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四大力学满分的传奇纪录,哈佛双聘教授

天才少女、 中科大少年班、 与诺贝尔奖最接近的华人女性、美国科学院最年轻华裔院士、哈佛大学双聘教授、第一位获美国“天才奖'的华裔女科学家、以她名字命名的哈佛实验室...

这些都是她身上自带的光环,她就是庄小威

1972年,庄小威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

1987年,15岁她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1991年,获得中科大物理学学士;

199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2003年,31岁她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是获此殊荣首位华人女科学家;

2006年,34岁她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学科正教授;

2012年,40岁她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41岁她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1、遗传父母天赋基因,从小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小到兴趣培养,大到人生选择,都与家庭分不开。

她说:“我也没想过要做企业家,也没想过要做政治家,也没想过要做总理,也没想过航天飞行员,这些都是很伟大的事业,但是我从小到大就想着我要做科学家。”

从小爱科学,庄小威早期教育,是个性与顺其自然的结合,她顺着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动力强劲持续。

庄小威的母亲朱仁芝提起女儿,满是自豪:“她小时候在江苏如皋跟爷爷奶奶生活了5年,到5岁多我们才接回来。小威没有上过幼儿园,拼音识字是我们工作之余教的。我们落实政策后分到中科大,小威就直接上了中科大附小二年级。”

庄小威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5岁多时,父母上班不在家,她自学炒青菜、打扫卫生等家务活。

中学时,她在班上年龄最小,但各门功课都拔尖,曾荣获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

后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科大预备班;13岁转入苏州中学中科大预备班;15岁那年她如愿以偿,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中科大少年班。

2、四大力学课全考满分,这个传奇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她从小就喜欢物理,围着自己的兴趣转,谈到物理,像谈论亲密无间而又钦慕的朋友

她花功夫,力图把每一个物理定律搞得透透彻彻清清楚楚,绝不放过一个细节,甚至发展到近乎痴迷近乎病态的程度。

在少年班,她并不在意分数,一不小心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四大力学专业课都考了满分,这个传奇纪录至今仍无人打破,成为中科大物理系一个难以逾越的丰碑。

时至今日,她高度认可中科大少年班个性化培养方式,重要的是学会提问题。

她说:“最大好处是很自由,想学什么课就学什么课,完全凭自己兴趣,这种自由选课养成了我没有太多局限性的思维方式。”

庄小威说,少年班头二年不分系和专业,什么课都学,在基础、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强化训练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从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将来想往哪个方向发展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找到真正的兴趣。

庄小威透露一个学习秘诀。从小就喜欢观察,少年班同学强手如林,她注意观察那些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同学,然后悄悄地“偷学”,这样学习力和创造力就渐渐积累起来了。

少年班同学毛珺婕回忆:留着短发热情又爽朗的庄小威,看她不像苏州美女,却有几分史湘云的神采。

“小威得天独厚,虽然读书无数,视力却是1.5。在宿舍里,大家都伏案用功,她躺在上铺的床上看书,还能看见我们书上的字。

小威还有个一心两用的本领,一边听三国评书,一边做原子物理作业,这些都让我们好生佩服。”

她父母庄礼贤、朱仁芝都是中科大的教授。她对科学的兴趣深受父母的影响。

3、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挫折让生命更丰富更博大

19岁大学毕业后,庄小威选择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究生,开始批判性阅读和怀疑性阅读,她依然选择了物理专业

做科研是很辛苦的事,对科研要有热情,才有动力,保持动力是化解困难的秘诀。每当遇到困难,庄小威就强制自己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一切从头开始,从不轻言放弃。

1997年,25岁的庄小威一路斩关夺隘,毫不费力地拿下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博士学位。然而,在她成长为科学家的道路上,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沈元壤教授的鼓励下开始寻找教职,没有想到斯坦福大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她说,我差点拿到斯坦福的录取通知,可是两天后,这名教授通知我因为没做博士后,认为有缺陷,不录用我了。

当时我只想到做教授很风光,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后来想想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作怪,不过从那之后,我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读博士后。

我打电话告诉其他想给我教职的学校,说我还没有准备好,然后静下心来在斯坦福做了三年多博士后。

做学问,切忌虚荣和浮躁。在庄小威看来,如果博士毕业立马工作是绝对错误的。

等我做了博士后三年,再找工作,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知道要做什么,而且能做好它。

4、分不清DNA和RNA,物理学博士无知无畏闯入生物学

庄小威说:“博士后我总想做一些新的东西,想做一个新的方向,我就跟朱棣文教授商量,他说要不我们做生物吧。我就说,为什么不呢?”

庄小威说,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合她胃口的人就是朱棣文教授。

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下,庄小威转向生物学领域,这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决定。

她的工作重点,正是利用此前的光学研究背景,看清生物学中这些“混乱”的部分。

事实上,庄小威在加入朱棣文斯坦福大学实验室之前,对生物学没有一点了解,她在大学没修过生物课,甚至连DNA和RNA的区别都不知道。早年庄小威只喜欢物理学

同事善意地开玩笑说DNA和RNA只有一字之差。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从此她闯入生物学。

5、花香自有蜂蝶来,美七所顶级高校向她发出邀请

庄小威的主要研究是用现代成像研究生物学问题,在成像技术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庄小威说,这个过程告诉我做事情不能放弃,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坚持做下去,不要追求那种短期就能出成果的东西。

结束博士后生涯,她收到哈佛、加州理工、麻省理工、耶鲁、康奈尔、普林斯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7所大学的邀请,权衡之后庄小威选择了国人熟知的哈佛大学。

6、成功从来不是天才灵光乍现,她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工作

在博士后研究中,她却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博士后之后每天都很辛苦,而且很长时间不出成果,对生物没了解。

在哈佛大学工作以来,一周七天时间,庄小威每天都从早上10时工作到半夜12时,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

正是她不懈的努力,才成为物理学生物学界的翘楚。

在父亲庄礼贤眼中,又苦又累的小威从来都是乐呵呵的,说她是在享受过程。

7、拿下麦克·阿瑟天才奖,华人女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

31岁的她一举拿下2003年度全美“麦克·阿瑟天才奖”,成为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也是24个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且是女性。

庄小威说:“在科研领域搭建关系网络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更应该专注于课题研究,成功的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别人的关注,功到自然成。”

2012年8月,庄小威回到中国,成为北京大学第二位大学堂顶尖学者,此前的一位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

8、天道酬勤,年轻有为的庄小威当选美国双院院士

庄小威早已威名远扬,赫赫有名。2004年,美国著名的《科技评论》从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600余提名者中,评选出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庄小威名列其中。

2005年,美国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会从全美300多位提名中选出43位生命科学家,并在未来七年中向每位提供700万美元的资助,庄小威名居榜上。

2006年初,年仅34岁的庄小威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科正教授并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艾滋、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因庄小威在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12年5月1日,庄小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刷新了美国科学院最年轻华人院士的纪录。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2013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共有3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庄小威再次上榜。

9、“风暴”突破衍射极限,她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因对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成像技术作出重要贡献而共享此大奖。

一时间质疑声起,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贝齐格的工作不仅与华人庄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完全一样,而且他们研究论文也同时发表,令人不解为何厚此薄彼。

该领域多位科学家纷纷为庄小威打抱不平,称与获奖者同时发表论文的华裔女科学家庄小威理应分享诺贝尔奖。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表示,贝齐格与庄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上完全一样,两人同时发表论文,不明白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厚此薄彼。

北京大学副教授席鹏在这个科研领域颇有发言权,因为他跟随当年诺奖得主、该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黑尔学习,他表示:庄小威没能获奖,我大感意外。

这说明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其实不仅没有消失,而是日常可见。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曼斯·埃伦贝格回应称,贝齐格早在1995年就发表了相关论文,而PALM论文的投稿时间比STORM论文早了将近4个月。


(声明:此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她的人生不止培养了一个参加哈佛毕业演讲的中国学生
“神童”庄小威:15岁考入中科大,赴美深造加入美籍,如今怎样了
庄小威曾与诺奖擦肩而过
出生中国,15岁进中科大少年班、身兼三个院士的她,是个美国人
令人诧异!42岁与诺奖擦肩引公愤,中科大少年班难以打破的神话
杨振宁,这才是永远的神!清华给他的年薪足以说明一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