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末,震动上海县令的一次尸检!

文/呼延云

大清同治壬申年(公元1872年)的一天,上海县令陈其元突然接到一条消息,“英国领事官某病卒”,洋人的事,只要与外交无涉的,大清官员向来是敬而远之,陈其元也不例外,何况按照外国的礼仪,非死者的至交亲属,不冒昧吊唁,所以他也就不去理问。恰好这一天他有公务外出,坐着轿子出城门,却见大批洋人聚集在一处空场上,围拢着什么观看,并窃窃私语,这让陈其元不禁紧张起来,毕竟去年年底,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把同治帝的道歉信呈递法国总统梯也尔,天津教案才算彻底平息,这个节骨眼儿上,上海无论如何不能出跟洋人有关的案子,“因使之问之”。

得到的回复,令陈其元目瞪口呆,原来那位领事死于剧烈的咳嗽,为了搞清楚死因到底是肺病还是其他什么疾病,“故剖其胸腹视之”,而如此在大清帝国官员的眼中无异于凌迟剜心的事儿,洋人却毫不避讳,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之聚观以此也”。

这件事让陈其元一生印象深刻,以至于晚年还写进了《庸闲斋笔记》里,也许是因为他隐隐感到,对于中国法医史而言,一切都太具有象征意义了。

一、用了600年的《洗冤录》

有两件事,很少有人知道。

其一,直到清朝末年,我国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医”,而只有“仵作”。有些人喜欢把法医和仵作划等号,这是大错特错的。“仵作”一职其实源于搬运尸体的工人,他们负责死者的入殓、下葬等种种事宜,在世人的眼中是充满晦气和不祥的低贱工种。随着历史的发展,命案的增多,一部分仵作被招入官府,检验非正常死亡的尸体,但其社会地位依然没有显著提高,而且绝大部分人也几乎不具备毒物学、解剖学等和尸检相关的知识,能看出伤口是什么凶器造成的就很了不起了。

这也就导致在我国古代很多命案的审理过程中,扮演法医角色的往往不是仵作,而是主审官员。比如在清代笔记《郎潜纪闻三笔》的第六卷,就记载了以“善于折狱,摘发如神”而闻名的浙闽总督赵廷臣的一桩轶事。有一次地方上发生了一起凶杀案,凶手被抓获之后,已经承认了罪行,但赵廷臣在复审时看了案卷,提出了质疑:“致死的伤口不到一寸,而凶手招供后呈交的凶刀,刀刃长有一尺,完全对不上号,这很明显是一起冤案!”于是他下令重新勘查这一案件,“后果获真盗”——问题在于,倘若仵作在验尸时,连凶器和伤口不对位都验不出来,可想而知其“业务素质”是何等的低下。

其二,直到清朝,我国的刑事案件的审理中,涉及“尸检”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参考书竟然还是《洗冤录》!比如雍正六年,颁布给各州县设置仵作的上谕中就有规定:“仍于额设之外,再募一、二人,令其跟随学习,预备顶补,每名给发《洗冤录》一本,选委明白书吏一人,与仵作逐细讲解。”道光年间的能吏许梿“素留心检验尸伤损”,他于1856所刊刻的《洗冤录详义》,对宋慈的原著进行了释义和评论,但整体上依然是《洗冤录》的增注本——要知道早在200多年前的欧洲,德国莱比锡大学已经于1642年开设系统的法医学讲座,而1782年柏林创办第一份法医学杂志,标志着法医科学初步形成独立体系,而大清竟然还在用600年前南宋的法医著作,这都落后到哪儿去了!

上一页<123下一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法医故事大盘点,有你心目中的神作吗?
法医小史:这个让尸体开口的职业,从不会让真相迷失
刘思睿︱仵作、法医与现代化背后的故事
古代验尸和现代法医有什么不同?
为冤魂请命:什么是仵作?
5本女主是仵作的古言,她术业有专攻,与男主携手屡破奇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