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放后玉门矿务局第一任局长杨拯民在玉门油田

引子

*本文原作者张静澄。原标题为《杨拯民在玉门油田》

杨拯民(1922年12月15日—1998年10月23日),男,汉族,陕西省蒲城县人,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长子。1934年在其父创办的尧山中学读书,1938年入延安抗大、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代功臣。

正文

1950年8月5日,玉门矿务局正式成立,杨拯民出任第一任局长,副局长由熊尚元担任。与此同时,西北石油管理局宣告成立,由驻玉门油矿原军事总代表康世恩任局长,杨拯民任副局长。

杨拯民是杨虎城将军的长子,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抗日战争时期,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被蒋介石拘留软禁,杨虎城后在重庆惨遭杀害。杨揉民死里逃生,怀着国难家仇,到延安参加了革命。俗话说,将门出虎子,杨拯民28岁就担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骑兵师的指挥员,后任大荔军分区司令员,1950年,他调来玉门矿务局任局长,时年31岁,风华正茂,却头生白发,他使人想起“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

1954年前,杨拯民兼任油矿党委书记。他领导全矿职工轰轰烈烈地进行了民主改革,建立和健全了企业的规章制度,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民主选举,设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发动群众将玉门油矿改造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企业。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生产。1950年到1952年,老君庙油田增加生产油井30口,三年共产原油37.54万吨,原油加工能力比刚解放时提高一倍,汽油和煤油分别提高了三倍和四倍,为建设石油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拯民办事认真,平易近人,深受工人群众的爱戴。每个星期,除了规定的接见日外,他还经常深入厂矿找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谈心,了解生产情况和工人的疾苦,帮助职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工人们亲切地称呼他“我们的杨局长。”三年恢复时期内,玉门石油产量增加到143万吨,比解放前的年产量翻了一番,仍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1953年全国的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总和只能满足国家的四分之一的需要。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石油工业被列入156项重点工程,要求高速度发展。从1953年起,杨拯民领导玉门的石油工人担负起了建设第一个石油基地的光荣任务。

扬拯民讲话很通俗,很生动,他在职工大会上说:钢铁是工业的基础,好比是元帅,石油好比人的血液,又如同先行官,铁路运输如同国家的脉胳,四通八达。如今钢铁元帅升帐了,该我们先行官出场了,这个仗怎么打,要看先行官的本领如何了。他还用通俗的比喻说;我们很多同志来自农村,都晓得母鸡孵小鸡的道理,只要有一只老母鸡和一个鸡蛋,就不愁没有鸡和鸡蛋吃,何况,我们现在还不止一台钻机一台设备,只要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就能找到第二个老君庙、第三个老君庙……几十个,凡百个老君庙油田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大油库。杨拯民比喻很生动,工人们一听就明白了建设石油基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那时候,经常开展政治运动,运动一来,杨拯民就忙着作动员报告。政治报告、总结报告,大半都在大礼堂(即现在的文化宫影剧院)进行,台下黑鸦鸦的坐满了干部和工人代表,他很少叫秘书写发言稿,站在台上侃侃而谈,内容生动、具体,深受群众的欢迎。1953年,他在全矿“三反运动”的动员上,带头检查自己的官僚主义,并向全矿职工交待了“一车油”的问题。问题是这样的,他在部队上的一位老战友去新疆出差,车到玉门汽油用光了,杨拯民考虑到部队任务紧急,不便在途中滞留过长,便给主管油料的同志打电话,给军车加满汽油而没办理出库手续,群众听了,很受感动。说:“这算不了什么大问题。”应说是杨拯民同志严以律己,处处以身作则,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有一次,他由于白天工作十分繁忙.晚上作报告时,因疲劳过度而头晕,他十分幽默地说:“现在不是讲平等吗?我作报告站着,这不平等。请允许我坐着讲,好不好?”台下群众大声回答:“好!”以后杨拯民作报告、工作人员主动在台上放一把椅子。但只要他的精神好。很少坐下讲,表示对群众的尊重。

玉门矿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后,一下子增加了几万名干部和工人。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区,思想比较复杂。有些人不习惯西北的气候和生活,不安心工作,发牢骚:“火车叫,心在跳。何日离开老君庙”、“宁肯东行千里,不愿西走一步”。有一个大学生给杨拯民写了一个调动工作的申请,名曰“正式的呈子。”意思是他经过郑重的抉择,才送上这份“呈子”、去意已决。杨拯民在全矿的一次会议上说;西北风沙大,条件差,各方面都不如内陆,这是干真万确的事实。西北地下有石油,内陆目前暂时还没有发现石油,如果把西北建设成内陆一样繁华了,再来开采石油行不行?我说不行!你们大多数同志也不会同意,因为敌人拿着枪杆子通追着我们要加紧建设,早日找到大油田。都象写“正式呈子”这位同志这样,离开艰苦的地方,到气候好、条件好的地方去,我们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所以,我说不行1,杨拯民给与会的同志介绍了一部苏联长篇小说《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这部小说讲的是苏联石油工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在远东找石油和铺设石油管道的故事。他号召全矿职工要学习苏联石油工人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安心工作,用自己的劳动汗水、心血和智慧,建设大西北,开辟新天地。关子那个“正式的呈子”,杨局长说:这个“呈子”先放到我这里。写这个“呈子”的同志再好好想想,想通了,留下来建设玉门,我欢迎;如果还想不通,坚决要离开玉门,我也不强留。走的时候请通知我一声,我送你到车站。杨拯民这番话,句句见真情,温暖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心,启迪了他们革命的自觉性,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留下来了,而且成为建设石油基地的骨干力量。说明杨拯民很会做思想工作,对于人民内部矛盾采取说服而不用压服的手段,收到很好的效果。

杨拯民办事讲原则,该批评的就批评,从来不马虎迁就,说话不客气。他说:有个别人跑到大西北来,不是为了建设祖国,而是追求个人名利,当个人名利落空了,也就是说,没有当上官,就要卷铺盖走了。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是有害的,我不赞成。1950年我当局长的时候,有的同志还是工人和一般干部,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现在已经当了钻井队长、车间主任,有的还当上了厂长、矿长,我现在还是一个局长。我不是没有高升的条件,也不是没有高升的机会,建设石油基地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哪里也不去,就是用八抬大轿也拾不走我。杨拯民讲的是心里话,他把玉门当成第二故乡、建设石油基地是头等大事。直到1958年,玉门油田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石油基地,大功告成后,他才根据组织的安排出任陕西省副省长,恋恋不舍地离开玉门。

在鸭儿峡油田第一口探井出油那些日子,杨拯民和刘长亮(1954年任局党委书记)看到多年的心血终子结出了硕果,高兴得睡不着觉,一天要打几次电话或者亲自去现场观察。由于喷油来得太快,势不可挡,而地面建设还没完工,原油满山沟流淌,杨拯民同志和刘长亮同志亲自带领职工拦坝堵油。听说“鸭儿峡”这个名字,还是杨局长取的。他站在山头,喜看油龙飞舞,问身边的地质人员:“这个地方叫啥?”回答说:“还没有正式的名子。当地老乡叫梭梭沟。”扬局长见两山之间是一扁长地带,形同一只鸭子卧在那里,便说:“就叫鸭儿峡吧。”大家说:“这个名子取得好。我们找到一只好大好大的肥鸭子。”

玉门油田鸭儿峡作业区

当年在玉门工作过的领导同志,还有康世恩、刘长亮、焦力人、焦万海、赵宗鼐、宋振明、张文彬、李敬等。他们和杨拯民同志一样,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既是建设和生产计划的决策人。

同时又是模范的执行者,每当想起杨局长,我们也忘却不了他们。原国务院副总理、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同志,离开玉门后,曾先后担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从人力、资金、技术力量全方位的给予了极大关怀。作为石油战线的一个老兵,为了石油工业的崛起,他注入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功在千秋。原石油工业部部长宋振明同志,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焦力人同志、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赵宗等同志,足迹踏遍了玉门的山山水水,成功地组织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的勘探和老君庙油矿的开发,也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资料来源:

《甘肃文史资料选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1个整师集体转业往事
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玉门油田
玉门虽老,精神永存…
秦文彩:石油雄师
玉门市,赤金镇,王进喜故居纪念馆
一座靠石油起家最后没落的城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