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举时代的阅卷官:决定考生命运

 科举时代,读书人想要谋求仕进,须通过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几个级别的考试。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策问,以决定考生的名次,名列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名列二甲的赐进士出身,三甲为同进士出身。但很多时候,皇帝都是委派大臣主持殿试,自己只是审核最后的结果,阅卷大臣也是可以直接决定考生命运的人。

清代前期,任阅卷大臣的多为皇帝的宠臣,甚至是皇帝奖掖功臣的一种方式。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定边将军兆惠因平叛新疆有功,被委任为辛巳恩科的首席阅卷大臣,另派协办大学士刘统勋等九人为辅。兆惠是满人,对汉文不甚了了,根本无法评定文章的优劣。但乾隆对另九位阅卷大臣事前有过交代,让他们在审阅过的试卷上粘一张小纸条,纸上以圈点表示优劣,然后又告知兆惠,让他根据众人的圈点判断,圈多者即为佳。得到指示的兆惠便依葫芦画瓢,从诸多试卷中,将画有九圈的试卷列为第一名进呈。

到了晚清,随着政体的日趋腐朽,科举考试已经变得黑幕重重。有些考生事前就揣测某官可能会被任命为殿试的阅卷大臣,提前就托人走关系,打通关节。届时,先把自己的字样送上,让阅卷大臣熟悉,等到出场之后,再将自己试卷的前四句写到纸上,派人辗转送到阅卷大臣的手里,谓之“送诗片”。

而在阅卷大臣之间,也有默认通行的“潜规则”。各阅卷大臣乃是以朝廷委派的名次先后为序,排位第一的阅卷大臣,录取的第一卷就是状元;排位第二的阅卷大臣,录取的第一卷则为榜眼;排位第三的阅卷大臣,录取的第一卷则为探花,依此类推。如果阅卷大臣总共有八个人,排位第一的阅卷大臣,录取的第二卷就是第九名。这一暗定的规矩,向为各方所恪守,谓之“宪纲”,意为不可踰越。当然,也偶有破例的时候。光绪年间,翁同龢与徐树铭都被任命为阅卷大臣,翁同龢名列首席,徐树铭名列第二。但徐树铭是翁同龢的老师,翁同龢就主动礼让,把徐树铭录取的第一卷取为状元,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除了礼让,翁同龢亦有僭越之时。光绪十五年(1889)的己丑科,首席阅卷大臣为李鸿藻,次席为翁同龢。翁同龢仗自己是光绪的老师,想录取费念慈为状元,就去和李鸿藻商量。而李鸿藻也已打算录取张教谦为状元,加之两人的政见不同,平时就是各行其是,于是坚辞不允。虽然翁同龢深获光绪的信任,但李鸿藻是同治帝的老师,资格比翁同龢更老,在朝中也颇有威望,翁同龢亦是难奈他何。两人相执不下,最后只得采取折中之法——两人录取的人都不用,状元和榜眼被改为了张建勋和李盛铎。

另外,阅卷大臣中也有迂腐的冬烘先生,取卷只凭自己的一时好恶,而非依据文章的正误曲直。清人罗惇融的《宾退随笔》载,光绪年间,理藩院尚书裕德每次充当阅卷大臣,只要看到试卷中有犯其家人名讳的字,就会肃衣整冠,对着试卷行礼,然后把试卷搁置一旁,不再复阅。所以凡是遇到裕德主试,人们就会详细打探他家人的名讳,然后私下告知亲友,考试时切莫写犯其家人名讳的字,以免失去被录取的机会。

通常来说,阅卷大臣进呈的试卷,皇帝很少更改名次。但也有特例。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载,乾隆辛巳恩科,乾隆审阅试卷的时候,见第一名为江南人赵翼,第二名为浙江的胡高望,第三名为陕西人王杰。由于陕西在此之前还从没有出过状元,而辛巳科又是为了庆祝皇太后七十寿辰加开的恩科,为了地域平衡,营造率土同庆的氛围,乾隆便召来阅卷大臣,把王杰取为了状元,赵翼则被改为了探花。

此外,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乙未科,萧荣爵本来名列一甲的第一名,骆成骧为二甲的第一名,名列第四。试卷进呈后,光绪见骆成骧的试卷首语为“臣闻殷忧所以启圣,多难所以兴邦”。当时正值大清甲午之战新败于日本,光绪心为此语所感,遂将骆成骧取为状元,萧荣爵则被改为了第四。

很多时候,考生的幸与不幸,也就在于阅卷大臣和皇帝的一念之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考场考生帮誊卷子 考官帮补字误使中状元
贡院与科举
清朝任性考生科举写下八字,光绪:状元就你了!
因一对联获得状元的张謇,后因慈禧一个荒唐之举,为清朝带来一个人才
清朝一位考生,在试卷上愤怒留下八字,皇上大喜:状元就是你
苏妲己古尸容貌复原图曝光,美貌且有诱惑力,怪不得纣王会亡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