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不讲礼?这算孝?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是谁?是鲁国三桓的后代。不知道三桓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这篇文章。《 福与祸,都是自己招来的 》这里边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三桓的历史。

孟懿子本名仲孙何忌,孟懿子是他的谥号,在古代呢,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死之后都有谥号的,就是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用来对一个人的一生的是非功过进行盖棺定论。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就已比较普遍了。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

经纬天地曰文

谏争不威曰德

刑民克服曰武

布德执义曰穆

辟土服远曰桓

温柔贤善曰懿

孟懿子的懿,代表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温柔贤善,单单从谥号来看,孟懿子这人好像还能处。

话说有一天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无违。违呢就是不遵守、违背。但是孔子说到这儿就不说了,只留了这两个字就走了。要说孟懿子这个人也是,也不再继续追问一下,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心问。

随后孔子似乎觉得有必要让孟懿子知道,他就把孟懿子问的关于孝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了给他驾车的樊迟,传给樊迟是意在让他把这话给传出去,好传到孟懿子的耳朵里。因为孟懿子如果确实想知道无违是个什么意思一定会问周边的人,或者问孔子的弟子。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随时随地的教育学生的。他跟樊迟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回答他说无违。

注意,这里用了一个“对”子,“我对曰无违”,下级对上级的回复才用“对”,这表示孔子对孟懿子还是尊重的。

樊迟听完这俩字,当然也没明白怎么回事,他就问孔子这俩字有什么说法儿?你看樊迟这个人就很上道,如果他不问,论语里边这句话可能就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了,可是现在他问了。

孔子这时候才说出他真正想说的话,孔子对樊迟说在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节侍奉他们。父母过世时,要以合乎父母身份和他自己身份的礼法去安葬他们。父母过世后,祭拜逝去的父母也需要合乎自己的身份和父母的身份。

礼所当为而不肯为,谓之简而不敬其亲。

礼不当为而必欲为,谓之僭而陷亲于有过。

礼法在某种层面,就道德一样,不合乎礼法就好像不讲道德一样。本来父母的身份是普通人,你非要像国家元首的级别去侍奉、安葬和祭拜,这对父母来说不合乎父母的身份,是陷害父母与不义,会被人背后指指点点,毁坏父母的名誉。不合乎你的身份,会让人对你颇有微词,在古代这属于是僭越的行为,在现代,这样搞虽然犯不上多严重,但也不是很合适。

有孝心,有孝行,方可谓孝。孝行不当,亦非真孝。

因为三桓僭滥违礼,孔子因此以这个话点拨他,但是又碍于身份不便明言,故对樊迟说出了自己想表达的真实含义。如果孟懿子是真心问孝,那一定会自己找到这个答案,也定会明白孔子其中的深意。

想我一开始读这句话,我以为意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细细思考总觉得也有些道理。孝顺、孝顺,不违背父母意愿,算是“顺”了。

但现在思考,即便是父母意愿,也要看合不合乎礼,这也是孔子心中一直所持守的“克己复礼”的“悟道一以贯之”。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也许并非孔子本意,不过说实话,一直埋头啃古圣先贤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有多大的价值了,重点是能否指导自己更好的去生活,毕竟也不是搞学术。如果孔子他老人家在世,应该也不是很赞成人们对他的话如此字斟句酌吧?

好啦,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关注我,获取更多国学知识。

 

关注槿心文集

学习国学知识

带你持续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笔记22:孟懿子问孝
橘子郡读《论语》264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教书为什么这么厉害?
【读论语】为政篇第五章 孔夫子的礼
《论语·为政篇第二》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