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人兄弟之二十七:程颢与程颐
     名人兄弟间之二十七:

兄弟齐心协力创建理学

——程颢与程颐

 

               

 

     我对程朱理学并不感兴趣,因为这派“存天理、灭人欲”之理论实在祸害中国人民不浅,但是对于一切真心实意、全力以赴去研究创造一家学说或制造一件新器具的人——只要那些学说或器具最初都能给人类带来益处,我对他们都怀有深深的敬意,因为大凡致力于创造发明的人,一般都是非凡的、具有强大意志力与想象力的人,唯其如此,才可推动人类的历史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人类的社会也才有可能渐渐变得美好。但是,原初意义上那些较为理想的或美好的学说,在历经一个阶段之后,也有可能变得与当初创建者的想法大不相同了,很有可能被一些当权者拿来曲解利用,变成了害人之利器了。

    中国宋朝时代开始出现的理学,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派学说,当初的研究创建者,也就是程氏兄弟与后来的朱熹,或许是想让人心变得纯正,让社会变得公平,让大道得以实现,然而后来这一派的学说却慢慢成了统治者残害人之工具了,成为束缚人之思想与精神的毒药了。

 

                        

 

    提到程氏兄弟,可能更多的人第一时间里会想到一个成语:程门立雪。这里面有个故事,讲的就是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程颐在河南讲学时的事情——当时有位福建学者叫杨时,自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后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塑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入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游酢说:天下这么大的雪,我们还是进去把程先生叫醒吧?杨时不同意,表示一定要等先生自己醒后再进屋。过了好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这有点当年刘备去请诸葛亮下山时所遇到的情形,恭敬在这时表现的是一种诚心。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杨时去拜访程颐时,哥哥程颢已经去世,死时只有54岁。程氏兄弟祖籍是安徽,但因为后来他们兄弟俩长期生活、讲学在河南洛阳一带,所以后世人们大多又认为洛阳就是他们的故乡,但这哥俩其实出生在湖北黄陂,因为当年他们的父亲在那里当官。

 

 

          

 

    程家祖上,多出为官者,官不大也不小,但都是有识有德之人。还在程颢的父亲在黄陂为县尉时就发现两个儿子聪明好学,就特意请著名学者周敦颐为小哥俩的老师。周先生是中国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一般读书人可能都记得他的那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是一篇很有意味的短文,也是他的夫子自道,以莲自喻,表明他“出淤泥而不染”之高洁情操,读后令人击节叫好。周是湖南人,他才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是真正的创始者,但后来的影响反不如二程,那是因为二程在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并真正把周的萌芽学说推到成熟的高度,也由此后人提到理学,才更多的把二程看成是创建人,但源头在周敦颐这里。

     黄庭坚曾称周:“其人品甚高,胸怀丽落,如光风霁月。”《宋史》上说周:“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结。”在一篇论道的小文中,周敦颐指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他是根根周易的原理而看到万物之阴阳太极关系,这是一种辩证的哲学理论。程氏兄弟自从跟从周先生学习后,明理明道,学问思想大精大进,为以后独挡一面、完善理学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程氏两兄弟,还是先说说当哥的程颢。他生于1032年,只比弟弟程颐大一岁,比苏东坡大五岁。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里,宋朝可谓人才济济,有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巩、黄庭坚、还有三苏父子,中国在那个时代里似乎特别重视文人,而也应运而出了大批德才兼备、卓有成就的知识分子,程氏兄弟也算是姣姣者了。程颢自小就聪明异常,有的书上甚至说他不用怎么学习就知道许多东西,这是有点夸大其词。所谓天资高的人,不过是记忆力与理解力较之一般人更好一些罢了,别人看三遍五遍不一定能记下的东西,他可能看一遍就牢牢扎入脑海之中,而且能举一反三,做出正确的判断。程颢可能就是这样的人,他看书好,且记得牢,还有自己独到的悟感。

    1057年,也就是苏东坡与他弟弟子由到开封应考并中进士的那一年,程颢也登进士,在古代中国只要科举考试取得好成绩,就可以弄个官儿当当。程颢自那时起,也开始了一个阶段的宦海生活,他先后在几个县当过县令之类的七品官,后来也曾调到中央政府去任职,可是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最后弃职不干,回到河南洛阳开始专心读书讲学,创建自己的理论。

   程颢做官时没留下多少政绩记录,但《宋史》上却有一段关于他巧妙断案的生动故事:

    话说程颢在当山西晋城县令时,曾遇到这么一件事:
    当地,有一个姓张的财主得急病死了,埋葬后的第二天一早,有个老头来到他家门口,对着财主唯一的儿子说:“我是你父亲,现在我年纪大了,无依无靠,要来和你一起生活。”接着,老头一五一十向财主的儿子说明了来由。财主的儿子非常惊讶——我的父亲不是刚去世吗?怎么又来了一个让我喊爹的人?他疑惑不解,于是拉着老头一起到了县府,请求县令判断。那时县令正好是程颢。
    老头先说,“我是个郎中,因家中贫困,四处流浪,为人治病,一年中很少回家。妻子生下儿子,无力抚养只得狠狠心肠把儿子送给张财主。某年某月某日,由村上的李某抱去,邻居阿毛亲眼看见。”
“事隔那么多年,你怎能把事情说得这么详细呢?”程颢一边看着那老汉,一边问。
   老头说:“我是从远地方行医回村后才听说的,当时记在处方册的背后。”说着从怀里掏出处方册递给程颢,上面用毛笔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把小儿抱走,给了张三翁。
    程颢问财主的儿子:“你今年多大岁数?”
   财主的儿子答道:“36 岁。”
  程颢又问:“你父亲今年多大年纪?”
  “76 岁!”
   程颢对老头说:“听见了吧,这人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才40岁,这样的年纪,别人怎么会称作张三翁呢?”在当时,人不过五旬,没有会称“翁”的。这年龄上的漏洞让程县令抓到了问题的要害,看出了是一起讹诈案。
   老头听罢,惊恐异常,承认了自己妄想讹诈财主家的钱物,夺人田地,才来冒认儿子。

    这个故事不大,可看出程颢这位理学大师是极具分析头脑的。

 

                        

 

   程颐人称伊川先生,曾历任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佑元年(公元1086)任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等人掌握了政权,程颐也有了出头之日,并被推举做了皇帝的老师。但没有过多长时间,由于他在皇帝面前“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主动辞职回乡。

    程颐自公元1088年起,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虽然与他兄长一样,也在官场上混过,但总体来看,他在政治上也不是得志的,他能够留名于后世,不在于一官一位,而在于其理论体系,可以讲,若是没有讲学与著作,他在历史上肯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让人称道的是,他与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兄弟两人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所以大凡提到宋朝的理学,必提程氏,而提程氏,又肯定要将这两兄弟相提并论。“二程”是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不可分开的。
 

    那么“二程”的理学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其核心内容在我看来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克制人的感情,让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或许在程氏兄弟那里是想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当然,关于理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完全说明的,否则程氏兄弟也不用下那么大功夫去研究,别人也没必要去跟他们学习。

中国的儒家学说,走到了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孔子的地位陡然间大大提高,但是由儒学转到理学再转到心学,那是周敦颐与二程、朱熹以及后来明代王阳明的功劳,是他们想把儒家学说由外到内的转向,从而来确立人们修为的规范,达到人人都成为“圣人”,从而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走到完好和谐之境地。

 

                    

 

   不过,理学后来却走入了虚务的天地里,某些提法也严重违背了人性本能,成为束缚社会发展进步的枷锁。天理可存,但那要看是怎样的“天理”;人欲永远存在,不可消灭,人为去灭人欲,那适得其反,只为激起更大的反抗,导致人性的扭曲。事实上,那些理学家自己也没有做到这一步,朱熹这个大儒就是一方面对别人讲灭人欲,一面却看中了自己的侄女,其私德令人怀疑。


                 
即使是“二程”也有不光彩的一面。在洛阳讲学期间,当地有位大财主慕这兄弟的大名,就摆了一桌酒席请他们俩去赴宴。席上,老财主找了一个漂亮的妓女在陪酒,小弟程颐感到脸上挂不住,喝了几杯后就借故离开,可哥哥程颢却仍端坐在那里,似乎被美女所吸引,一直到酒宴结束才回到家中。回到家里后,弟弟责问哥哥:那老财主明知咱是读书人,是搞理学研究的人,为什么偏偏请来个小姐陪酒?更可气的是哥哥你,修为这么高的人,竟然还笑脸相对那小姐,我都离开了,你为何还在那里?是不是心里有什么想法了?面对弟弟的指责,程颢倒是很会为自己辩解,他说:昨天酒席上有妓而我心中无妓,今日书房里无妓你心中却有妓。这一番话说得弟弟哑口无言,心下不由佩服哥哥厉害。有人说程颢是道行高,但也有人以此说他其实心中不但有妓,更有鬼。而愤然离开酒席不想见妓女的程颐也不是真干净的人,据说他的叔叔生前找了个小老婆,长得十分标致,他在其叔叔活着时就与那个小婶婶眉来眼去,叔叔刚死,他就与其小婶混到一起了。他的这种行为,与他们理学家所宣扬的那一套是格格不入的。

    理论是一回事,行动又是另一回事吗?研究一种理论,并相信那种理论,那就要执著地去实践去守护去遵守,至少是本人的表现应当表里如一,否则又怎么让别人相信?中译局的局长是研究马列的专家,可干着西门庆的勾当,又如何让人服气?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唱着红歌长大的,却成了十足的恶少,这又怎么解释?

      虚务的东西往往一时可迷惑一些人,可终将成为泡影。程朱理学尽管影响很大,可随着时代的变迁,还是被人们抛弃,因为一切摧残扼杀人之本性的理论,都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武汉最讲“理”的黄陂,走出两位名人大师,影响深远至今
到底什么学说被称作程朱理学?
程颢
每天认识一位古圣先贤296:程颐
宋代新儒学(三)‖宋代理学的开端及关学、洛学
二程故里谱新篇-严昌洪序裴高才《程颢程颐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