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光家文化微刊006期

2019年教师节专刊

本期内容:

一、诗词曲

1、刘传明    2、万怀玉   3、李温和   4、曹克考

二、散文等

1、詹绍永: 爸爸,您知道您的学生在教室等您吗

2、梁义道:我的启蒙老师

3、张子国:怀念辛葆森老师

4、罗时红;功夫不负有心人

5、李温和:止一老师——永远的怀念

三、书画雅趣

止一老师部分书画作品

诗词曲

 刘传明

 我的行程

——教师节,献给你们,和我

我的行程,犹如

被上紧的时针

永远向前,有

跨越不完的终点

每每回到起点,点燃

一轮新的太阳

跃升,喷薄热情

照亮每一株大树和小草

我的热情是无限的,尽管

生命越来越短

做一支捧出全部光亮的蜡烛

真好,流尽

欣慰的热泪

   万怀玉

  心  声   
  一一献给教育工作者
   万怀玉
笔粉飞花鬓染银,
圃園三尺奋耕耘。
不惜心血滋新壤,
精育李桃飨世人。

遍寻佳句
难赋褒赞的新颖
竭尽脑汁
未成绝美的歌颂


其实
那传统的
’天地君亲师’供奉
早已奠定了您
尘世的位尊

童真 青春
金色年轮
唯家人与老师最近
喊一声老师好
这发自肺腑的纯净心声
伴着无数孩提的心智
启蒙  长进  业成 永恒

放眼中外古今
无论大师泰斗
抑或贤相明君 
有谁不曾做
恩师之生


此刻
我只能把
您尽享的盛誉
真切质朴的喻语重温

老师
您是吐尽华絲的春蚕
为弟子织出锦绣前程
您是温润和煦的春风
让懵懂的心窍甦醒
您是一把金色的钥匙
开启了智慧的大门
您是清纯的甘霖
无私地润泽枯萎的心灵

老师
您是能工巧匠
锻造了大器的要件
淬炼了宝剑的锋刃
您是朝浇暮灌的辛勤園丁 
让遍園禾苗
结出丰硕的果实
把幼树育成参天梁栋

老师
您就是灯塔火炬啊
把黑暗中寻知的幽经指引

老师 
您不停地扮演
严父慈母
长兄嫡姐的身份
殚精竭虑
去塑造人类
纯真洁净的灵魂

您心系中华振兴
肩负民族大任
把神州大地
装点得五彩缤纷
让世界充满

善爱  真诚  文明
不负天地
不负国亲

人类的导师啊
愿节日的光茫
永远辉耀着您
华冠的神圣

李温和

〔中吕·满庭芳〕教师颂

传承梦想,耕耘圣地,开启心窗。辛劳不辍播希望,尽洒阳光。三尺处春秋度量,无尽天稚凤初翔。教成器,贤达效仿,为国作衡梁。

曹克考

七绝·教师节抒怀(2006.09三首) 

(一)

当年不愿觅封侯,墨土耕耘待白头。

情系芳园花竞艳,身浮学海作扁舟。

(二)

半世耕耘为稻粱,九天壮志化霓裳。

霜丝尚蕴初春气,只待残阳润紫光。

  (三)

执教无忧路自宽,少年未识世艰难。

         云烟往事风吹过,渐近黄昏欲尽欢。   

第二十个八教师节感怀

墨土耕耘堪喟叹,一言难尽苦和欢。

民师熬过冰霜冽,白眼抛来世俗寒。

岁月蹉跎心瑟索,青春黯淡步蹒跚。

遍栽桃李花争艳,欣慰今生不素餐。

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感怀

教育生涯卅五秋,夕阳方照话沉浮。

酸甜苦辣藏心底,喜乐哀愁镌额头。

桃李三千无愧色,齿年六十亦风流。

奋蹄老马新途远,不到长城死不休。

第三十五个教师节感怀

秋实春华渐淡然,尚留绿意植心田。

培桃育李三千树,耕雨犁云四十年。

蜡炬春蚕铭后世,孺牛老骥乐先鞭。

桑榆非晚争朝夕,且看明霞映暮天。

散文等

詹绍永

爸爸   您知道您的学生在教室等您吗

时光荏苒,四十三年转眼间。

一九七六年的九月一日早晨,是儿子拿着您的教室钥匙早早的打开了您的教室门,等着您的学生欢呼雀跃走进新学期教堂。

仅在二十四小时前,您因病从您任教的小山村,通过三十多公里崎岖的沙石路、颠簸的船渡,被送到嘉山县人民医院,在当年防震抗震关键时期,在防震棚里给您做了紧急手术。作为十三岁的长子,我伏床期待着您的醒来。谁知等您醒来后,本想守护您病床前的儿子,还是被您遣回到那个小山村:教室钥匙放在什么地方,叫学生们自习等待的嘱咐,成为您与长子的决别语。我十三岁的肩膀就这样扛起了您的重托。轰然间,山蹦地塌,一根铁线,几道总机,两部黑色的手摇电话,将噩耗传到了小山村——您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一群稚嫩的小学生用眼泪和哭声表达了对您如父般师恩的不舍。您的四个未成年子女还不知道三十多公里路程的概念,一路号啕,奔跑在砂石路上,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到县城就能看到爸爸……

而今也为人父的儿子永远难忘那个诀别,您没能送别您的高堂老母,没能将您待哺幼子扶育成人,但最后却没有忘记教室里等待您的学生!

爸爸,您只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梁义道

我的启蒙老师

我是一个愚钝的学生,开蒙很晚,记事也很晚,没有其他同学那么聪明。我记事的第一件事就是开蒙第一堂课。

1971年春季,我父亲带我去小街东侧,离家有150余米的安徽省嘉山县新生小学报名(现为明光市),学费是五角钱。报名、领书都是父亲去办的。回家后,父亲将语文、算术两本书用牛皮纸包了封面。还有四个练习簿。两本是田字格语文练习本,两本是横杠算术练习本。父亲分别抓住我的右手,用他的钢笔,在课本和练习本上写下的“梁义道”三个字。虽然是父亲抓住我的手写的名子,但我并不会自己写字。母亲连夜给我缝了带着背带的黄布书包,里面放着两本书和4个练习本。父亲又用菜刀给我削了两支铅笔。

春季开学第一天,我背着书包,挎着小板凳,随着父亲来到一年级一班。一班在新生小学东北角,教室对面20米处就是厕所。我们刚到班级门口,一位穿蓝色列宁装、齐耳卷头发的年轻女教师笑盈盈地迎了出来。父亲对这位老师说:“谢老师,这是我儿子梁义道,今天来报到了!”谢老师看着依偎在父亲腿边的我说:“梁会计,你这孩子还未脱奶气呢,能上学吗?!”父亲回答:“我和他妈是双职工,没人带小孩,只有依靠学校教育了。你放心,这孩子如果不听话,不好好学习,你尽管打!我们家长不会有意见!!”

上学第一天,我未满7周岁,接触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谢老师。班里学生陆续到齐后,谢老师便开始上课了,先讲了学校规则,要求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最重要的是下课后必须先上厕所,然后再玩,并指明厕所位置。接着正式开始上课。

第一课教我们学“毛主席万岁”。先一个字一个字教认字。我熟悉毛主席,我家堂屋正面墙上贴着毛主席像。但对“万岁”不理解,也不敢提问(这个疑问一直到上初中才解决)。老师先带领学生集体朗读“毛主席万岁”多遍,然后讲笔划,每一个字怎么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厌其烦地讲了很多遍,又点了三分之一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写。最后布置家庭作业,将“毛主席万岁”抄写20遍。第二堂语文课教“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堂语文课教“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我上学是在父母按排下,上学第一天,我仍然依恋着父母,依恋着玩伴弟弟。到了学校,发现可以玩在一起的同学多了,便慢慢地喜欢上了学校。人生学习的第一个字,不是自已的名字,而是“毛”字。

多年后,谢老师成为我的岳母,我才知道她的大名——谢霞兰。我与岳母闲谈时说到启蒙第一课,回忆开蒙时,双方都能想到当时的情景。有时岳母也说我们有缘分。

父母十分重视教育,特别尊敬老师,从上学开始就让老师严格要求子女。今年中秋节,我在岳母家过节,岳母感慨地说:“你当年有点内向,怯怯地看人,没想到几十年的变化这么大。你是我几十年教育中,遇到的少有出成就的学生。”我也感慨地说:“母亲,几十年过去了,您是我的第一任启蒙教师,我清楚的记得开学的第一天您的微笑,是您给我们学生种下了学习的种子。种子是会生根发芽的。我们学生是永远感谢您的!!”

古语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从小学到大学,从地方到部队,从后方到前线,从战士到军官.....几十年的历练,人怎么不变呢?我今年取得了新闻报道、理论研究、技术革新、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重大突破。虽然取得一点成绩,与启蒙老师是分不开的。我在军校当过老师,亲身体会当老师的责任。特别是面对懵懂无知的儿童,从事基础启蒙教育的老师尤其重要。

人人都有启蒙老师,请永远记住他(她)们!!!!

张子国

怀念辛葆森老师

2017年11月8日是第18个记者节,当天早上,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在新时代征程中,我将一如既往像牛一样,勤吃草奉献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闻永远在路上,脚步永远在路上,写作永远在路上……

其实,我写这段话不光是勉励自己,更是怀念一个人,怀念那个把“生命不息,写稿不止”作为座右铭的人,追忆那个一辈子热爱写作、热情宣传明光,被大家尊称为“明光的老新闻”的人,他就是辛葆森老师。

中秋前夜,他带着不舍和眷念离开人世

2017年10月3日傍晚,一场秋雨如期而至,气温也下降了不少。7点8分手机突然响起,见来电显示的是“辛勇”,我的心突然悬了起来,当听到辛勇梗咽地告诉我“爸爸刚才走了……”,顿时浑身冰凉,那个乐于助人受人尊敬的老师走了,那个被人们誉为“明光的老新闻”离开我们了……

外边的雨下得很大,老天仿佛也为辛葆森老师的突然离世悲痛。我当即联系了从事丧葬服务一条龙的朋友,请他帮忙料理下后事。当晚冒着雨水,大家一起在他家住的楼下空地,搭建起简易的灵棚。

辛老师是位非常乐观的人,对生与死都看得很开。早在两个月前,我与好友蔡松华一同到医院看望他,躺在病床上的辛老头脑非常清晰,他吃力地对我俩说;“我的时候不多了,最后还要麻烦你们,帮我料理下后事,一切从简,不要吹喇叭,有个哀乐就行了,来的亲戚朋友一律黑袖章,千万不要扰民。”我们含泪地点头,告诉他“不要顾念太多,祝早日康复!”其实,他和他的家人,包括我们都很清楚,医生的结论早就下来了,癌细胞已经扩散,只能维持了。

那晚,我的好友蔡松华听到辛老“走”的消息,连夜从合肥赶回明光。我们一起安慰他的亲属,为辛老料理后事,也算是分担家人的忧伤。

痴情笔耕,他为党报党刊写稿五十余载

辛葆森系明光市泊岗乡中心小学高职教师,自1956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十分酷爱新闻报道工作。1958年在当时的嘉山县三界中心小学任教时,写了一篇题为“孩子种田,老农悦服”的稿子,首发《安徽日报》被采用,后不断向《嘉山报》《皖东通讯》《拂晓报》《滁州日报》《滁州广播电视报》等报刊投稿,屡见报端,大大激发了他写稿的热情和积极性。从此,笔耕成为他的爱好、志趣和执著的追求。

辛葆森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在潘村、柳巷、泊岗等地任教,无论到哪里工作,他不忘在业余时间为党报党刊写稿。1975年他在泊岗乡任教时环境艰苦,条件极差。泊岗因受淮河阻隔,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邮件发送困难重重。每每发稿必须预先寻觅去明光办事的熟人,将稿件带到明光寄发,否则往往新闻变成了旧闻,失去了时效性。为及时发稿,白天工作,晚间处理备课和批改作业后,忙于赶写稿子,经常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当时泊岗乡不通电,晚上只好在煤油灯下孜孜不倦地写稿。无论寒暑,尤其是冬季,手脚被冻破却全然不顾,一心扑在笔耕上。80年代,嘉山广播电台开展“年采用稿件100篇”为一等奖的竞赛活动中,他连续6年蝉联榜首。他撰写的“衡兆军勇救旅客列车”和“难忘师生情”两篇新闻稿分别被评为全县第一名和第二名。由于他钟情笔耕,矢志不渝,因此他和滁州报社的编辑、记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16名编辑、记者莅临泊岗乡采访,使他受益匪浅,也成为他的良师益友。其中,时任滁州报编辑的白礼华曾先后5次到泊岗乡采访,共同采写了一些有影响的稿件,如“青春在银线上闪光——记全国优秀农电工吴以水”和“荒沙滩上绘蓝图——记嘉山县太平乡党委书记冯德恒”等。岁月如梭,孜孜以求,2004年他写稿创历史新高。“拳拳公仆心,满腔为民情——记全省优秀调解员、明光花园社区副主任李永霞”、“泊岗乡为民办事实行全程代理制”等4篇稿子被《滁州日报》头版头条采用。1989年和2004年分别两次被滁州日报授予“优秀通讯员”称号。在数十载的笔耕生涯中,每年被各级报刊采用的约在50篇以上,平均每年有4万多字的新闻稿,多次赢得明光市委宣传部和新闻单位的表彰,被广大干部群众誉为“明光的老新闻”。2006年11月16日,滁州电视台特意以他为主角、我为配角拍摄了《老少通讯员的故事》专题片,经“皖东纪事”栏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2010年5月南京《金陵晚报》记者林巧芬专程到明光采访了他,并在该报“滁州新闻”栏目刊登题为“步行、坐船、换汽车,曾为投稿奔波120公里,77岁高龄还在跑新闻”的报道。

做人坦荡,他是明光首届“五星”明光人

辛葆森老师在教学生涯中,更注重育人。他说,孩子们学习认真,成绩好固然重要,但是,日后能否成材,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成为有德有修养的人,关键在小时候的教育。所以,他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讲励志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倾心传道授业解惑,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许多学生走上领导岗位,有的担任乡镇一把手,有的在滁州、明光政府机关单位担任科局长,有的成为人民教师、报社、电台电视台的编辑、记者。

2007年初,欣闻明光市花园社区将要编撰《花园村史》,辛老师热心地参与,并提供了大量资料以及编写意见和建议。经编纂人员历时三年的努力,由原中共滁县地委书记吴炎武题写书名,一部40万字的《花园村史》于建国60周年际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当时为安徽省唯一一部村级史书,村级自行编纂村史在全国也并不多见。他的老友、已故的原明光诗词学会会长武家文曾以《陋室铭》形式改为《良友篇》赠他一条幅:“师不在高,唯德则尊,友不在多,唯善则从,我有良友,从事园丁,一生多坎坷,工作历艰辛,身上无媚骨,腹内藏经纶,善于写报道,爱诗文,有助人之风格,存律己之精神,不扬人之短,好颂人之功。君子曰:何乐如之。”2011年7月,在明光市第一届“五星”明光人和首届道德模范颁奖大会上,78岁的辛葆森身披绶带,步履矫健地登台领奖,他是“五星”明光人最年长者,当选“志愿之星”。

在辛葆森老师患病期间,明光市文联任亚弟主席、市政协詹步卫主任、原市委宣传部李诚副部长、滁州日报社胡金怀科长等诸多好友前往医院探望,泊岗中心小学各位领导和老师数次到医院看望,还有许多亲戚守侯在医院病房,彰显了辛老师的为人诚恳、广泛交友和一名基层党报通讯员的人格魅力。

10月5日上午,在明光市殡仪馆举行追悼仪式之时,我和好友蔡松华不约而同地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尊敬的辛老师,我们永远怀念你!”当即就被刷屏了,许多朋友发来“难过”、“流泪”、“惊讶”等表情包和“明光一代老新闻工作者,安息吧”。明光市科协主席、作家张登峰留言:怀念辛老师。他是一个一生挚爱写作的人,他为明光对外宣传做出了贡献。在明光,在业界,辛老师享有很大的影响。辛老师一路走好。

斯人远去,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辛葆森老师是我最敬佩的人,也是我的尊重的好老师,这些年,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他是我的“指导老师”。九十年代之际,我住三界,他在泊岗,我们时常书信交流。他退休后到明光居住。2004年在亲朋的帮助下我在他居住的附近买了商品房,目的是能常与辛老在一起探讨写作技巧。

古稀之年的他抱着“让夕阳更添几度红”的信念,即使是身患胆结石手术之后依然用手中的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弘扬社会正能量“鼓与呼”。我利用工余时间陪他串机关、走街道、进社区、下乡村开展采访活动,他采写文字,我负责拍摄,同时也是照顾他的身体和安全。

莫道桑榆晚,红霞飞满天。对新闻的执著追求让辛老的一辈子活得很充实、很精彩,他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生不畏艰辛,不讲索取,孜孜以求,矢志不渝宣传、讴歌党的方针政策,传递中国好声音。“明光的老新闻”称号当之无愧!

安葬好辛老的当天晚上,我夜不能寐,翻箱倒柜找了些刊登我与他合写的新闻报道报纸和杂志,以及我们下乡采访时我为他拍摄的照片,含泪敲打键盘写了追忆他的人物通讯。2017年10月12日《新滁周报》纪实版用通栏大标题《那个被誉为“明光老新闻”的人走了》整版刊登,图文并茂发表了辛葆森的事迹。次日《滁州日报》以《“明光老新闻”辛葆森老师逝世》为题发了新闻,对辛葆森痴情笔耕,坚持为党报党刊写稿五十余载给予充分肯定,也是对一名基层通讯员的最高褒奖。

愿辛老在天堂里一切安好!

罗时红

功夫不负有心人 水浇花处芬芳溢

我热爱教育事业,从86年从教至今,一直坚守在偏远的村小岗位上,33年如一日,风雨兼程,不忘初心。

我从教以来,多年任教多门学科,跨班教学多年。我在教学和生活中,一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任劳任怨、以校为家。我视生为子与家长携手教育好学生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忠于职守,即便在父亲身患疾病(老年痴呆)也没忘记百善孝为先为学生、家长做出榜样。(带着父亲去上学)。我所写的两篇散文《父亲,您若走了我也不哭》、《父亲,我要把爱还给您》分别在《明光文学》、《同步悦读》纸质、网络平台发表得到读者的共鸣 和赞许。

我和同事王风华、顾竹武在孟台四联队教学点教书那会儿,我就像孩子王一样除了双休日整天泡在学校里,教学从不知疲倦,更不去考虑只拿那点儿钱的事,到处都能看见我和孩子们的身影。同事王风华女儿得了障碍性贫血,他时常请假带着女儿奔波于医院。我主动为他代课不图酬劳。同事吴统照是位老教师,当我得知每当他走进课堂就会被学生吵的头发炸一样疼时,我无偿地为他上课直至他病重休假。

我从事教学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当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这门学科时,学校就我最年轻,我主动要求带三四年级英语,还带了一门三年级语文,还兼任学前班的教学。(那会儿农村教师比较紧张)农村孩子刚接触英语全靠在学校学习,他们接受知识慢,有时课上不完就利用早晚时间或者别的老师副课赶课。我每周都是二十四节课,从周一到周五嗓子渐渐嘶哑,但仍旧坚持。有的老师说我都是自找的,实在上不完就上快些,管他们会不会呢!我有时急了也哭过,但总不忍心去敷衍学生。教育真的是件凭良心的事。我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不能昧着良心做误人子弟的事!

时值当下打工潮的盛行,农村学生家长纷纷外出,留守儿童比比皆是,因此导致父母两地分居、离异也不在少数。我班学生彭跃髯是留守单亲儿童,我每每看见他心生怜爱,母爱之情油然而生对他百般呵护----学习上循循善诱,生活上细心关照,心理上一同玩耍多加陪伴……

我的父母现在都去了极乐的世界,梦里寻他(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公婆如父母!我们教育者不光光交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求真做人。这就要求我们以身作则,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为公婆洗厚衣物,开车带他们去集市逛街、购物,为婆婆洗澡、擦背,为他们买菜,逢年带着孩子给他们送礼物,一起吃团圆饭......

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校、家庭,也要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团体活动。我业余时间参加了明光市诗词学会、明光市家普文化研究会等社会团体活动并积极写作身边的人和事。我所写的小说、散文、诗歌皆有发表在纸质和网络平台。我还联系过明光市爱心单位来我校献爱心,为留守儿童发过书包、文具盒等学习用品和爱心粽子、鸭蛋等食品。

我在教学评优和职称评定中从不放弃、积极争取,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都争,伤了和气,得不偿失又何苦呢?凡事尽力就好,舒服就行,我常这么宽慰自己。

今年的9月1日开学之际,领导又把我调到了另一个偏远缺教师的村校,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我以实际行动向第35个教师节宣誓: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哪里需要,哪里安家!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过51个春秋,芳华虽逝,但诗和远方不老,我仍旧是个追梦人!我一直奔跑在路上......

我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水浇花处芬芳溢!我要让祖国的花朵开得更艳、更芳!

李温和

止一老师——永远的怀念

止一老师逝世6年多了,当年《止一书画》UC房间的同学们对止一老师无不怀着深深的眷念。

  止一老师,原名蒋树正(1956——2013),号止一,别名金呈,辽宁省盘锦市人。1986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1990年参加省书法学习班,1992年加入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受教于杨仁凯、聂成文、祁毓麟、伦杰贤、宋慧莹、齐作声、魏哲、林晓鹏、王丹等诸位名家。深得全国著名书法、理论家祁毓麟老师的器重。

止一老师博学多才,能书会画,善各种民族乐器。尤其对书法的真、草、隶、篆、汉简、帛书直至甲骨,诸体通晓,诸体皆精,国画上兼攻山水花鸟画等,也颇有造诣。生前为辽河碑林书画院院长、盘锦市老年大学特聘书画客座教授,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多次在全国各类书画大赛中获奖。1997年书法作品入选中、韩、日第11回书画交流展;1999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喜迎澳门回归大型书画册;2001年书法作品入选辽宁省第三届少数民族美术书法、摄影展,并获二等奖;2001年2月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选集》;2002年作品被海内外友人及收藏家收藏,2008年5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首届册页展两件作品入围。

 和止一老师认识缘自于网络,由于共同的志趣,大家走到一起。止一老师为人本分和善,大家亦师亦友,在一起讲学书画,吟诗答对,经常是止一老师作画,我给配诗,意趣相投,其乐融融。

李温和(四季风)为止一老师画作题诗

题止一师画作《夜案图》

(四平头)

小案春秋阔,平心四海全。

青灯明远古,旧卷匿先贤。

题止一师之长亭明月图

    一   

古道长亭外,苍茫望月凉。

相思千万里,把酒寄柔肠。

东坡曾把酒,流韵岂千年。

今夕明圆月,谁成万古篇。

凌波曲·题止一老师山水画

   岚浓岭清,风柔树婷。一溪汩汩纯情,去谁家榭亭。   未期露明,似乎雁声。高山流水萦听,令心神妄行。

读止一师《云山图》

云山混沌间,凡世与天般。

注目桃源里,仙家几日还。

   当初我们没有自己的网络平台,借用其他平台进行讲学的。后来,经过努力,也是《止一书画》的影响力使然,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UC房间,大家快乐的心情可想而知,我当时写了一首藏头诗以贺:

写给止一书画(藏头诗)

止住流离期永驻,一来华室应经年。

书山有路凭君越,画海无涯任我研。

翰舞腾龙三万里,墨游潜虎九千川。

情钟欣做丹青客,长恃虔心耕砚田。

在书法讲学中,止一老师教导大家,字是写出来的,用笔要自然,初学要收敛个性,认真入帖。鼓励大家学好书法,既要掌握学习规律,又要勤学苦练。他当年为了写好字,认真摹帖,常常是通宵达旦,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止一老师教学视频切图

止一老师对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一定努力与贡献。大概是从2006年起,止一老师就在《止一书画》UC房间每晚为大家进行书法教学,全国各地的书画爱好者踊跃参加。书法学习理论上,止一老师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讲学宗旨取法乎上,按照中国书法历史脉络循序渐进,实践证明,很有成效。不少朋友通过学习和努力,取得了骄人成绩。有的同学现在也在从事书法教学,有的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了。

以上为姜磊师妹的作品

这是赵立春师弟的书法培训班图照

以上是我当年习作

止一老师还是位有大爱的人。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止一书画》UC房间举办大型书画义卖赈灾活动,所得善款全部入帐赈灾专户。止一老师参拍的书画作品供不应求,大家争相收藏。我有幸竞拍到了书画作品两幅,后来止一老师另加送我书法条幅一幅。

以下是作品图片:

往事如昨,亦师亦友亦兄长的止一老师离开我们快七年了,他的音容笑貌每每浮现眼前。让人不能相信的是,他那结实的身体,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生命,怎么就在患病时间不长永远的离开了,这是大家最伤心难过的原由……

时值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又想了《止一书画》UC房间的点点滴滴,想起当年的快乐时光,想起了可爱可敬的止一老师,特撰数言聊以为纪!


书画雅趣——止一老师部分作品欣赏

本期责编:曹克考 李温和

本期编辑:李温和

明光家谱文化研究会主办

宣传宗旨:

 传承家文化、弘扬孝文化、研究谱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推荐|曹兆才:明光知青迎新春年度聚会一一“后知青”时代的生活纪实(上)
(9)书法作品1203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女老师为防学生考试作弊放逆天大招:学生哭了
你没看错,这是考试防作弊新技能
滁州老照片:百货大楼,老东关,明光酒厂,丰乐市场,南湖公园
想,都是问题;干,才是答案!在滁州这里感受别样“热”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