当然,书法家也不必死守一体,但最好是在一种书体有了绝对优势的基础上一专多能,而不要博而不专。

    从普遍规律来讲,专是精的基础,博必然无法保证质量;但也不能否认天才的存在,以及苦行僧般的努力者也会产生奇迹。

    多年前,我在北京的少年宫教书法。一次,发现一女孩自上周课后只字未练,就问她每晚的时间安排。她说周一国画,周二摄影,周三钢琴……如此等等。我不由质疑其小小年纪涉列诸多科目,如何保证学习质量?经与其母交流,得知家长望女成凤心切,全家的梦想、三代的希望,都寄托在她身上。每晚其母带她四处“上班”,一周7天中竟有6天上不同的课。辛苦赶场,囫囵吞枣,什么都“吃”,自然难以消化。这位母亲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问当如何。我说,6种科目只留一种,如何取舍,由孩子决定。什么都学,必然博而不专。古今诸多大艺术家专擅一门,其成就却登峰造极。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鹰,黄胄的驴,都成就了大师们的专家地位。要想在与他人同样的时间内比他人多出成绩,就要专一而不博涉。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作专家,而不要当“博士”。期望子女多才多艺,从逻辑上讲,实现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即使能“多才多艺”了,其质量也要大打折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锲斋对话】一生一首翰墨诗——专访周慧珺先生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
精通碑帖之学的著名书法家呼仁波
著名书法家王普---端庄典雅 凝重大度
诗情·墨韵———著名书法家、诗人刘迅甫先生精品出售
以古为师,硬笔书法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