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46年中原突围,亲人无音讯,漫漫搜寻路,竟至六十年。

1946年6月,国共合作谈判破裂,内战爆发,中原军区的6万解放军奉命紧急突围。在这6万人中,其中有不少后勤人员、学生、家属,其结果可想而知。这是一场惨烈的战役,突围部队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遭受很大损失。

陆方、孙卉,原是敌占区的大学生,向往民主自由,来到解放区。她们俩先进入解放区政府创办的“中原民主建国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到中原军区一纵队文工团。在突围前夕,她们又被分配到战斗部队,随部队行动。孙卉与陆方自突围起两人始终在一起。

孙卉,本名王慧娟,生长在富裕家庭,家里在河南鹿邑县有良田庄院,在郑州德化街有连片的商铺与房产。1942年,孙卉还在郑州念中学,那时郑州已经沦陷。她的姐姐王静娟,从西安写信给她,叫她到西安读书。孙卉接信后,毫不犹豫离家出走,只身来到西安,进兴国中学念书,开始参加革命工作。

兴国中学毕业后,孙卉在西安图书馆工作,后追随革命,去了重庆。1946年初,孙卉与一批青年学生响应中共的号召,从重庆来到鄂豫边区。她先在七七报社工作,后又进入中原民主建国大学学习,满怀着理想与憧憬,准备迎接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民大”建立仅仅三个月,形势紧张起来。国共合作谈判破裂,'民大'随即停办。孙卉与几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中原军区一纵队文工团。孙卉是个漂亮姑娘,那年才22岁,正值青春年华。富裕的家庭以及所受的教育,使她具有很好的个人品性与文化修养。她平时说话不多,但多才多艺,唱歌唱戏、话剧、乐器,又能写,又会画,还能下厨做一手好面食,很为几个有才华的男生心仪,是暗恋的对象。

中原突围前,国民党军队大兵压境,形势越来越紧张。为突围,文工团解散,孙卉被分到三旅七团随部队行动,这时候虽然穿上了军装,毕竟还是学生,既无战斗经历,更无军事常识。

1946年6月25日,中原突围战打响,孙卉随突围部队日夜行军,进入鄂西北的万山葱岭中。此时已到1946年年底,隆冬时分,大家全是单衣单裤,境况愈加艰苦。过了1947年元旦,大雪封山,天寒地冻,孙卉这时正患痢疾,部队决定她与陆方一起,留在当地“坚壁”,野外谋生,自寻出路。无奈之下,陆方带着孙卉离开部队,东躲西藏,苦苦度日,最后消失在茫茫大山里。

上世纪50年代,当年与孙卉共患难,以后幸存下来的陆方,遇到西安兴国中学时的同学宋璟诤(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向宋璟细说了孙卉牺牲的情况。

陆方叙述:她与孙卉所在突围部队曾被国民党军冲散,两人在大山里辗转数日,遇到鄂西北军区二军分区的一支部队,又随他们行动。此时天降大雪,部队为不被敌人发现,专拣荒山野岭驻扎,又远离山村,所以根本没有粮食。部队要求小姨和陆方就地“坚壁”,保存自己。

无奈之中,陆方带着孙卉离开部队。离开部队后,陆方与孙卉曾商量,当时她俩有两条路,一是摸出包围圈,走出大山去寻找部队。陆方说,孙卉离开部队后,患病日重,身体非常虚弱,我不能抛弃她不管,自己走。第二条路是就地隐蔽,再设法与部队取得联系。两人商量结果,决定采取第二个办法。

陆方说,我们两人脱下军装,换上便服。可是从口音神态,言谈举止,很容易辨别我们不是当地农民,而是突围过来的新四军。蒋军和地方反动政权日夜清乡搜山,到处捉拿流落在敌后的新四军。我们俩只好在十分偏僻的荒山野岭中寻找略能避风避雨的山洞暂时安身。藏在山上却无法生存,只得冒险试探着躲开敌人,到山下村子里,悄悄到贫苦老乡家买点食物,探听一下情况,试探着有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在村子里隐蔽。

在村子里不敢多逗留,找一两个看起来老实的农民探探口气,买点吃的,就赶紧回山洞。这里不是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没有人敢收留我们。两个女孩子,只能在山洞里互相依偎着,度过一个又一个凄苦的长夜。无医无药,无火无灶,冷食冷水,野菜野果,缺营养,不卫生,孙卉的病越来越重,发烧不止,拉痢不止,再也无力与我一块行走。我只能把她自己留在山洞,单独一人下山寻食。

陆方说:孙卉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发烧发冷,四肢疲软,根本起不来。我们俩不敢在一个山洞久住,经常转移,寻找可以隐身的山洞。在转移到第四个山洞时,她终于支持不住了,年轻的顽强的生命之火渐渐熄灭。当时我流着泪,把再也不会醒来的孙卉放在山洞里,擦干眼泪,独自一人茫茫然走到山下一个村子里,找到一位好心的农民,帮助在山坡找到一块比较适宜的地方,用树枝、石块和双手挖了一个坑,手指都磨出了血,把孙卉抬到那里掩埋了。

当时陆方记下了掩埋孙卉遗体的具体位置和那位帮助自己的老乡的名字,还记下就近处村子的名字。陆方下山后,随即被当地民团抓捕,关在县看守所。后家里多方托人,才被释放出来。后来她又辗转到了解放区,重新参加工作。

得到孙卉牺牲消息的宋璟,恰好是孙卉的姐姐王静娟的好友,她立刻把从陆方那里听到的消息告诉了王静娟。自从孙卉离开重庆奔赴鄂豫边区,王静娟很长时间得不到妹妹的任何音信,内心十分煎熬。王静娟听说妹妹可能遇难。但她在何处牺牲?遗体掩埋在哪里?临终的情况又是怎样?是不是有人在身边?没有丝毫音信。

到了本世纪初年,王静娟的好友宋璟与何燕凌夫妇在撰写《红岩儿女》一书时,又一次查寻到陆方的下落,陆方写了一份文字材料,详细叙述了她和孙卉两人辗转神农架荒山野岭间的情景。其中就有孙卉牺牲的地址∶兴山县坪水乡龙潭村;还有那位帮助她掩埋孙卉遗体的农民∶牛明松。

宋璟与何燕凌夫妇将看到陆方的材料复印下来,交到王静娟手里。王静娟年岁已大,且身体状况不好,她让自己的女儿乔海燕寻找孙卉最后的足迹和牺牲地。

经过多方面探寻,乔海燕得知龙潭村已经不属于兴山县,划归到神农架林区的新华乡。陆方留下那位与她一起掩埋孙卉遗体的农民牛明松,也被新华乡派出所的所长从户籍本中找到。

大家很兴奋,开出一辆越野车,直奔神农架林区。当找到龙潭村,向当地的一位农民讲述孙卉六十年前参加中原突围,因病在当地逝世。那位农民连声说,有……有这个人!他说,当地人过世,都用棺木埋葬,外来的过路人去世,就地掩埋,没有棺木。他说,他家的承包地上,曾经见到过有人的尸骨,他父亲曾交代说,这是一个新四军埋在这里。父亲还说,新四军是病死的,个子比较矮。

说完,那个农民提着一把锄头,带乔海燕来到一座大山的坡下,指着一块大青石说,新四军就埋在这块石头下面的坡地。——那块巨石之上,青山巍巍,松林阵阵,十米开外一座山洞静静的卧在那里,一片茂密的灌木丛遮挡住洞口,洞口隐隐。

前来帮忙的老乡在山洞旁边找到一块平整的石板,乔海燕一行人给自己的小姨孙卉立了块石碑,碑上刻着全家人献给她的题字∶这里安葬着一位年轻的姑娘,战争年代,她为了自己的理想,献出年轻的生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946年中原突围:四名特殊的女同志
她是百岁抗战女英雄,一个秘密藏了留六十年时间,令副省长动容!
解放战争最能打的10个纵队,新四军占了4个
六十年来,农民对国家的贡献
六十年一个轮回 || 孙 亮
1980年,十数位老将军联名上书,请求为一批军人正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