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民间中医身上学到的一些东西

今晚有读者朋友联系,想了解一些民间中医的学习资料和实践内容。

我认真回想了一下,自己虽然走访+微信上交流了一些民间中医,但是可能具体疗法上面人家未必轻易传承,也是“道不轻传”,自己了解也不多。

同时很多人强调要拜师才有资格学艺,我个人其实以后无心于做中医临床,所以倒也没有太大热情在这方面。

不过即便是短暂交流,也依然从优秀民间中医身上学习到不少东西,今天正好也是做个总结。

1,胆子要大。

别的不说,民间中医和体制内中医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胆大,敢上手。

一方面可能是艺高人胆大,另一方面也是生存和发展策略所需。

某位读者看完文章之后给我留言,他和亲戚零基础开始,在身边的民间中医培训班只学了6周,就敢给人开方开始出诊赚钱了。也能给周围人解决不少问题。

反思起自己,学医五年,好像还没开过多少次方子……

而某位民间针灸师曾言,自己拜师,学了一星期针灸,就是边学边扎自己;一星期后开始扎别人;到现在已经扎了二十年,疗效已经非常稳定。

那位民间中医还说过,学针一年不用超过三千根针,就不算合格。

当时正好与几位针院同学同去,那几位针院同学听到这句话颇为羞愧。

但是算下来,一天10根针左右,听着也不算多;以针院朋友5年本科计,要是打个折,一年两千根针,如果本科毕业时扎超过一万根针,估计手上功夫也差不了。

那位民间中医曾在甘肃农村办针灸培训班,据说一个月出师,能让当地的学员回到各个村子里去当个基础针灸师给村民们解决不少问题。

而这些速成班的背后,都是大量的实践。

要求都是积极往人身上试。

很多人缺的就是这个胆子。

2,积极“偷师”。

记得当时有个同学提问,老师怎么把某些手法融会贯通。

那位民间中医回复:熟能生巧+暗自观察。

熟能生巧的道理都听过无数次,不多说。

暗自观察,是指遇到针法好的医生,不要指望人家用语言教。

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操作要点就是那些,但是到了手上千变万化,就跟写字画画一样,怎么握笔怎么布局都是很好教的,但是怎么写怎么画依然是得靠自己揣摩的。

有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自己去当一次患者。

中医学院某位老师也讲过,自己年轻时去拜师,师傅说隔壁某某某哪个手法不错,你去学过来。

这位老师何等心思玲珑,那位中医和自己师傅是竞争关系,自己要是登门求教不被骂出来就不错了。

于是老老实实去挂号,感受了几回。

回来按照自己的印象指导自己的老师反向破解,还是学回来了。

3,少关注些大道理,多钻研些真问题。

有几次群内的民间中医对中医学子破口大骂,搞得我等中医学子面面相觑,探明原委,原来是有人跑过去问了一大堆哲学问题,并且认为不懂这些哲学问题,就不可能是好中医。

个人当然不敢说这些哲学问题不重要。

但是各家争鸣了这么多年,每一派有每一派的理论。

还有很多实战派,就是知道一些操作方法和实用经验,你真要求把作用机制啥的讲出来,人家也不见得能给你讲的出来。

比如之前看过的,砭石疗法。

拿一块砭石不断拍打手臂,打得手臂上出现无数黑线。

要求患者手心和头朝外,全程不准回看操作者。

打完之后,患者感觉一身轻松,胸闷胸痛呼吸不畅的症状大有好转。

真要去讲是怎么做到的,相关的反应机制是什么,三言两语也不好说明;

还有一些人就是知道几个祖传的小方子,民间偏方,治疗某些病有奇效,但是问为什么,不知道。

这些东西本来应该是院校师生和民间合作的很好的一个方面,挖掘整理民间秘方,并筛选出真正有效的,值得推广的进行进一步研究。

民间中医也说,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其他条件都有限,对于很多理论上的东西,确实是没办法讲的那么通;很多东西都是临床上偶然记录下来,至于背后机理啥的,确实是没搞懂。

有时想想,条件不足时,优先关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分析,或许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4,看书

这一点非常有意思。

虽然很多民间中医特别喜欢宣传自己的“家传背景”“师承背景”,不给自己找几个历史上的名家和名门大派背书就不罢休,一定要尽可能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但是我所接触到的,确实疗效不错的那几位民间中医,反倒是很少搞门户之见的。

看书都会比较多。

而且也不会说只看某一类的书,比如一味崇古,一味崇尚某位医家等。

都是会感慨

“啥书都得看啊!”

很多时候你几十年瞎练,也都是在原地打转。

真的会百思不得其解,为啥自己就没有书上那种效果。

比如有一次和某位民间中医聊天,谈起对经方的学习,那位民间中医说,自己一度非常狂热的追求过某几个大V的经方之路。

但是后面临床上会很明显的感受到瓶颈

比如同样的病人,同样的病可能都是6次治好。

医生也觉得自己水平不错了。

结果有时和同行交流,发现类似的病,人家可能是2-3次就好。

一定要相信,哪怕是读了同一本书,每个人读出来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当时就想起一个比喻。

很多书的精华都在山顶。

阅读就像登山。

有些书的高度比较高。不少人只能登到半山腰,看到半山腰景色一般,于是觉得这本书也真的一般。

而另一些书的高度有限,所以人很轻易的登到山头,在山顶上俯瞰,感觉心旷神怡,于是觉得这本书真好;

那位民间中医后来也说,自己是靠着去图书馆,借了几十本历代经方家的书对照着看,才逐渐走出了那几个大V的小山峰,进入了更高的高峰。

有时也会和同学聊天,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有些书啊,真的晚一点读比较好。

阅历太少,理解太浅的时候,很多书是读不懂的。

很可能只是走到四分之一不到,却认为自己已经尽得全篇。

到最后反而是错失了真正的成长的机缘。

还有很多人推崇读书多,结果也走入了一种疲惫而无所得的死胡同。

比如整天“刷书”,追求数量。

大致就跟全程坐着旅游大巴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一样。

看似很多景点都游玩了,但是可能也没有太深刻的印象。

5,总结

之前一直有人问我,你整天写中医学子的歧路,那你觉得什么才是正途?

我觉得如果单论中医学习的角度,或许向有疗效的人学习,这才是正途。

无论这个疗效,是中西医结合实现的,还是针药膏摩任何一种或多种疗法组合实现的。

我很多时候也在想,同样是做中医,有的人做了几十年,照样是很菜——不是老的中医就是“老中医”,只是年轻水货中医变老了而已;

有的人做了几年或者十几年,就可以做到效如桴鼓,名动一方。

或许有天资,有勤奋程度,有环境和资源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很多东西确实显得比较“看机缘”。

但我还是相信,一定会有一些做事情,学东西方面的方法论,是能够让想学好中医的同学往好中医真中医的方向上走快几步的。

正如同天下的大道理本就相通,只是都需要各种机缘让自己去开悟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校,有70万学子在假装学中医
只有做困难的事情,才能学好中医
2008.11.4 阴差阳错与机缘巧合
重逢
中医堂堂课《金炉集》013只争朝夕(所有修学期间的约束,都是最好的保护!)||学堂日报03.09
好书——民间中医手抄本,珍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