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海固一农民,30年前背树苗徒步七十里回家,而今迎来黑鹳和白鹭

马志文,宁夏西海固一个有趣的农民

50年前,他结婚,牵头毛驴把女人从几十里外驮回家。女人的嫁妆是只木箱子,木箱子里放了两件衣裳。一只木箱子,怎么驮?驴也为难。他灵机一动,找根绳子拴住木箱子,绳子的另一端缀块大石头,就这样搭在驴身上。骑在驴背上的女人,那时还没个官名。岳父姓王,他即兴给女人取名王梅花。接亲路上,他把新娘子逗得笑个不停,帮他接亲的人陪着笑个不停。笑罢,女人跟他过上了“苦大得很”的一辈子。

今日宁夏西海固(强继周 摄)

他用自己的幽默和风趣,哄乐了自己的女人,也让女人跟着他吃了一辈子的苦。现在的他知道,他的幽默风趣,哄不了一棵树,也哄不了一株草。早年时,他的幽默风趣,不过是贫穷潦倒的生活里的乐子。只有草木青葱的西海固,才是实实在在的。现在,他对我说,“西海固无鱼的旱海,要变成美丽的花园。”

年岁匆匆,马志文已年至七十岁

故事的主人公和说这句话的人,是西海固大名赫赫的农民马志文。年已七旬的他,世居山野,并非庸俗人物,30多年来他的名字不断被人写进文学作品,成为很多读者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他身板壮实,脸庞泛红,乐观风趣,记忆力惊人,不论春夏秋冬总穿一身中山装。这个朴实敦厚的西海固农民,满身都是说不完的逸闻趣事。

马志文院里一尊石,上书:人间的情义。为纪念他与朋友的友谊而立

马志文的家,在宁夏西吉县沙沟乡沙沟村。我们沿水泥路,爬到他在西山腰的家。山里人的居所,依山而建,一处处房舍从山脚一路升上山腰。他家崭新的四大间平房,外墙瓷砖贴得铮亮,闪着耀眼的光。他站在院门口,背靠西山,眼望东山。西山植被绿了,东山植被绿了,他仿佛立在绿原之中。

昔日西海固,极端干旱缺水,龟裂的土地

昔日西海固,很干旱,山洪一来好可怕

马志文结婚时,用杨木椽子搭建的土坯房还在。这间土坯房,用几根木柱支撑着房梁,尽管早不住人了,可他没舍得拆除。新房旧舍,展示出居住条件的变化。院子外面,他利用十几亩的坡地,种出一片小树林。品种有杏树、梨树、桃树、榆树、杨树、枣树、李子树、苹果树和茶树,株距之间,套种兰花苜蓿。兰花苜蓿盛开着,姹紫嫣红,铺满了一地。兰花苜蓿是用来喂牛喂羊的,前几年乡政府发给几斤种子,现在印成(生长)十亩。

马志文门前栽种的十亩园林

马志文用西海固话,讲述着家乡的生态变化。

他时而脸上堆笑,时而眉头紧锁,说——山腰耕出粮,就会荒到场;庄稼种满山,一路荒到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海固人口增殖极高,村里人吃饭成了问题。为解决温饱,人们把东西二山挖光了,都种上了庄稼。有些山梁上,耕牛都上不去,人就爬上去种。即便这样,还是不够吃。山上植被没有了,每下一场大雨,山洪就会泄下来,山地被洪水冲成一道道渠,沟沟洼洼的,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干旱缺水是昔日西海固最大的困惑,但山洪来袭,仍让人难以接受

“你经历过山洪的可怕吗?虽然山洪没有了,而我至今仍有恐惧感。2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西海固下起了暴雨,我9岁的女儿桃花还在黑刺嘴子放牛羊。我冒雨去找娃,心里火急火燎。一条山洪汹涌着咆哮着,隔断了道路,我看不见我女儿桃花……傍晚,桃花隔着河岸哭着对我说,两头牛跑着不见了,她也差点被洪水卷走。第二天洪水小了,我把桃花接回家。这场暴雨特别大,淹了附近好几个庄子。土家河的一个老奶奶被洪水卷走了,第三天捞上来。”

而今,可这场山洪仍不时出现在马志文梦里。

西海固人早年的民居

栽树种草,从70里外背树苗徒步回家

西海固,曾经是最贫困的地方之一。移民搬迁政策出来后,马志文却选择了坚守。离开大山,解决发展问题,到平原上过生活,很多人梦寐以求。马志文故土难离,还有别的想法,他立志要在家乡栽树种草,改造大山。

一部分西海固人搬到平原上的新居

“搞不好生态环境,即便我两顿饭能吃饱,还是害怕洪水冲下来,还是会有思想负担。这些年,我们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农民自发地满山满坡的栽树种草,千棵万棵的栽树。你看西山上面,这是公家带我们栽种的,株距间隔恰当,枝干粗壮。现在不论下多大的雨,大树就能拦截山洪。”

30年前的小柳树已长成环抱的大树

大自然惩罚中惊醒的人们,最终成为生态的保护者。马志文家的院子里,我看到一株高大的柳树。他叫这树是弯弯柳,可是那棵树并不弯曲,反而长得挺拔笔直,主杆粗壮,树冠硕大,遮出大片绿荫。马志文说,这是他栽种的第一棵树。30年前,他在70里外的三营镇干活,看到当地的柳树能遮出树荫,忍不住动心了。掏出身上仅有的一块钱,买了根手指粗细的柳树苗。搭车回家的钱买成了树苗,他只能背起那棵树苗徒步回沙沟。走完70里山路回到家,天已黑透,他又急急地挖坑栽种。

西海固群山形势(强继周 摄)

马志文,这个朴实的山野农夫,思想里盛着西海固。他有着古典气质,虽然没有上过学堂,但在少年时啃完了四大名著。他少年读书时,是在十五十六的月亮底下。大半生过去了,这个农民始终对文学抱有特殊的情感。多年前,他腾出自家的几间房子,文学展览馆和乡村图书馆。我们去时,是学生暑假,来阅览室读书的小孩很多。孩子爬在书桌前,埋头用功,马志文站在室外透过窗户朝里瞥一眼,回头乐呵呵地冲我笑。

生态改善,黑鹳重新回到西海固

换了人间,黑鹳和白鹭一遍遍从头顶掠过

整个沙沟乡常住人口12000人,老百姓的收入不在土地,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儿子儿媳结婚之后,先到北京打工,又去兰州上班。目前,儿子在兰州一家饭店当店长。马志文和王梅花在家带孙女,闲时义务栽树种草。

白鹭

沙沟乡搬出去的人有了发展,留在沙沟的人也发生了好的变化。从退耕还林到现在,山村里的植被越来越多。随着政府对西海固生态的有效治理,湿地不断增加,沙沟当地的雨水也逐渐多了起来,自然灾害明显减少,曾经干旱的地方再没起过大风沙。时不时,就有黑鹳、白鹭、苍鹭在庭院上空缓缓掠过。西海固生态的向好变化,喜悦的不仅是人,还让野生动物找到了栖息乐园。

苍鹭

马志文提高嗓门,兴奋地说:“黑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大熊猫一样珍贵西海固,是山汉和鸟儿的家园。”黑鹳和白鹭在庭院上空一遍遍飞过,马志文的心里很激动。我知道,他的心中有山河,心中有绿色,那是对家园的爱。

生态改善,自然和谐

8月的西海固,夏粮已经收割完毕,天空更加湛蓝,如丝的游云从山上人家浮过。我们从马志文家出发,经白崖乡去往西吉县城,沿途都是绿化带,生长着许多新植的树苗。

西海固的原野上生机盎然

路过白崖乡政府时,我们看到当地人十几年前栽植的柳树。或许临近渠道的缘故,那些柳树生长极其旺盛,树干粗壮,枝叶繁密,树冠在行道间交错笼罩,形成两公里长的林荫小径。一路上,车子越山过岭,我们看到夹山的绿,延绵不绝的绿。在一处处基本农田保护区,硕大的路标上还写着:“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有一面山体上写着“没有森林,没有人类”的警语。警语是榜书,每一个字都是一面旗,鲜红又热烈。(文/樊前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非虚构】张承志文学纪念馆:以我们的方式铭记(上)
张承志:《马启芳》
尔语:九月阴郁,西吉沙沟的农民还在田野收割胡麻(内有视频)
【宁夏摄影人】20年前,我镜头下的西海固
重建沙沟寺
【广东】曾雨菲《春耕》指导老师:许明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