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前浪”“后浪”关系的典范:北宋欧阳修苏轼的师生情

5月3日,B站发布题为《后浪》的广告片刷屏,其主题是“献给新一代的演讲”,演讲者为国家一级演员何冰。之后《后浪》在朋友圈刷屏,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也导致了巨大的争议。

何冰在演讲中给予了“后浪”的肯定,还有对“后浪”未来的期望:“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像我一样,满怀羡慕。”“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后浪”“前浪”在任何一个年代都存在,北宋时期 ,从君主到文人对知识空前重视,对读书人也颇为重用。人们的眼界与心胸愈发广阔,能理智地处理世事人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友谊。宋仁宗时期,“前浪”欧阳修对“后浪”苏轼的赏识,成为一代佳话。

当年欧阳修在读完苏轼的《谢欧阳内翰书》后,在《与梅圣俞书》中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这也是成语“出人头地”的来历。

下面这段故事摘自《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郭宏文 陈艳婷著,团结出版社出版),标题为编辑所加。

欧阳修如何提携“后浪”苏东坡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的一天,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告别母亲、妻子以及众位亲友乡邻,第一次离家,开始了赴京应试之旅。这一天,天高云淡,阳光明媚,苏轼的心已像离弦之箭,飞向了遥远的京城。

父子三人翻秦岭过关中,攀越了曲折陡峭的古栈道,一路惊险刺激,辛苦劳累。初出茅庐的兄弟俩始终兴致高昂,不知疲倦。他们一路放歌,一边赶路,一边游山玩水,欣赏名胜古迹。

当他们到达汴京时,已经过去两个月了。此时的汴京繁花满枝,风光旖旎。父子三人来不及领略京城的美景,安顿好食宿后,就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之中。

考试分三步,也就是三道关口。按照宋朝科举制度,第一场考试是开封府的府试。府试以后,还要经过中央礼部的考试和皇帝的“殿试”。只有第一道关口通过了,才有资格进行第二场。毫无疑问,对苏轼兄弟俩来说,第一关是小菜一碟,轻松取胜,双双获选。然而,他们丝毫不敢松懈,继续闭门苦读,准备下一轮的角逐。

第二轮考试的时间,是在第二年的正月,由时任礼部侍郎(礼部的仅次于尚书的长官)、翰林侍读学士(给皇帝讲书的侍从官)的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国子监直讲梅尧臣等担任副主考官。欧阳修非常痛恨当时文坛盛行的内容空虚、矫揉造作、奇诡艰涩的文风,他联合一批志同道合、才识远大的文人,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致力于剔除这种文坛积弊,大力弘扬简约质朴、感情真挚、文笔自然流畅的文风。

这次的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明确规定,应试文章必须言之有物,平易流畅。至于险怪奇涩、空洞浮华的文章,一律不予录取。在父亲的教导下,苏轼兄弟自幼作文便以先秦两汉的古文和韩愈、柳宗元的文章为楷模,以文风朴实、感情真挚、文笔自然流畅见长。所以,苏轼看过文题,只是稍加斟酌,便写出了六百余字的文章,洋洋洒洒阐明了他一生所遵循的以仁治国的思想:

这篇文章,虽然是为应试而作,却并非为应付考试。作者也没有刻意推测考官喜欢什么,思考的问题也相当深刻。一个看起来似乎很枯燥的题目,却被作者论述得有声有色,好像早就成竹在胸,完全没有一般试卷的战战兢兢、揣摩谄媚讨好之相。区区几百言,读起来有青铜之音。

当苏轼放下笔,满怀信心地走出考场时,他或许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这篇应试之作,竟然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

然而,这样一篇千古佳作,却因为一个小插曲,而错失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当时,副主考官梅尧臣首先从堆积如山的试卷中发现了这篇精彩的论文,将它推荐给主考欧阳修。欧阳修读到这篇文章时,立即对它的论调高远、层次清楚、文字老道赞叹不已。他又把文章给其他所有的副主考传看,一致断定“第一”非它莫属。但欧阳修又怀疑该文是他的门生曾巩所作。曾巩,字子固,江西人,后来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长苏轼18岁。此时,他正投于欧阳修之门下,为欧阳修最得意的门生。当时,科考的试卷全部由人誊写,以防考官与考生营私舞弊,故欧阳修有此猜测。可是,一旦确定这篇文章为第一名,恐怕又会有徇私舞弊之嫌。想到这里,他决定忍痛割爱,使该文屈居第二。

金榜一发出,立刻就引起一场风暴。来自西蜀僻远之地,此时尚无名气的苏轼名列第二,自然成为众矢之的,一大群考生都非常不服气。最终,在欧阳修、梅尧臣等人一再的品评下,众人才渐渐平静下来。

随后,苏轼又参加了礼部的复试,以一篇《春秋对义》荣摘桂冠。与此同时,苏辙、曾巩也都因成绩优异成为当年的进士。

三月,所有礼部考试合格的考生,参加了由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主持的殿试。苏轼、苏辙兄弟同科登第,再加上他们器宇轩昂、才华出众,给仁宗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殿试刚结束,仁宗皇帝就兴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

在苏轼的童年时期,欧阳修一直就是他心中的偶像。他读欧阳修的文章,吟诵他的诗作,甚至私下里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这次京试,欧阳修做了他的主考官,按照惯例,考生金榜题名之后,主考官与新科进士之间就有了师生的名分和情谊。苏轼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欧阳修名副其实的学生,这让苏轼无比兴奋和激动。于是,他向恩师呈递了《谢欧阳内翰书》,以此表达自己对欧阳修知遇之恩的诚挚谢意:

苏轼在这篇短简中,将五代及有宋以来的文学演变,作了极为精要的剖析:“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风俗靡靡,日以涂地。”有宋以来,已改革此风:“招来雄俊魁伟敦厚朴直之士,罢去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将以追两汉之余,而渐复三代之故。”而当时一些学子,在扭转浮华文风之时,却“用意过当,求深者或至于迂,务奇者怪僻而不可读,余风未殄,新弊复作。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小者转相摹写,号称古文。纷纷肆行,莫之或禁。”

苏轼认为,五代至宋初的西昆体,以浮华为尚,学李商隐又仅学其皮毛。而到了仁宗之后,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力倡诗文革新,但又有些人用意过当,矫枉过正,求深务奇以险怪为时尚,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苏轼的这篇文章,以高屋建瓴的气势和眼光,指出五代至宋初文学演变的历程,论证精确而恰当。欧阳修读后赞不绝口,便在《与梅圣俞书》中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欧阳修甚至预言:未来的文坛,必将属于苏轼!

自古文人相轻,欧阳修给予苏轼如此高的评价,甚至认为后来文章当如此。他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以苏轼为代表的新一代文学家的价值,并且给予全力的扶持。他宽广的胸怀、对人才的识辨能力,以及提携后进的热忱,令千古文人为之感动和敬佩。

苏轼呈上《谢欧阳内翰书》之后,苏轼和苏辙在苏洵的带领下,前往欧阳修府上拜见恩师。可以想象,两个慕名已久的人,一个是早已尊对方为自己的老师的后起之秀,一个是爱才心切的文学泰斗,两个人在精神层面上的高度契合,使得他们的会面必然是非常快乐的。

谈话间,欧阳修提起了《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一段内容,上古尧帝的时代,皋陶为司法官,曾经有三次要杀一个罪犯,结果三次都被尧帝赦免了。他觉得这个典故有点陌生,于是,他问苏轼这个典故的出处。苏轼回答说 :“老师,我是在《三国志·孔融传》的注释中引用过来的。”

苏氏父子离开以后,欧阳修把《三国志·孔融传》仔仔细细地重读了一遍,也没有找到这个典故。再次见到苏轼的时候,欧阳修迫不及待地又问,苏轼回答道:“曹操灭掉袁绍以后,将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送给自己的儿子曹丕。这时候,孔融对曹操说:‘从前周武王曾经将妲己送给周公。’曹操不解,忙问孔融:‘这件事出自于哪一本书呢?’孔融回答说:‘并没有什么根据,只不过用现在的事实看来,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所以,关于尧和皋陶的事情,我个人也是这样推测的。”

欧阳修听后,不由得抚掌大笑:“善哉!善哉!你这样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将独步天下。”

苏轼初出茅庐,就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敢于在考场上杜撰典故。在当时,这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幸亏主考官是能慧眼识才的欧阳修。欧阳修同样具有创新精神,一贯主张读书要读活,要做到活学活用。而苏轼的这一点又正好切合了恩师的主张,所以得到了欧阳修的大力奖掖。从此,苏轼的名声大震于京师,而他的新作每一落笔,就立刻被人传诵。而欧阳修更是时刻关注着苏轼的新作。每篇作品,他都是先睹为快;每篇作品,都使他感到审美的愉悦。

苏轼与欧阳修一生的友谊牢不可破,除了他们的自身条件外,还有周边环境的深刻影响。从君主到文人对知识的空前重视,对读书人的空前重用,对科举制度的空前完善,使得一向重实用、重技艺的华夏民族,在思想境界上产生了一定飞跃。有了深刻的理性,就可能获得广阔的眼界与心胸,就能理智地处理世事人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友谊。欧阳修大力褒奖素昧平生的小字辈苏轼,是深刻觉察到了苏轼对中华文化的价值。欧阳修如此看重苏轼的才,苏轼也毫不吝啬地把所有的赞誉都给了恩师:“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在欧阳修的引荐下,苏轼又先后拜见了宰相文彦博、富弼以及枢密使韩琦。这些让苏轼从小就心识神交的杰出人物,如今都将苏轼奉为上宾。只可惜另一位文学泰斗范仲淹已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去世,无缘相见,给苏轼留下了终身的遗憾。但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士气节,一直震撼着苏轼,对他日后造福于民,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第一次中榜,文章里的典故是编的?还让主考官刮目相看?
钟振振教授杂谈文史(四):宋代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与文化精英治国(4)
素材 苏轼
韦老师讲诗词——苏轼的为官之路(文案)
苏轼的“想当然”难住欧阳修
欧阳修与苏轼 两大泰斗的师生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