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茉莉花》背后的传奇故事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中国民歌《茉莉花》在国内外重大活动中,一遍遍响起,蜚声中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炎黄子孙都为之熟悉而自豪的旋律背后,还有着传奇的故事。

何仿与《茉莉花》的采集

1956年的何仿

2005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在南京接见国家一级作曲家何仿时,深有感触地说,歌曲《茉莉花》在世界上广为传唱,影响很大,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何仿是谁。

1928年2月,何仿(原名何孝元)出生于安徽天长何庄。何家是以“耕读传家”为祖训的书香之家,他的父亲何金臣是清朝光绪后期的秀才。何仿小时候,父亲就手把手教他识字读书。母亲是一位十分贤惠的女性,十分喜爱民歌,何仿小时候每晚睡觉时,母亲总是一边拍着他,一边低声哼着摇篮曲哄他入睡。受到母亲的影响和感染,何仿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唱许多民歌。

1941年初春,在“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的呼声中,何仿离开家乡,来到新四军淮南河西联合中学学习。由于他自幼喜欢唱歌跳舞,歌听两三遍就能记住,很具音乐天赋,因此很快得到音乐老师和学校领导的赏识,老师教他识谱、指挥。于是,小小年纪的何仿,成为学生歌咏队队长兼指挥,在联中小有名气。

1942年,新四军二师政治部下属的淮南大众剧团领导发现了何仿的音乐才华,把他要了过去。就这样,年仅14岁的何仿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文艺战士。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演艺生涯。

1942年冬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华中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新四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奉上级命令,何仿随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江苏的六合、仪征一带开展反“扫荡”工作。时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不久,时任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指示剧团要响应毛主席号召,搞民族化、大众化文艺,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于是,大众剧团的团员们晚上演戏宣传,白天走村串户,向人民大众学习民间艺术。

一个雨夹雪的早晨,何仿和几位战友去距离驻地四五里的金牛山区做宣传工作。走在山坡上,听见寒风里传来一阵歌声,悠扬而舒展,轻盈而婉转,一音一节,扣人心弦。大家被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寻着乐声前行。乐声的源头止于一间破旧的泥墙茅草顶的房子。敲开门,只见一个身材瘦长、穿着破棉袄、戴着破毡帽的30多岁的男人一脸冷漠,他对这几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好像并不欢迎。

何仿没有在意他的脸色,只管说:“师傅,刚才那支曲是你在唱吗?”这个男子点点头。

何仿一听,兴奋地说:“太好听了,这是什么曲子?”这男子没有回答,反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

“我们专门收集民间小曲的!”何仿急切地回答。这男子听后,转身进到屋里,没有理睬。

大家面面相觑,一时无措。这时,一位战士大着胆子说:“我们是新四军文艺战士。我们收集小曲,是为了宣传抗日。”

半晌无声。正当何仿等不知如何是好时,屋里传出了胡琴伴奏的动人歌声:“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是流行于六合、仪征、扬州一带的民间歌曲《鲜花调》。大家听罢忍不住拍手叫好。何仿更是喜不自禁地要求道:“师傅,能再给我们唱唱吗?”男子又走出来,说:“你们真是新四军?”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又问:“曲子也能抗日?”何仿等就七嘴八舌地给他讲文艺能鼓舞士气,能成为战斗力的道理。

这个男子没有多说话,又回到了屋里,这次他转身的背影似乎暗示了一种认可。何仿等跟着他走进屋,这个男子拿起胡琴,用模仿女声的高八度假嗓音唱起《鲜花调》来,优美的旋律又响起。他一边唱,何仿一边记,一边学。几遍之后何仿就学会了。这个男子很意外,对何仿有点另眼相看了。

那时,何仿他们每天晚上回来后都要交流、总结一下当天的收集情况。对于能遇上这样优美的曲子,大家都很兴奋,何仿更是喜不自胜。他反复唱,不停琢磨。据当年与何仿同行的新四军战士、曾任成都军区文化部副部长的郭民兴在成都某干休所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回忆说:“这首曲子叫《鲜花调》。它3段分别唱了3种花——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内容是从一个女子‘奴’的心情去看花,去表现多愁善感。当时我们觉得怎样改,都不够完美。但是这优美的旋律却让我们不绝于口,在平时的演唱中更是深受官兵喜爱,只是囿于各种原因在战争年代没有大范围地传开。”

《茉莉花》的几经修改与蹿红

1957年夏,前线歌舞团表演女声民歌小合唱《茉莉花》

此后,何仿陆续有佳作流传。1947年,他创作的歌曲《练兵》(杨浓词),在华东野战军中广为流传,并获得创作奖。1947年7月,孟良崮战役结束后,何仿及时创作了《去掉一个大祸害》(自己作词),歌声响彻齐鲁大地。接着,他还创作了歌曲《打死老疯狗》(缪文渭词)、歌剧《两种作风》的主题歌等,流传甚广。当年冬,文工团集体创作了反映土改反霸斗争的大型舞剧《大翻身》,何仿与吴祖庚负责作曲。此剧演出后产生了轰动效应,一直成为该团的保留节目。1948年10月,何仿随军参加淮海战役追击战,创作的队列歌曲《拉开两条飞毛腿》(葛培武词),在部队中迅速流传并获奖。

1950年秋,何仿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干部进修班学习深造。第二年春,他创作了献给志愿军的颂歌《慰问前方战士》(程今词),1951年夏,又创作出队列歌曲《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洛辛词)。

转眼到了1957年,29岁的何仿已是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作曲兼指挥。那年夏天,总政调前线歌舞团进京演出。在此次演出中,何仿除了要指挥体现部队气魄的《东海凯歌》、《雨花台》两组大合唱外,还要组织一个四人女声小合唱,演唱安徽、浙江和江苏三地的各一首民歌。安徽、浙江的民歌《姐在田里薅豆棵》、《李三宝》很快定了下来,江苏民歌却没有现成的。何仿想起了15年前在六合记录的那首《鲜花调》,于是首次对其加工、整理、改编成《茉莉花》。

《鲜花调》来自民间,3段歌词分别以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为主题,显得比较分散,而且歌词中不乏封建色彩。何仿在加工过程中,以清香典雅的茉莉花为主要形象,展开丰富的想像,不但对歌词进行了大修改,对音乐也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他将歌词中带有封建色彩的“奴”等字词换掉,将带有低俗、挑逗性质的歌词改掉;又在保留3段歌词的基础上,把唱词的3种花,改为一种花即茉莉花;将曲谱中的前4小节做了加工处理,对结尾处又作了翻高八度拖腔处理。在排练中,何仿要求演唱者展开想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女轻盈地来到百花园中,被白花绿叶、清香高雅的茉莉花所吸引,用甜美的声音和赞叹的语气来唱。

这首歌把少女爱花、爱美、惜花、怜花的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前线歌舞团进京汇报演出期间,经陈鸿虹、宋桂英、计秋霞、李小林4位青年女演员首次演唱,深得观众的喜爱。随后,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从此,《茉莉花》优美的旋律在华夏大地传开了。

1959年,前线歌舞团受命以中国青年代表团歌舞团的名义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为创作精品,何仿再次提笔对《茉莉花》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加长了每段最后的拖腔,以完善意境,加强感情色彩,又对歌词细细推敲,其中将“满园花草”改为“满园花开”,突出了动感;将“看花的人儿要将我骂”,改成“又怕看花的人儿骂”,体现出含蓄之美。这首歌第一次走出国门,便受到了各国青年的高度赞赏。随后,《茉莉花》又飘香莫斯科、布达佩斯、华沙、万隆、金边、雅加达……世界各地的人们无不喜欢它优美动听的旋律和耐人寻味的意境。

1965年春天,在印尼举行的万隆会议10周年活动上,中国前线歌舞团带去的女声小组唱《茉莉花》取得巨大成功。据载,周恩来听后感慨不已:“我13岁离开家乡,你们美妙的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4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了。”

1981年,作为前线歌舞团团长的何仿,安排青年歌唱家程桂兰演唱《茉莉花》,又一次引起轰动。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各国人民推荐的优秀歌曲中就有这支《茉莉花》……

《茉莉花》的走红,迅速引来了各地的争抢。但有专家表示,考察《茉莉花》的出生地应先了解茉莉花传入我国的历史。相关资料显示,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东汉永平十一年随佛教传入中国山西的五台山,而自从茉莉花传入五台山,深受僧人们喜爱,于是,谱写佛乐的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佛乐《八段锦》。之后,随着僧人们四处云游,该曲传入江南,经后人加工,成了风靡江南的民歌。

而据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程方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各种期刊和专著上对《茉莉花》研究的文章不多。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歌词的出版物,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花鼓》,但没记曲谱;而中国最早刊载《茉莉花》曲谱的是道光年间贮香主人编辑出版的《小慧集》,该卷载有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曲谱。

说起《茉莉花》带给自己的经济收益,何仿笑道:“2002年前,我只收到过151元。”2002年,他加入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并接受了对作品的著作权验证,被确认为作品权益人,从此,开始陆续收到音著协寄来的可观的版税。对此,他非常高兴,笑着说:“每年各个省市的艺术节都比较多,像《茉莉花》这首歌更是被很多人所演唱。如今,每个人的版权意识都不断加强,唱了我的歌,就会给我寄来相应的使用费;同时在节目单上也会署上由我搜集、加工和整理的字样,这是对我拥有《茉莉花》这首歌著作权的尊重。”何仿认为,这首歌的价值不是用钱能衡量的,它的意义无可比拟。

永不凋谢的“乐坛奇葩”

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与席琳迪翁合唱《茉莉花》

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上海APEC会议晚宴上,在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上,都曾响起这首刚柔相济、婉转优美的《茉莉花》。美国发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飞行寻找宇宙生命的飞船,搭载许多国家的优美音乐进入太空,《茉莉花》作为中国的经典名曲入选,得以香飘宇宙,成为真正的天籁之音。而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其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中,多次使用《茉莉花》为音乐主题,使此曲更加风靡世界。某种意义上,《茉莉花》已被世界承认,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无怪于,在我国国家元首重要的历史性的国事出访,或欢迎外国元首来中国的国事礼仪接待演出中,从白宫的绿草坪、北京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到享有世界音乐盛誉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茉莉花》已成为中国人民友好交往和展示美好心愿的一个形象的标志。

《茉莉花》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属性,而且她流畅的曲调、活泼匀称的构架、周期性反复的定律,又与西方听众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十分接近,因此深得西方听众喜爱。她同时兼容着东方人和西方人共赏的东西。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给世界的珍贵礼物。

家喻户晓的《茉莉花》作为一首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民歌,近些年来为版权或者归属地问题饱受争议。我国《著作权法》第6条明确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至今该保护办法尚未颁布。所以,可以说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仍处于缺失状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经过长期民间流传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全民族的文化遗产。因此在事实上、法律上无法做到作者个人的特定化。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高级会员刘瑛认为,《茉莉花》在性质上属于没有排他性的音乐文化遗产。“民间文学艺术原生作品最初的创作者可能是个人,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人们加工、完善,逐渐成为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群体作品,创作者的个性特征已无法体现,而只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因此,从理论上讲,原创作品的著作权应该属于产生这些作品的群体或民族,他们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事实上的主体。任何组织包括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都不能成为民间文学艺术原创作品事实上的权利主体”。她认为,国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享有保护的职能。国家享有保护作品完整权和禁止个人、组织在使用过程中的权利滥用。国家应当授权有关文化管理行政部门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保护。她认为,《茉莉花》的流行地域广,变体多、时间长、多向流动等特点,难以断定其确切发源地。

事实上,民歌是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在社会、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民间歌曲。它融会了无数传唱者不断加工的智慧,是人民集体智慧锤炼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已成为艺术精品而流传至今。它是全民共有的精神财富,不是某个地方或某个人的专利,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没有排他性的音乐文化遗产。正因为集体创作、口头流传是民歌的两个基本特性,所以它的原创作者及产生的时间和具体地点就无法查清,我们只能找到它大概的流传地区,而无法找到准确具体的源头。流行于全国各地的《茉莉花》,是有很多种变体的庞大的《茉莉花》家族,但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说明哪个地方的《茉莉花》是最早的“母体”,是发源地。虽然“江苏版”的《茉莉花》是各地都承认的最受欢迎的一种版本,但也无法说它就是母体、发源地。客观地讲,哪个地方都不拥有《茉莉花》“专利”,都可使用。

不少学者认为,民歌的源头根本是无法考证的,其难度就如同要给《诗经》中的每首诗找出作者一样——根本无法实现。民歌流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丰富、充实、改编的过程。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传唱,都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地方烙印”,掺入演唱者的主观因素。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演绎这首民歌,这也就形成了民歌的不同版本。如果硬要给这些版本找一个“老祖宗”那是难上加难。

在《茉莉花》的各种演唱版本中,词作者一栏一般都是空缺或者写着“佚名”,而“黑鸭子”组合演唱的版本却有些特别,这个版本的词作者写的是“冯梦龙”——明朝著名的讽世小说“三言”的作者。原来,到目前为止,所见到的最早唱《茉莉花》的歌词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冯梦龙编的有词无曲谱的民歌集《挂枝儿》中以茉莉花为歌名的民歌《茉莉花》:“闷来时,到园中寻花儿戴。猛抬头,见茉莉花在两边排。将手儿采一朵花儿来戴。花儿采到手,花心还未开。早知道你无心也,花,我也毕竟不来采。”歌词中除了“采一朵花儿戴”这个细节与现在的《茉莉花》一样以外,其余词句都不同,但至少说明了茉莉花在明代后期就已成为人们口头咏唱的对象。事实上,《茉莉花》早在清乾隆时期就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至今多少年来,民歌小调《茉莉花》已经在各地方言语调、风土人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衍生出各种风格的《茉莉花》、《鲜花调》等上百首。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讨论《茉莉花》的发源地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当然,对于民歌《茉莉花》争议的主要意义,在于使人们重新看到民间音乐的朴素自然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使人们直观地感到民间音乐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从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速消亡的今天,唤起人们对它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

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茉莉花》的神韵倾倒世界乐坛。如今,《茉莉花》尽管有不同版本来源之说,但无论来源于何处,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美歌曲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是超越国界的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来源|党史纵览 作者|吴志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享誉世界的六合民歌《茉莉花》
传唱世界的民歌丨《茉莉花》
音符不朽 传唱“铁军”之声
民歌经典《茉莉花》的故事
东方歌舞团《茉莉花开》太惊艳
欣赏《茉莉花》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