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谢字谢国谢人谢氏始祖申伯公

《竹书纪年》载:“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王赐申伯命。”从中得知周宣王赐予元舅申伯土地,并取名谢邑是在公元前821年,“胙土命氏”的谢氏也就产生于公元前821年,申伯谢氏至今有2844年历史。申伯的朋友西周尹吉甫(公元前852一公元前775年)是“王赐申伯命”的见证人,其赠送申伯的《诗经·大雅·崧高》诗中说: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锡申伯。”

申伯不仅是谢字来源始祖,还是第一个谢人,第一个谢氏:

       谢字谢邑始祖是申伯。第一个以谢字取名的地方是西周周宣王赐予元舅申伯之邑,始称谢邑。谢恩的典故就是源于这“舅氏之典”,是谢字的本义。谢字源于申伯,是周宣王为报答申伯之恩,又希望“申伯之德”成为天下榜样,用“言身寸”三个字组合创造一个新字“謝”。意思是言传身教申伯之德的法度于周之南土,成为南国榜样,从而“南土是保……揉此万邦,闻于四周”。见西周尹吉甫所作“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诗经·大雅·崧高》”。《国语·郑语》载“公曰:谢西之九州,如何?”三国著名史学家韦昭(204年-273年)作注曰:“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谢西有九州,二千五百家曰州”。宋朝学者罗泌(1131-1189年)在《路史》中说:“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经》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谢国始祖是申伯。尹吉甫在赠送给申伯的颂诗《崧高》中称申伯所就谢国为“南国”、“南邦”、“南土”。南阳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爯父簋”系南申伯国之相中爯父为祭祀其祖、父两代人所作,所以铭文中记“南申伯”国。考古发现的“东申国示天盘”称申伯为“王南王”。西汉初年《毛传》记:“谢,周之南国也。”东汉末年《郑笺》记:“申伯之貌有威武番番然,其入谢国,车徒之行嘽嘽安舒,言得礼也。礼,入国不驰。”《郑笺》记:“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故王使召公定其意,令往居谢,成法度于南邦,世世持其政事,传子孙也。”(唐初孔颖达)正义曰:“此南方谢国申伯于是诚实归之矣。言其不得顾恋也。”(孔颖达)正义曰:“言亹亹然勉力于德行之不倦者,申伯也。以其行德不倦,王使之继其故诸侯之事,令往作邑于谢之地,以统理南方之国,于是施其法度以治之……以成是法度于南方之邦国,世世恒执持其政教之事,传之子孙。” 《国语·郑语》载,公曰:“谢西之九州,如何?” 三国时期的《国语·郑语》韦昭(204年-273年)作注曰:“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条下班固注曰:“故申伯国。”宋朝学者罗泌(1131-1189年)在《路史》中说:“谢,伯爵”。综合上面考古和历史文献可以确定“谢国”就是“南申伯国”,申伯及谢氏子孙所统理的和世代所执政教的南方之国,史称“南申伯”。

        谢人始祖是申伯。见西周尹吉甫所作“因是谢人,以作尔庸——《诗经·大雅·崧高》”。“尔庸”就是“申伯之功”,也是“谢功”,这是申伯受封谢邑,而成谢人的缘故,周宣王对即将去谢邑的申伯寄予厚望,希望作出功勋。有的人把“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翻译成“依靠谢地众百姓,修筑封地新城郭”。而谢城是建好后才赐予申伯的,周宣王无需要求申伯依靠谢地百姓建谢城。见原文“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

         谢氏始祖是申伯。见西同尹吉甫所作“申伯还南,谢于诚归——《诗经·大雅·崧高》”。另见“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诗经·小雅 · 都人士之什 · 黍苗》”。“谢功”的谢就是《诗经·大雅·崧高》“申伯之功,召伯是营”里的申伯,谢就是申伯,申伯就是谢。《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南朝齐·王俭(452-489年)著《姓谱》记“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谢字产生于公元前821年,距今2844年历史。申伯言传身教有一手,辅佐周宣王有功,用“言身寸”体现申伯功德事,组合成一字“謝”,这就是謝字来源。

       谢字本意是谢恩,是由言身寸三个字组合的,就是说对有恩人要真诚言谢,并且身体力行切实报恩,同时要寸恩必报。申伯辅佐周宣王有功,赐邑为谢,表谢恩。最早以谢报恩的是周宣王赐元舅申伯谢邑,《竹书纪年》里记载:“宣王七年,王赐申伯命。”说的是在公元前821年周宣王为申伯赐邑命氏。所赐邑以来源于申伯的谢字为名,见西周尹吉甫所作“于邑于谢——《诗经·大雅·崧高》”。所命氏以谢赐申伯,“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诗经·小雅 · 都人士之什 · 黍苗》”中的“谢”指的就是西周尹吉甫所作“申伯之功,召伯是营——《诗经·大雅·崧高》”中的申伯。“申伯还南,谢于诚归”,“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后代谢氏子孙“世执其功”。

       赐邑命氏不仅为了谢恩,还有为了加强周王室对南方的经营,宣王命申伯以天子之亲及辅国大臣的身份坐镇南藩,赐其谢邑建立南申国(今河南南阳),以防御荆蛮,拱卫南疆。从西周到东周,主导南申的谢氏在历史中起了很大作用,从公元前821元立国到公元前688年失国历经133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定都洛邑,其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周平王东迁以后,南申就成了东周王室的南大门,楚国如果想要北图中原,南申国就是最大的障碍。谢氏“世执其功”的作为是值得肯定的,是值得谢恩的。“式是南邦”、“南国是式”,以谢为榜样,中华美德“谢恩”传承了二千八百多年。

       东汉班固(公元32年-92年)撰写《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云:“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东汉学者应劭(151年?-203年?)作注说:“周宣王元舅也,为邑于谢。后世欲光宠外亲者,缘申伯之恩,援此义以为谕也。”谢的本义是谢恩,申伯之恩也是谢恩,就是引用赐谢邑表谢恩之义作比喻,“南国是式”、“是式南邦”为外戚封侯着上合理的外衣。如窦宪兄弟受封时,诏日:“舅氏旧典,并蒙爵土。”唐朝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注:“西汉故事,帝舅皆封侯”。西汉时的吕氏皆是以申伯“舅氏之典”赐土封侯。


​       谢字引申义“谢罪”、“道歉”最早出现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产生来源跟申伯谢氏相关的。

  谢字引申为“谢罪”、“道歉”已有2566年历史。最早见于春秋《左传》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而楚灭南申是公元前688年,是谢氏散失南申主导权后从谢邑分迁各地145年了。这时正是楚国灭南申不久,主导南申的谢氏因抵抗不了强大的楚国侵略,不再“南土是保”,不能继承谢氏“世执其功”,不能为周朝守护南土,不能保卫南申国百姓家园,向谢氏始祖申伯、各代谢氏先祖、周天子、南国百姓谢罪、道歉。这种有担当的行为,后被推广到各地和各个时代。

最早记录谢字引申义“谢罪”、“道歉”是在《左传》中,原文:
      襄公三十年三月……赵孟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召之,而谢过焉,曰:「武不才,任君之大事,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武之罪也。敢谢不才。」遂仕之,使助为政。辞以老。与之田,使为君复陶,以为绛县师,而废其舆尉。于是,鲁使者在晋,归以语诸大夫。季武子曰:「晋未可媮也。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有史赵、师旷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齐以师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勉事之而后可。」
译文:
       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而楚灭南申是公元前688年,是谢氏散失南申主导权后从谢邑分迁各地145年了)三月赵孟问起老人的县大夫是谁,原来就是他的下属。赵孟把老人召来向他道歉,说:“武没有才能,担负了国君的重要职务,由于晋国多有忧患,没有能任用您,让您屈居卑下已经很久了,这是武的罪过。谨由于没有才能而向您道歉。”于是就任命老人做官,派他辅助自己执政。老人因年纪大了而辞谢,赵孟就给了他土地,让他为国君办理免除徭役的事务,做绛地县师,而撤除了他的舆尉的职务。

   谢字引申义辞去、辞别、离去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跟申伯谢氏相关的。

      为什么说谢是去的意思呢?谢氏主导的南申国被楚国侵略、消灭和侵占后,申伯谢氏子孙被迫从谢邑离去。谢字引申离去先是在楚国出现,然后被推广到各个地方和时代。 谢字引申义辞去、辞别、死、逝世、离去已有2300多年历史,最早见于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收集在楚辞中的几个作品中。
  《说文》说“谢,辞去也”,《广雅》说“谢,去也”,《正韵》说“致仕曰谢”,这些都是源于《楚辞》里的谢字引申义。而这些字义只有2300多年历史,要说“辞别而去”是谢字本义是不对的。说甲骨文谢字象形“两只手卷起坐席,准备辞别主人而去”更是越说越离奇。

《楚辞》中谢字引申义:
❶《楚辞·九章·橘颂》:“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愿岁并谢”,意思是誓同生死。“谢”,动词,指死。“并谢”,一同死。“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意思则是,我愿与你同生共死,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

❷《楚辞·卜居》:“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詹尹乃释策而谢”,意思是说,太卜郑詹尹于是解释策书离开。“谢”,辞去,动词。詹尹,筮者之名。王逸注:“郑詹尹,工姓名也。”

❸《楚辞·招魂》:“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
“恐后之谢,不能复用。”意思是说,恐怕迟了他已逝世,再把灵魂招来也没有用了。“谢”,动词,逝世。

❹《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冥凌浃行,魂无逃只。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意思是说,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的灿烂辉煌。“受谢”,接受离去。“谢”,谢字引申义辞去、辞别、离去已有2300多年历史。

先秦史料《诗经》《春秋左传》《国语》记录谢氏根源:

❶史料记录第一个谢氏是申伯。见西同尹吉甫所作“申伯还南,谢于诚归——《诗经·大雅·崧高》”。另见“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诗经·小雅 · 都人士之什 · 黍苗》”。“谢功”的谢就是《诗经·大雅·崧高》“申伯之功,召伯是营”里的申伯,谢就是申伯,申伯就是谢。《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南朝齐·王俭(452-489年)著《姓谱》记“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❷《春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公元前744年)娶于申,曰武姜。
[疏]“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正义曰:杜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贾逵云“凡言初者,隔其年,后有祸福,将终之,乃言初也”。
○注“申国,今南阳宛县”。正义曰:《外传》说伯夷之后曰“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则申吕与齐许俱出伯夷,同为姜姓也。《国语》曰“齐许申吕由大姜”,言由大姜而得封也。然则申之始封亦在周兴之初,其后中绝,至宣王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於谢。《诗·大雅·崧高》之篇,美宣王褒赏申伯云“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是其事也。《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宛县者,谓宣王改封之后也。以前,则不知其地。

❸《国语·周语》曰:“齐、吕、申、许,由太姜”。韦昭注曰:“四国皆姜姓也,四岳之后。大姜之家也”。

❹《国语·周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

❺《国语·郑语》载,公曰:“谢西之九州,如何?”三国著名史学家韦昭(204年-273年)作注曰:“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谢西有九州,二千五百家曰州。”

❻《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申伯“于邑于谢”的时间是《竹书纪年》记载的:“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王赐申伯命”。

❼【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99年)》载:“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系伯舅是赖。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敬之哉,无废朕命。” 杜预 注:“胙,报也;表,显也。谓显封东海,以报大师之功。”世胙,谓世代享有封爵,姜太公儿子因功先封申,后代元舅申伯辅佐周宣王有功再封谢,成“舅氏之典”,以护周邦南土。

各个朝代姓氏史籍和谢氏先祖代表说谢氏根源:

❶南朝齐·王俭(452-489年)著《姓谱》记“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魏晋南北朝时期陈郡谢氏缵公四世孙谢安公、七世孙谢灵运公、八世谢朓公、八世谢庄公、九世谢朏公和十二世谢岳公等明确我族谢氏乃炎帝之裔,申伯之后。

❷唐朝812年林宝为奉敕所编姓氏族系郡望总谱《元和姓纂》中说:“谢,姜氏,炎帝之胤”。唐朝名人谢知信(又称谢浑661年-728年12月12)公墓志铭明确谢氏源于申伯。大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岭南容管经略使谢肇《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谢氏本系,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嗣。至唐虞降世,而为四岳。至周,有申伯为周宣王之元舅,丰功硕德,聿为中兴勋戚。王命于邓州之南阳筑谢城以封之。厥后子孙世仕于周,而家于封”。

❸北宋邵思于景祐二年(1035年)撰《姓解》曰:“陈郡谢氏,周宣王后兄申伯食采于谢,因而氏焉”。

❹宋朝学者罗泌(1131-1189年)在《路史》中说:“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

❺南宋1161年郑樵所著纪传体中国通史《通志》中说:“周异姓国:……谢氏,姜氏,炎帝之裔”。又说:“申,伯爵,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元舅也”。郑樵《通志·氏族略》指出:“氏所以别贵践,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

❻明代1579年凌迪知编纂的一部专辑人名的专门性类书《万姓统谱》中说:“谢,陈留,商者。炎帝之胤”。

❼明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在《氏族源流》项下,讲炎帝神农氏之系时,云:“周武王封太岳之后于申。申伯为周卿,而楚侵其壤。宣王封元舅申伯于谢。后有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鲜氏、谢氏”。

❽明代王相的《百家姓考略》言:“周宣王封舅申伯于谢,支子以地为氏”。

汉代史料关于申伯姜姓谢氏来源记录

❶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齐太公世家》记管蔡作乱,淮夷叛周,姜太公统领五侯九伯去征伐(姜太公及儿子护周有功,除了拥有齐国,还“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考古发现的“东申国示天盘”铭文记载“吕祐天全,厥示于天”说的是受到先祖姜太公吕望保祐,受到上天的护全,以铸造“示天盘”祭拜祖先和上天。从“东申国示天盘”铭文证明“王南王”申伯为姜太公吕望后裔。

❷东汉王符《潜夫论卷九》王符卷九记载了姜姓谢氏申伯源于炎帝、四岳伯夷和姜尚(姜太公):
“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
谢氏列祖列宗说谢氏根源:
      ❶南朝齐陈郡谢氏缵公八世孙谢朓(464年-499年)公记录四世孙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公拜扬州恩教曰:“吾忝属负荷,任总侯伯,受饯元戎,作牧中甸,此地五都杂会,四方是则”。【南朝齐·王俭(452-489年)著《姓谱》记“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❷东晋~南朝宋陈郡谢氏缵公七世孙谢灵运(385年-433年)公诗歌《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往京》诗云:“於穆冠族,肇自有姜”。
      灵运公诗歌《撰征赋》诗云:系烈山之洪绪,承火正之光明。岳熙载于唐后,申赞事于周王。畴庸命而顺位,锡宝珪以彻疆。历尚代而平显,降中叶以繁昌。业服道而德辉,风行世而化扬。
      谢灵运公《山居赋》云“国史以载前纪,家传以申世模”。

      ❸南朝宋陈郡谢氏缵公八世孙谢庄(421年-466年)公《请旨建祠修谱序》说明:“溯其所始,系上古神农、成周申伯。自神农至于申伯原以姜为姓,后因申伯有功于王室,宣王分封于谢。故诗曰'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予邑予谢’,后世子孙因以谢为姓焉。”

     ❹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陈郡谢氏缵公九世孙谢朏(441年-506年)公墓志铭曰:岳神昔降,和气今锺,以彼天爵,郁为人龙,崇墓往峻,世德今重,汉车作传,灵位攸待,我君应符,非公莫宰,华衮既袭,轻萝自改,形虽庙堂,心犹江海,经邦已备,皇情回属,素騑辍柳,玄云罢曲。

     ❺北魏陈郡谢氏缵公十二世孙谢岳(490年-583年)公的隋朝初年的墓志铭:
       君讳岳,字荣宗,陈郡人也。昔殷不鉴夏,天命在周。各树懿亲,以蕃王室。先人受兹赤土,苞此白茅,分彼本支。俾侯于谢,暨诸苗裔,因而氏焉。
      祖庆,魏荆州刺史……父憘,谏议大夫……授平安郡守……君于春秋九十又三,开皇三年死于胡公里,以开皇十五年十月二四日与夫人关氏合葬邙山之阳。
      恐海移、地没、人迁、物改,故勒*猷以传来葉。其词曰:
赤雀呈符,白鱼表德。
建是蕃屏,成归谢国。
九族从顺,四民攸则。
令色令仪,不僭不慝。
我履前迹,堂构在斯。
岩岩若山,渊渊若海。

      ❻北齐谢成(生于公元493年-卒于567年)隋朝墓志铭文:君讳成,字令就,南阳大黄人也。其先炎帝之远胄,申伯之苗裔。受氏赐姓,饰昭青史。盛德播在隆周,丽藻美于强汉。

      ❼唐朝名人谢知信(又称谢浑661年-728年12月12)公墓志铭文:“猗欤鸿绪,邈矣前修。为虞辅帝,作伯匡周。承宗继体,弈代分流。”
【南朝宋】陈郡谢氏缵公八世孙谢庄(421年-466年)公《请旨建祠修谱序》明确谢氏来源于申伯:
“溯其所始,系上古神农、成周申伯。自神农至于申伯原以姜为姓,后因申伯有功于王室,宣王分封于谢。故诗曰'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予邑予谢’,后世子孙因以谢为姓焉。”
【唐代】谢肇在《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明确谢氏来源于申伯:
“谢氏本系,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嗣。逮至唐虞降世,而为四岳。至周有申伯,为周宣王之元舅。丰功硕德,聿为中兴勋戚。王命于邓州之南阳筑谢城以封之。厥后子孙世仕于周,而家于封”。
【宋代】明确谢氏根源于申伯的谱序有:
①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之一苏洵(1009年-1066年)的《苏公老泉赠谢氏谱序》:“谢氏本系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嗣”。

②北宋元丰元年(1078)宋进士、朝散大夫谢彀所作谱序“吾谢氏本姓姜,神农之后,在尧帝时官四岳,总领四方诸候。至周宣王中兴,申伯以元舅出封于谢,以国为氏”。

③元祐四年已3月6日(1089年)翰林太史、富阳谢氏谢景初女婿黄庭坚书的《谢氏世谱序》:“谢氏之来尚矣,周宣王舅姜姓受封于谢,其后子孙以国为氏”。

④宋元祐五年庚午孟冬月(1090年)苏轼的《谢氏始祖木本水源族谱原序》:“谢氏自申伯得姓”。

⑤宋绍兴丙辰年(1132年) 征西将军岳飞撰《谢氏赠序》:“今阅谢氏谱谍,上朔受姓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也”。

⑥绍兴二年(1132年)焕章阁直学士、朝奉大夫、赐鲱魚袋、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清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谢谔所作谱序“谢氏出于姜姓,炎帝之后……至周宣王命申伯为卿使,召伯营谢邑,以赐申伯,此谢氏之本也”。

⑦瑞安太守张九成(1092年-1159年)赠序:“遂王之舅姜姓,受封于谢,其后以国为氏,历传千百年”。

⑧宋绍兴庚辰(1160年) 太子宾客观文殿大学士兼枢密院使颍川陈康柏敬撰谢氏赠序:“谢氏谱历千百年,以似以续,如视诸掌,其子孙之贤可知也”。

⑨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为谢氏族谱写的序说:“谢氏之先,始于炎帝六十三世申伯,佐周中兴,封左王,加太师,继赠谢邑。支子即以邑为氏,是谢氏之鼻祖也”。另见湖南通谱记录其赠序:“申伯盖炎帝之后,若捐上世而不载,则是拔本塞源,根本枯矣。熹观谢氏递迤相传,有数千年绵远之绪,诚可美而可尚也”。

⑩绍熙五年甲寅秋月1194年赐进士第文林郎中书舍人彭龟年《谢氏旧谱序》:“谢氏之裔,出于炎帝……自申伯受封于谢,其地即今汝南谢城是也,子孙遂以国为氏,宗支繁衍,蔓延藤茂天下”。
【元明清民国新中国】谢氏族谱大多把谢姓定为炎帝申伯之后,例如:

❶明代1392年翰林检讨郡人萧嵩撰写《方泉分派庐陵九曲巷谢氏谱序》:“安成谢氏之谱,谱谢氏宗族长幼之名也。谢氏之姓,以受封邑于得之于周宣王,其来尚矣”。

❷明代1393年谢以南为江西永宁郑溪《谢氏谱自序》:“谱系之作,有益于氏族大矣。所以尊祖宗而笃恩义,所以别异姓而辩戚疏,所以序昭穆而明长幼,此氏族之家不可以不作谱也。吾宗自受氏以来,诗书簪绂,代有其人”。

❸明代嘉靖年间沈孟化为陈留郡《谢氏宗谱》写的序说:“遐溯其源,历观其谱,考之经史,其所以得姓者,乃炎帝之后,由周申伯与王室至戚,夹辅宣王中兴有大功,封于谢,是以得姓。”

❹明代万历年间赵从诏写的《岩坪谢氏阳明户族谱原序》说:“详查其世系,考勘其故实,乃知谢氏出于炎帝四岳之后,姜姓,伯爵,封于申。申伯以周宣王元舅佐中兴,封为南方诸侯,邑于谢焉,今邓城故谢城其地也。”

❺清代光绪二年(1876)江苏常州《毗陵谢氏宗谱》称:“粤自神农起而姜姓传,申伯封而谢氏出。赫赫者宣王之命,肃肃者召伯之功,其都邑之相近而接壤者为邓州(原注:谢邑在河南邓州)。”

❻清光绪六年(1880)江苏无锡《谢氏宗谱》说:“推申伯之所出,当自炎帝始……谢之得姓实于申,故推之当自申伯始。申伯,姜姓,侯爵,其先神农之后,为唐虞四岳,受封于申,国在南阳宛县。周宣王时,以元舅出封于谢,《嵩高》之诗是也。”

❼民国十一年(1922)贵州贵阳《谢氏谍谱》称:“其先姜姓,炎帝之后,任姓之别分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三代(按:夏、商、周为三代)之际,盖以失国,子孙散亡。至周宣王,命申伯为卿,使召伯营谢邑,以赐申伯。其支子孙以邑为姓,此谢氏之本也。”

……都是关于谢姓源于申伯的家谱,而不见禹阳谢氏。

结语:谢字、谢国、谢人、谢氏始祖申伯公,天下谢氏一家亲!东山再起!共创谢氏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谢家老谱到底都怎么记载始祖的?(下)
为什么会质疑谢肇华宗长谢源论述
古璽印漢印-- 谢姓集萃
山人说姓:谢姓来源
申伯
姓氏文化研究专家冯志亮解析谢姓文化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