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扳倒尼克松的白宫记者

他在白宫记者的位置上做了30年,平均每年走10万英里的路途,写25万字的文章,直到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在为《华盛顿邮报》撰写每周两期的政治专栏。作为“最少意识形态”的专栏作家, 他一直在美国的政治文化版图上进行着一场“非常困难的走钢索表演”。

布罗德当了30年的白宫记者,因向白宫提问最犀利、最尖锐而著名 2011年3月9日,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水门事件调查记者之一的《华盛顿邮报》资深白宫记者和专栏作家大卫·布罗德(David S.Broder)因糖尿病并发症辞世,享年81岁。这一天,布罗德的照片代替他的文字,出现在全世界的新闻报纸、上。照片里,布罗德已经谢顶,戴一副黑框眼镜,眼神炯然,饱含对新闻无限的激情,手势坚韧有力。

就像外国网民在布罗德去世的新闻下面的留言“天呐,前些天我还在新闻中见到他”一样,直到去世前一个月,他还在为《华盛顿邮报》撰写每周两期的政治专栏。无数篇讣闻,清一色敬畏的态度,都昭示着大卫·布罗德在新闻业界令人敬仰的高度。而在每一篇讣闻里,除了“的记者”“最受人尊重的专栏作家之一”之类的盛赞,布罗德雷打不动的头衔是“水门事件调查记者”。也正是这个标签,记录着大卫·布罗德记者生涯里最辉煌的巅峰时刻。

扳倒尼克松的人

1972年6月17日,以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华盛顿邮报》持续对该事件调查。尼克松政府也对《华盛顿邮报》的新闻记者们耿耿于怀。随着调查慢慢进入关键阶段,大卫·布罗德和同事鲍勃·伍德沃德、卡尔·伯恩斯坦愈发感受到来自白宫的敌意。尼克松政府除了利用手中电视台营业许可证的颁发权来要挟《华盛顿邮报》外,还怂恿其他媒体共同抵制《华盛顿邮报》,称其描述假象、恶意炒作。布罗德们甚至被称为“一帮疑神疑鬼的下流坯子”。在最孤立的8个月里,大卫·布罗德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周进入白宫,参加新闻发布会。以他惯有的姿态—抛给政府最犀利、最尖锐的问题,安静等待回答,之后还不忘对充满敌意的回答者道一声谢谢。

1974年8月8日,真相大白,尼克松不得不引咎辞职。水门事件诞生了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也顺理成章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水门丑闻之后,《华盛顿邮报》名声大噪,也因此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大卫·布罗德因为每周两期的政治时评,获得同年的普利策时评奖。很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他说:“丑闻、坏事,以及被毁灭的美,都是社会的客观存在,揭露它,批判它,最终让公众认知它,抛弃它,才有益于政府的廉洁效能,有益于社会进步。” 他不愿意被人们称为“扳倒尼克松的人”,他认为一个新闻人不会因为扳倒总统而感觉到自豪,只是因为有重要的新闻需要你去报道而已。

一生怀揣新闻理想

1929年9月11日,大卫·布罗德出生于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高地,从当地的公立中学考到芝加哥大学,在大学里他开始尝试着做报社编辑。1951年,他顺利地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刚离开校园的布罗德随后在军队里度过了两年的服役期。

从军队服役结束后,大卫·布罗德开始了他漫长的记者一生。先是就职于伊利诺伊州布鲁明顿一家报纸,两年后跳槽到《国会季刊》,1965年作为政治记者就职于《纽约时报》。在《纽约时报》工作的时光,对于布罗德来说是短暂的也是不愉快的,因为布罗德认为那里充斥着“狭隘的观点和无尽的官僚”。也就在那时,他开始了他的第二段职业生涯。1964年,他第一次出现在全国广播公司的“会见新闻界”栏目中,随后他一发不可收拾,成为这个节目的常客。截至2008年他一共在节目里出现了400次。虽然他的表达方式并不出色,也不具有成为电视名人的特质,但是他书生气的外表、冷静可靠的个性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位电视上的文化明星。 1966年,布罗德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进入了《华盛顿邮报》,做白宫记者。在这一位置上,布罗德做了30年。在他令人敬佩的职业生涯里,他平均每年走10万英里的路途,写25万字的文章,留下了惊人的稿件量。他报道了1956年以来所有的全国性政治会议,参与了1960年以来所有的总统竞选报道。在《华盛顿邮报》的时候,布罗德对年轻的记者十分慷慨,经常愿意与他们共享署名。但电脑技术常常让他难以适应。他曾经同时带着一台打字机和一台电脑,用前者写稿子,然后偷偷复制到后者上。

从2001年开始,布罗德开始担任马里兰大学的新闻系教授,在杜克大学做政策科学和公共事务研究员。2008年,他买下了《华盛顿邮报》的股权,结束了全职员工的生涯,但他依然坚持一周两次的联合专栏写作。在大多数专栏写作中,他的政治倾向和个人偏见仍然是模糊不清的。有评论家说:“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走钢索表演,但是他做到了,也许他可以分裂地说,他今天是个有观点的专栏作家,明天是个正直无私的记者,但是你还是描述不出来他的政治倾向”。《华盛顿杂志》也曾将布罗德评选为“最少意识形态”的专栏作家。作为真相记录者,这个评价,又何尝不是全世界新闻从业者所能获得的最具理想主义的评价呢?在大卫·布罗德辞世的当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专门发表声明悼念,称赞他“是那个时代最德高望重、最敏锐的新闻评论员”。但对于一位“最少意识形态”的作家而言,这种来自官方的评价,只是浮云而已。

“丑闻、坏事,以及被毁灭的美,都是社会的客观存在,揭露它,批判它……有益于社会进步。”

—大卫·布罗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总统打交道的人
《华盛顿邮报》女总裁谈水门事件报道内幕
水门事件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美国最危险的人”去世
【8.8】为什么丑闻都会叫“XX门”?
人生哲理(11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