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发展的五大时期:为什么鼎盛时期在唐宋而不是秦汉?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并经过了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医药无论是在治病还是防病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

在西医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经过验证而有效的。所以在新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让中医来守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一、中医药形成时期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原始人的进化,他们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朝的酒,和商代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我国古代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战国名医扁鹊已经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治病救人。那个时候,中医治疗法还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学说,

二、中医药发展时期

1、《黄帝内经》的诞生

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等学说。

2、《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基础

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

4、中医药的延伸发展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陆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

西晋时期,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

三、中医药鼎盛时期

中医药的鼎盛时期之所以在唐宋时期,主要是因为这个时候的中医已经上升到主流文化价值高度,封建政府开始重视中医药发展,并且开始培养中医药人才和编纂中医药典籍。

1、孙思邈集方书之大成

唐朝时期,“药王”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孙思邈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也有30卷,载方2571首,两册典籍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2、宋朝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

宋代是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时期,政府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设“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

宋朝时期的中医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作为最早的教学模型具有直观具体、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另外,宋朝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中医典籍都是当时校订和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四、中医药创新融合时期

明朝时期,李时珍写成了《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清朝时期,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清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中西医药学汇通、融合,发展成了汇通派。

五、新时代复兴时期

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现代医学中,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引起国际医学界的极大兴趣,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而且其副作用很小。另外,针灸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相关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

WHO(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2018年10月1我国国庆日,WHO首次将中医纳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新纳入的中医传统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医学纲要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并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完这篇文章,就明白中医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真正的中医!
弘扬中医文化发展历史
中医学
《三才正医论》前言 作者:吕即来
【海外中医】寻回迷失的经络,发展现代针灸医学(一)
糖尿病阳萎的病因及中医药治疗新进展_黎兆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