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升识破朱元璋

朱升(1299——1370),徽州休宁人,与朱熹同宗。他45岁登乡贡进士第二名,后任池州路学正,对经史百家无不涉猎。

由于朱升博学多才,“新安理学名儒”名声在外。朱元璋率军途经徽州,邓愈向其推荐朱升。当时求贤若渴的朱元璋亲顾茅庐,恭恭敬敬地向朱升求教。朱升第一次避而不见,留下一锦囊。朱元璋依计而行,大获全胜,这令朱元璋喜出望外,再次微服求访,朱升只讲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令朱元璋更为钦佩,从此敬朱升为上宾。朱升就此出山,辅佐朱元璋打天下。朱升为朱元璋制订了三件大事,一是规定军队士兵不准妄杀百姓;二是让朱元璋遍访贤才,礼聘宋濂、刘基等读书人为“高参”;三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陈占上风,朱元璋忧虑,朱升却胸有成竹,并分兵借粮与之对抗,陈友谅粮尽而兵败,皆朱升之功也。在泾江口一战,朱元璋在船头冒箭雨指挥,幸得朱升将其推入船舱,朱元璋刚离开,流矢“已中胡床板矣”,朱升对朱元璋有救命之恩。

朱元璋依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经,最后得了天下,朱升居功至伟,被晋升翰林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任皇帝顾问,并修国史。朱元璋写了一副对联赞誉朱升:“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朱升名声虽在李善长、宋濂、刘基等文臣之上,但他从不争权,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朱升一到70岁退休年龄,便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很感意外,“欲赐以爵士”以挽留,但朱升“固辞不受”,并老泪纵横道:“臣后人福薄,不敢叨天恩。”朱元璋说:“朕与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但朱升仍奏:“愿陛下哀念老臣,日后赐以完躯,幸矣。”朱元璋终于赐朱升与其子朱同“免死牌”。

朱升何以急于“归隐山林”?原来,他早已识破朱元璋猜忌多疑,刻薄专横又反复无常。朱元璋出身卑微,年轻时当过小和尚,受尽侮辱,故他未发达时,还能求贤若渴,得了天下之后,便对天下儒生极不放心。儒生许元学问极佳,他一言恼君,即被处死。朱升好友叶宗茂为朱元璋攻城拔寨,屡建奇功,最后被诬,落得忧愤成疾致死……朱升晚年一直为自己的结局深深担忧,早早离开政治舞台,成了他的迫切心愿。

朱升退休后于次年12月病逝,他没能看到明王朝初期那一幕又一幕残杀功臣的血腥浩劫,也未见到李善长、宋濂、刘基等文臣武将的悲惨结局。他唯一的儿子朱同曾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又蒙朱升为他讨了“免死牌”,但最终还是没有躲过朱元璋歹毒之手,被出尔反尔的朱元璋赐死。

朱升之忧,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知之明与忧患意识,可惜他的后代仍未逃脱封建专制的阴影。

、、、

在《明史》中,有关朱升的记载比较少,但他却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是明朝建立过程中一位非常了得之人。朱升是安徽休宁人,书香门第,因出生在晨曦之初,太阳东升之际,其父取之昌盛、吉祥之意,为其命名为朱升。 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于1348年考取进士。朱升曾在元朝担任过池州学正,后见天下大乱,便弃官隐居,潜心研究学问。

1357年,58岁的朱升迎来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这年七月的一天,他家来了两个身着便装、气宇轩昂的不速之客。来者一个叫朱元璋,一个叫邓愈。他俩是在攻打徽州时,在邓愈的推荐下,朱元璋亲自到朱升家登门拜访的。主宾席地而坐、侃侃而谈,别看朱升一介老儒模样,但他敏捷的思维和博学强记给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朱元璋咨询当下的战略举措时,朱升胸有成竹地献出了著名的九字(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指的是朱元璋应该以南京为中心,积极营建、巩固自己自己的势力。广积粮指的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战,储备充足的军粮,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指的是要隐藏自己的野心,不要过早的称王,以免成为众矢之的。朱升的这九字真经不但使朱元璋如获至宝,赞为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 

连后世毛泽东也推崇备至,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

朱升不仅用谋略指导战争,还多次亲临战场,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谋犹多中。在攻打徽州时,元朝守将福童坚守城池,朱升亲临城下劝降,最终使得福童开城归降。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升将朱元璋推进船舱,而贼发流矢,已中胡床板矣,从而救了朱元璋一命。

朱升跟随朱元璋十四年,朱元璋对其敬重有加。俩人都姓朱,且朱升比朱元璋年长二十九岁,因此朱元璋在称呼朱升时,尊称其为宗长,所谓宗长指的就是宗族中的长辈,因此史书称其信任眷顾之隆,自韩国(李善长)、诚意(刘伯温)以下,一时文臣莫及也

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升居功至伟,被晋升翰林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任皇帝顾问,并修国史。朱升名声虽在李善长、宋濂、刘基等文臣之上,但他从不争权,尽显儒雅风范。

开国第二年(洪武二年),当整个朝野都处于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诸多元勋都在等着赏封的时候,鸿运当头的朱升做出了一个令朱元璋和满朝文武大臣大为惊讶的决定:离职退休、归隐山林。

朱升何以急于致仕请归呢?原来,老辣的朱升早已洞悉了朱元璋的人品习性,深知这们开国之君猜忌多疑,刻薄专横又反复无常。朱元璋出身卑微,年轻时行乞、当和尚,受尽侮辱;故他在未发达时,尚能求贤若渴,而一旦坐了天下,势必对天下儒生另眼相待。儒生许元学问极佳,一言恼君,即被处死。朱升好友叶宗茂为朱元璋攻城拔寨,屡建奇功,最后被诬,落得忧愤成疾致死……朱升晚年一直为自己和儿子的命运殚精竭虑,速急离开政治舞台,成了他的迫切心愿。

朱升退休后于次年12月病逝,善终的他不曾看到朱元璋屠尽150位开国功臣的血腥场景,也未能目睹李善长、宋濂、刘基等好友的悲惨结局。他能想到的是儿子的结局,结局如料:朱升死后15年(1385年),手握“免死牌”、为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儿子朱同,也没能逃过朱元璋的毒手,朱元璋唯一说到做到、没有变卦的是:将朱同赐死,留个全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的朱升后来怎么样了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的由来【图文】
站在朱元璋身旁五米的第一谋臣,不是刘基不是李善长,是朱升
朱升献策
朱升献策是怎么一回事?
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后来怎么样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