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邪气(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内正气和邪气斗争,从而导致阴阳失去平衡或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功能失常。

因此,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是扶正祛邪,调和我们的阴阳和气血,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功能。

而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来发挥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具有若干不同的特性,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气血偏盛偏衰。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就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徐灵胎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上品·丹砂》中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一、四气

《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气”和“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

四气,就是说,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和凉之间,仅是程度上的不同,温和热之间同理,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是说那些药性平和,寒热界限不明显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所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卷前绪论中说“五性焉,寒热温凉平”,提出了五性分类法。

不过也有不少医者认为,一些药物虽然表现为平性,但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性凉,炙用则性偏温,所以平性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绝对的平性,因此仍称四气(四性)而不称五气(五性)。

二、五味

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药味,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由于酸、苦、甘、辛、咸是其最基本的五种药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与四气一样,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总的概括来说,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

“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祛风湿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风湿痹证及气滞、血瘀之证。

如紫苏叶发散风寒、徐长卿祛风除湿、木香行气止痛、川芎活血化瘀等。

“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消食和胃、调和药性及缓解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食积不化、脘腹挛急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神曲消食和胃、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酸味药多用治自汗盗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金樱子固精缩尿止带等。

此外,部分酸味药具有生津的作用,也可用治津亏口渴,如乌梅、酸枣仁等。

《素问·宣明五气》还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故有些药用醋制可以增强其引药入肝的作用,如醋制香附、柴胡增强疏肝解郁之功。

“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散寒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火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

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苦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芒硝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一般来讲,泻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等。

此外,《素问·宣明五气》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走血即以水胜火之意。

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胃,各归所喜……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甲、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

“能渗、能利”,即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

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等。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神农本草经》未提及淡味,后世医家主张“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称六味。

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涩味药多用治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尿尿频、遗精滑精、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如莲子固精止带,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海螵蛸收敛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性味
每一味中药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传奇
日常食物中医性味属性
怎么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作用?
中药五味属性与中药四性(四气)
中药学——中药性能(一)(四气五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