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文华起义前说道,他的七姨太是军统,不舍杀,给钱打发了事

1949年4月,渡江一役取得胜利后,刘伯承带领第二野战军直奔大西南,蒋介石的军队被打得一路败逃。俗话说“兵不血刃”才是战争的上上策,西南地区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所以刘伯承下发了“投诚令”,以刘文辉为首的军队最先选择起义,投奔中国共产党。

在解放成都前,刘伯承特意派人去策反驻守成都的潘文华,潘文华一向和蒋介石不对付,令人没想到的是,在被劝说起义时,潘文华却犹豫了,吞吞吐吐说了一句:我有个姨太是军统。

潘文华当真要因为一名女子,放弃最后的起义机会?关于这位曾经的国民党上将,还要从头说起。

潘文华的过往

1886年,潘文华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农村,其父是个私塾的教书先生,每月靠着微薄的束脩维持着家中生计,母亲在他5岁的时候便因病去世了。不久后,潘文华跟随要白手做生意的父亲迁到了文宫镇下街,潘父在那里续弦张氏。

不幸的是,在潘文华10岁那年,父亲病死,家里只剩下后母和几个兄弟姐妹,本来想要辍学的潘文华在堂叔潘秀峰的资助下,又上了几年学。弃学后潘文华和族中的一位兄长学了一年武术,又经父亲生前的一位朋友介绍,来到成都华兴街的一家成衣店里当学徒。

成衣店的附近有一座清廷新军驻扎的兵营,潘文华对军营教场上的那些训练器械很是好奇,总会趁当兵的休息时,偷偷溜进去,自己上手练上一练。

偶然一次被几个士兵逮到了,也没挨骂,反而被劝说“有这个天赋,不如来吃兵营的这碗饭。”

从这时起,参军的念头就一直萦绕在潘文华的心头。要么继续在成衣店当学徒,过个三五年,自己开个裁缝铺平凡度日,要么参军,凭着自己的本事混出一番作为。经过考虑,潘文华选择了后者。

在成衣店老板的担保下,潘文华被纳入了新军兵营,在同批进入兵营的新兵里,潘文华凭借他灵活的身手,以及对各种训练器械的了解,在各项比拼中都是第一名的成绩,人送外号“潘鹞子”。

新兵演武大会上,潘文华连战数人一举夺魁,得到了四川武备学堂总办陈宦的赏识,直接提拔为了中士,并担任四川陆军牟目队的体能助教,后来又免试入学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如刘湘、唐式遵等川军名将都出自这个速成学堂,被称为“速成系”。

1909年,从陆军速成班第一批毕业后,潘文华就跟随军队前往西藏,带兵作战,一路从副排长升到连长。

辛亥革命结束后,清政府彻底消亡,此时的入藏清军一面等不到支援,一面要面临军粮供应困难、和当地藏民关系恶化等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下,潘文华带领着这支孤军,卖掉上百支枪械,一路逃回四川,并入顺庆李挽澜部下。

1918年,此时正值川滇军阀混战时期,李挽澜战死后,由潘文华代理了其旅长一职,退守陕南,后来又带着全旅士兵从汉中进驻通江、南江、巴中,被委任为独立司令。

倒熊战争发动后,刘湘的部队退往陕南,军队面临着钱粮、子弹紧缺的情况,途经巴中时,竟收到了曾经的同窗潘文华雪中送炭的两万大洋。

正是因为这份情谊,在抗日时期,潘文华得以投奔刘湘的抗日军队,成为了他的得力干将。1938年,刘湘去世,受了他不少提拔和恩惠的潘文华,亲自将他的遗体护送回了老家。

在众人的票选下,备受刘湘信任的潘文华被推选出来,接替了集团军长的位置。

潘文华能走到这个位置,不仅靠着他的能力,还有他为人处世的仁义,不过,我党之所以想要策反潘文华,离不开他和蒋介石长期的矛盾。

策反潘文华的前提

潘文华和蒋介石并非一开始就不对付的,早期蒋介石也试图拉拢过潘文华,蒋介石的连襟还和潘文华结拜为了异姓兄弟。潘文华的弟弟潘昌猷借着这层关系,在商界混得如鱼得水。

尽管蒋介石一直表现出友好的态度,但潘文华深知此人最爱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可深交,所以选择了老友刘湘这一方。在蒋刘的抗衡中,潘文华联合其他势力,多次使蒋介石的计划告吹,引起了蒋介石的不满。

两人真正的矛盾爆发,还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

1946年,国共和谈失败,两党之间的战争爆发,我军根据战略部署驻扎在大西南地区时,蒋介石的军队企图对我军发动进攻,却被潘文华先一步摁住,亲自带兵出击,打压了蒋介石的军队。

这下,两人的梁子彻底结下。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为了打击报复潘文华,直接架空了潘文华在军队中的职权,撤销了潘文华第二十八集团军司令员一职,以及他在川陕鄂边区的多项职权,将职权转到了潘文华的儿子手里。

受到老蒋这般羞辱的潘文华一气之下告病还乡,回到四川老家做了个甩手掌柜,把军队的事情丢给了儿子处理,自己只留了个军长的空名。

之后,潘文华联系到了受自己影响,被蒋介石算计辞去了四川银行职位的弟弟潘昌猷。在潘文华的示意下,潘昌猷不惜砸下重金,以利益游说孔祥熙等人。除此外,潘文华还有老友程潜、陈诚作保,为其保留了绥靖公署主任这一闲职。

1949年,蒋介石被我党军队打的四处窜逃,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苦于无人可用,蒋介石这才想要重新拉拢潘文华。

都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蒋介石又想潘文华回军效力,又害怕因之前的矛盾遭到潘文华的算计,企图以安排去处的名义,将潘文华的家人软禁起来。这一做法直接导致潘文华出走成都,搜罗旧部组建了235师。

我党想要争取潘文华,一共有三点依据。第一是出于他和蒋介石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摇摆着,蒋介石败逃台湾,以二人的关系,潘文华自然是不会跟他走的。

第二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常驻重庆的潘文华和周恩来、王若飞等多位同志有着密切往来,对共产思想颇为赞同。

第三是潘文华在川渝地区有着极高的影响力,他和刘文辉、邓锡侯等西南领导人,是我党解放西南地区的攻克点,所以争取潘文华起义对解放西南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中央是如何争取到潘文华的?他的军统妻子又该如何处理?

抉择陷两难

1949年9月,潘文华家中迎来了一位老相识,当年跟随潘文华一起入藏,深得他赏识的郭勋祺。

两人之间可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潘文华看到他却十分吃惊,因为早在一年前,郭勋祺就在襄樊一战中,被共产党的刘邓大军俘虏了,按照他的想法,这位老朋友是不可能活下来的,

郭勋祺此行来,只为劝说潘文华顺应大势所趋,进行起义。

和刘文辉、邓锡侯一样,潘文华对起义存在着一定的顾虑,即便他们在抗战时期就和中共打过交道,也很清楚共产党一直以来的宽待政策。

但无论是作为军阀、国民党、还是官僚资产阶级,都是共产党要解决的对象。如果起义,若之后再被追究以往的过错,该如何是好?

消除他们的顾虑的是从中央下达的对起义人员“既往不咎”这一政策,

郭勋祺的到来,让潘文华坚信这一点,此时正是起义的好时机,也是和中国共产党握手言和的好机会,但他还是有些犹豫,这份迟疑跟他的“后院”有关。

潘文华一直都清楚,他的七姨太张梦若是国民党军统特务处安排在他身边的人,但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两个人的感情并无作假,面对家国大局和深爱的女人,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郭勋祺拜访后不久,潘文华部下的参谋长杨续云来找潘文华汇报工作情况,两人一直聊到了深夜,直到张梦茹几位姨太太出了门,杨续云才表明他此次前来的真实用意,国民党大势已去,起义不能再等了。

“潘主任,国民党民心尽失,大势已去,此时起义,不仅是大义所在,也能借此向共产党表态。”杨续云是代表部队全体来提议的,潘文华只好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他。

“我那位夫人,最近老是缠着我去香港,我虽已下定决心,要投向共产党的人民阵营,但对于她属实不知该如何安排了。”

杨续云认真道:“这位太太身为军统特务,在您身边倒也没做过什么不利的行为,您在军中有地位,她跟在您身边做着姨太太倒也安稳。”

杨续云说罢,沉默一会,突然话锋一转:“但现在我们要跟蒋介石彻底决裂,以她的身份,再待在您身边,就不合适了。即便她表示无二心,主任您又能放心得下这个枕边人吗?如今看来,只有和她分道扬镳才是上策。”

听完杨续云的话,潘文华犹豫许久,终于长叹道,“相处了这么多年,她还为我生下了儿女,既然她想去香港便送她去吧,也算好见好散。”

作此决定后,潘文华就派人将张梦若送往香港,告诉她等自己把事情都处理完就去香港找她,因为潘文华把家中大部分的金银细软都交给了张梦若,对他的说法张梦若并没有怀疑,坐上了前往香港的飞机。

将顾虑全部解决后,他们的起义综合小组正式成立,但蒋介石又怎会轻易放过他们?国民党30万残军汇集在成都,潘文华等人是如何逃离蒋介石掌控的?

逃离蒋介石

1949年11月末,重庆解放,国民党军队都汇聚在了成都,潘文华来到成都和刘文辉、邓锡侯两人汇合。蒋介石飞到成都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召见刘、邓二人,要求二人和胡宗南合署办公,为了稳住蒋介石,刘文辉对此欣然同意。

蒋介石并未觉察出刘邓潘起义的苗头,但还是用出他的惯用手段,先派飞机将刘文辉和邓锡侯的家人送到台北。二人只能借部下和蒋介石嫡亲部队“中央军”的矛盾“大发雷霆”,拖延时间。

同时,考虑到成都已经不能再待了,三人在商议后,决定告病到邓锡侯军队控制下的彭县躲躲风头。

12月5日晚上,潘文华正在为离开做准备,蒋介石的亲信陈希突然来找他,给他送来了一张飞往台湾的机票。

“明天早上八点,我会派人送你去凤凰机场,直接到台湾。”

离开时,陈希煞告诫潘文华,“我明早来接你,今晚就好好待在房子里吧,外面可不安全。”

潘文华为了不影响起义的计划,不欲和陈希起争执,点了点头。陈希走后,便有属下来报,说潘公馆外突然多了许多可疑的人,不出意外这些人都是蒋介石安排看着他的。无论如何,他今晚必须离开。

为了潘文华能够成功逃走,他的卫士长伍丁计划了一场调虎离山。伍丁穿上潘文华的衣服,在半夜只身一人开着潘文华的“福特”派小汽车,从大门冲了出去,守在门外的特务立刻追了上去。

趁此时机,潘文华在警卫的掩护下,逃出了成都。而国民党的特务追上那辆报废的小汽车,里面哪有潘文华的影子啊,只有一个穿着他衣服的年轻人。

潘文华的逃离让蒋介石加强了对刘文辉、邓锡侯的看管,刘邓二人心中不安,怕被蒋介石强行绑上飞机送到台湾,在部下的掩护下也逃离了成都,离开前,刘文辉安排副将将拟好的起义通电交给了雅安的杨家祯,后由中央电台转发。

1949年12月9日,再次汇头的刘、邓、潘三人,在彭县宣布起义行动:“刘、邓、潘三部即日起和国民党反动派断绝一切关系,服从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潘文华散尽家财,捐了2000万元给志愿军们置办冬衣,一生爱国爱民的他,深受川渝地区人民敬仰。1950年11月12日因病离世后,潘文华的遗体上覆盖着国旗,葬在成都武侯祠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野逼近成都,部下劝潘文华举行起义,潘文华:我太太是军统的
刘文辉
国军上将起义前犹豫,面对部下询问他坦言:我的如夫人是军统特务
军统“三剑客”昆明落网记
1949年,军统局南京站站长被枪毙,为何16年后却被追认为烈士?
历史不应忘记——揭秘史上最传奇的十八位红色特工(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