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口老街——我的乡愁//孙俸君

龙口,一直就是一个小镇。因为龙口港的所在,拥有被誉为“东亚河海工程第一声”的我国第一个钢筋混凝土码头——至今还有的北栈桥遗址,曾经是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通道。建国前商业一度非常繁华,儿时(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不少商业老街的遗存。建国后曾单独区划为龙口市,后与黄县合并,成为龙口镇。土生土长的龙口人到现在说起龙口,都会异口同声说一个词——龙口街。

(时任龙口商埠局局长的赵琪在1919年龙口栈桥建设工地监工,这是一座欧美最新发明,铁骨水泥式的中国独一无二的栈桥码头)

(闯关东主通道——龙口古栈桥遗址)

印象中的龙口街,有三条主要南北走向的马路——海边一条,中间一条,东边一条。整体沿海边呈南北细长走向。南至渔港,北至龙口河。南北跨度一千多米,东西跨度不到五百米。西临大海,南面是南沙滩和黑松林,东面是农田,北面是北沙滩和黑松林。

我家住海边,大门朝西,面向大海,斜对面就是龙口港客运站。海边的路是一条不宽的石板路,路的西面就是沙滩大海。这片沙滩是龙口人赶海的主要去处,挖蚬子、撬海蛎子、抓小螃蟹是我小时候最爱干的事。夏季的夜晚,沙滩上坐满了纳凉、聊天的人们,小孩子相互打闹嬉戏,在沙滩和石板路上穿梭追逐,摔倒后膝盖蹭破皮、涂紫药水是常有的事。

(老龙口港客运站,你还记得吗?

龙口港是整个龙口夜晚最明亮的所在,港口高杆灯和轮船上璀璨的灯光,倒映在海面,流光溢彩。疯累了,坐在沙滩上看着海面上一条条光束发呆,头脑中升腾起无数奇幻的想象。那时的龙口港是全国最大的地方港口,龙口街依港而建,龙口人以港为生,因港而荣。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全家都是港口人。爷爷闯关东滞留在龙口,成为码头苦力,到我父辈、我辈乃至后辈更是都有在龙口港工作。但现如今作为龙口港一员,当初那份自豪感、归属感,那份光荣和梦想,已成云烟往事,恍若隔世。

每年秋季,是我最紧张的时候,从渔港码头到我家门前的整个海湾,一艘挨一艘停满了来自山东沿海的渔船,高耸的桅杆连成一片形成茫茫无际的海上森林,船上各色彩旗迎风招展,猎猎作响,这阵势着实吓坏了我。大人们都说要大战渤海湾了,我还以为要打仗了,吓得我也不敢问,整天暗自提心吊胆。如今的龙口渔港,当年的繁荣已褪去,海湾复归平静,零星的几艘渔船停泊在码头,曾经的渤海重要渔业基地,已成历史,不知何时再现。

 

从我家往东,穿小巷,很快就能到达中间的主街。也是一条不宽的石板路,从龙口河到渔港路一公里多的这条路两旁,还遗存着相当数量的二层洋楼和一层商铺。洋楼以西式为主,一层商铺是古早建筑。印象中的这条路,有青岛中山路和八大关的影子。既有遗存,也有我国传统商铺风格。印象最深的就是港口路十字路口上的朝南和朝东连成一圈的多家理发馆,还有一商店、二商店,一饭店、二饭店,老头商店、老婆商店,南粉坊、南广场、红色广场等等。提起这些老地方,每一个中年以上龙口人的怀旧情怀便油然而生。

(上世纪30年代的龙口街,这就是儿时我踏足过的那条石板路)

这些基本上都是国营的商铺,多家理发店很有特色,老式的商铺外观,老式的铁制摇椅。父亲第一次带我到这里,整个过程哭着理完,现在想来仍然记忆犹新。一商店和一饭店在龙口街中心地段,规模也是最大的。不过二商店和二饭店让我印象更加深刻,因为二商店有我常常惦记的且时不时断货的杏仁霜。我和我小姐攒了一点钱就去二商店打探杏仁霜的情报,二饭店有令人垂涎的大菜——龙口杂拌儿,现在如果开发出来,定能成为地方名吃。老头商店和老婆商店,就是街头巷尾的小卖铺,卖着针头线脑、油盐酱醋等的小百货。南粉坊我印象深刻,我甚至进入看到过工作的场景。里面坐着成排的工人在忙碌的捆扎和包装龙口粉丝。百年前招远、黄县就已经遍布粉丝作坊,在龙口集散,统一包装,到粉坊干活就叫“绑小把儿”,绑好后再通过龙口港发往南方和海外,所以就有了“龙口粉丝”这一统一的称谓,百年来名扬中外、蜚声世界。但现在无论出口还是影响力,已大不如从前。解放后公私合营,统归龙口外贸,南粉坊的旧址后来成为龙口外贸的办公大院。南粉坊往南,斜对面,是我儿时的乐园——南广场。这里时常免费放映电影,放映前,拿着板凳圈地抢占有利位置,是大人们安排的重要任务,也是小孩子们的一大乐趣。另外,相对于南广场,龙口北面还有一个红色广场,但我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

(图片来自绍上世纪初龙口商埠局长赵琪的文章,是否龙口老照片待考)

这条路上,时期留下的很多二层洋楼都是空置的,我们曾偷爬进去,上楼一探究竟。这些洋楼有的外墙面上还有很多凹洞,小朋友们都说那是打日本鬼子时留下的枪眼。令人扼腕的是,这些遗存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仅留下一栋二层洋楼凋零在路角,叹!叹!这条商业主街,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还隐约能感受到它曾经的商云蔚起的繁华,我想这就是“龙口街”这个称谓的来源吧。

由于龙口南北细长,所以东西向的路都很短,但其中也有不乏精彩所在。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工人礼堂,那是解放前耶稣教堂改造的。在小时候的眼里,那是一座非常宏伟的建筑,记忆中外立面有点像澳门的大三八牌坊。里面的空间非常大,几排木柱子支撑起很高的空间,前面是舞台,下面是一排排深红色油漆的长条椅子。那时候相当于龙口的电影院和戏院,电影《少林寺》放映时,人山人海,爸爸妈妈抱着我挤进去,兴奋异常。京剧《白蛇传》来演出时,水漫金山时的虾兵蟹将和小青最后修炼成功、化身巨大螃蟹将法海吞入肚中的场景,令我终生难忘。 

龙口东边的一条土路,后来成为烟潍公路途经龙口的一部分。那就是龙口街的边界了,这条路以东村子的人们,跨过这条路来购物、赶集、理发、看戏等,都会说:“上龙口街。”这条路上有当时著名的龙口酒厂,儿时的我,曾流连在酒厂门前,看着书法家题写的“山东龙口酒厂”几个大字,看着门两旁的浮雕酒樽,心里充满无限敬畏。那时跟随妈妈和姐姐,推着平车,到酒厂拉酒糟回家喂猪的记忆,至今仍在脑海回荡。每当这个时候,冒着蒸汽的酒糟散发着它特有的香味,弥漫我整个故乡。酒桌前,也曾看着长辈端着酒杯,畅饮四粮液、龙液香。如今,曾经享誉山东、享誉北方的龙口名酒,早已淡出市场,只能成为记忆,珍藏。

(当年著名的龙口酒厂)

那时的龙口街,有恬静、舒适,也有繁忙、火热。除了人间烟火气,还有发达的工业和渔业,如龙口港、渔港、冷藏一厂、冷藏二厂、酒厂、家用电器总厂、玻璃厂、篷布厂、针织厂、麻纺厂,包括电厂、煤矿。那时的龙口街,既能回眸曾经的繁华,又支撑起黄县经济大半壁江山,很多周边县的人们到龙口来就业谋生。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改变了原有的模样。儿时龙口的印象,现在几乎已找不到太多痕迹,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境。再回不去的童年,再没有龙口老街的印象,只有在梦中时常会出现,只有每每独处时叹息追忆。这就是我的乡愁,龙口人的乡愁!谁说背井离乡,才有乡愁的感伤;谁说身在家乡,就不会望乡。我失去的儿时的家乡景象啊,何时能再现龙口老街的模样!



边缘文学


对:程   
编:王志刚

本期编辑:周霜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千年古港——博贺渔港码头
最美丽的海鸥在龙口港
石浦古港  潮烟怒涛一城渔贾文化
因渔而港,因港而城,渔港、商港,和海防
三亚崖城游记:美食、老街与渔港
开洋、谢洋,民间四大渔港之一,600余年的渔港古城石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