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考古百年|磁州窑考古与研究的百年历程(下)
userphoto

2023.05.31 江苏

关注

【关键词】磁州窑;考古工作;研究成果;百年历程

【摘要】磁州窑是宋元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窑场之一,其生产的瓷器是宋代庶民艺术的典型代表。对磁州窑从古代文献记载的发展、变化,到近代考古工作的肇兴和多年来开展的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可知,磁州窑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较少,且多有失公允,但其却是近代以来陶瓷考古开展较早、考古发掘较为充分的窑口之一,而且从瓷器的生产到使用等各方面的相关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接上期

四、磁州窑研究的推进与主要成果

自1958年发掘观台窑址至今的60多年间,学界对古陶瓷的研究不断深入,陶瓷考古也快速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其中,磁州窑是考古工作开展最为成熟、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窑口之一,也是在学界研究视野中最为活跃的窑口。归纳相关考古发现和成果可知,磁州窑的研究以考古学分期和区域调查为基础,涵盖了产品种类产生与发展、烧成技术进步、装饰技法的源流,产品流布与使用,生产体制和民窑特色等诸多方面,对其艺术风格、文化背景、工艺和艺术交流等相关内容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当前关于磁州窑的研究涵盖面十分广泛,各种论述连篇累牍,这里仅对其基本面貌和涉及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方面进行梳理。

1.磁州窑研究的肇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出版了多达48册的《陶瓷大系》,其中有长谷部乐尔编撰的《磁州窑》专册,汇集了国外收藏的磁州窑瓷器精品,并从美术史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这是世界范围内出版的首部磁州窑的专本图录。1981年,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美术馆(The Indianapolis Art Museum)举办了磁州窑的专题展览,收集了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收藏的磁州窑系瓷器精品,蓑丰博士以其在美国哈佛大学美术史系所做博士论文为基础,撰写了《磁州窑特展图录》,标志着对磁州窑的专门研究在国外率先兴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的著述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作为磁州窑制瓷技艺传承者的邯郸市陶瓷工业公司,为了探寻磁州窑的制瓷传统和渊源,成立了《邯郸陶瓷史》编写组,先后举办了两次磁州窑的学术研讨会,汇聚多方面的学者,对磁州窑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内部印行的论文集。研讨会从国内藏品、产品种类和科技分析,以及窑址地质条件等方面对磁州窑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尽管相关研究都比较初步,但无疑显示了磁州窑全面研究的肇兴,为 1987年开展第一次磁州窑的主动性发掘和随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邯郸陶瓷史》编写组还对邯郸市临水窑址和磁县贾壁窑址做了踏查,并报告了这两处窑址的基本面貌。同时,组织人员收集和翻译了国外研究磁州窑的系列文章,如邯郸市陶瓷工业公司陶瓷研究所的刘志国将日本出版的《陶瓷大系》中《磁州窑》一书的研究部分译成中文,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刊出,还翻译了数篇日本学者关于磁州窑研究的论文等。

关于磁州窑的研究史,在观台磁州窑址还未发掘之前,刘志国即已对其研究状况做过初步综述。随后,秦大树又对磁州窑的研究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总结,从磁州窑的含义开始,将人们对磁州窑的记载和研究分为明代初年到20世纪初、20世纪初到50年代末期、50 年代末期以后三个阶段,并详述了每个阶段的研究状况。

随着窑址发掘和整理工作的开展,磁州窑的产品概貌、阶段发展及技术传播等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突破点。以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为基础,磁州窑研究得以从更广泛的视角,向更多样的维度推进。

2.分期研究

磁州窑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研究资料是1997年出版的考古发掘报告《观台磁州窑址》。此报告全面展示了1987年观台窑的考古发掘成果,廓清了观台窑产品的基本面貌。根据出土资料,报告采用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对观台窑开展了分期研究,将其发展历史分为四期七段:第一期前段大体从北宋初年到真宗朝以前,不早于后周(10世纪中期—997)。第一期后段为11世纪前半叶,即宋真宗咸平年间到仁宗庆历年间(998—1048)。第一期与第二期之间有一段缺环,约从宋仁宗皇祐年间到英宗治平年间(1049—1067)。第二期前段从宋神宗熙宁年间到哲宗元符年间(1068—1100)。第二期后段的时代是 12 世纪前半叶,包括北宋末的徽 、钦 两 朝 到 金 初 海 陵 王 朝 以 前(1101—1148)。第三期是金代中后期,从金海陵王天德年间到蒙古军队攻占磁州窑所在地——彰德府的金宣宗兴定三年(1149—1219)。第四期前段为蒙古时期到元代前期,即蒙古太祖十五年到元成宗大德年间(1220—1307)。第四期后段的时代为元后期,始于元武宗至大元年,不晚于明建文年间(1308—14 世纪末以前)。通过分期可知,观台磁州窑始烧于唐末五代时期,北宋后期到金初迅速发展,金代中后期繁荣鼎盛,元末到明初停烧。四期的划分正好代表了磁州窑漳河流域窑业生产从产生、发展、繁荣到衰落的过程。《观台磁州窑址》是第一部依据考古资料向人们诠释磁州窑漳河流域生产中心从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发展概貌的学术著作,成为后来陶瓷考古窑址报告撰写的范本。基于1987年观台磁州窑的发掘,秦大树作为主要发掘者撰写了两篇学位论文——《磁州窑的分期研究》和《磁州窑研究》,对磁州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就磁州窑的分期、工艺技术的发展,装饰技法的产生、发展及源流,磁州窑与周边窑场的互动关系等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从考古学研究的角度为磁州窑的后续研究构建了时空框架。这项分期研究得到了学界较为广泛的认同,除了后来冶子窑址发掘将漳河流域的磁州窑生产时间上推到唐末五代时期,之后基本没有人再就磁州窑的分期进行研究。虽曾有学者认为磁州窑的创烧时间可以前推到北朝末期到隋代,但实际上早期在临水窑址及贾壁窑址发现的遗物主要是青瓷器,应该属于当时安阳相州窑的生产体系,与后来以化妆白瓷为主要特征的磁州窑没有什么技术关联和传承。

3. 综论性研究

最早对磁州窑进行介绍的是陈万里、冯先铭,尽管论述简略,但具有开创之功。由叶喆民、马忠理主编的《中国磁州窑》是研究磁州窑的重要著作。此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分述磁州窑的总体研究概况、造型及装饰艺术特点,并依据前述的考古分期论述了磁州窑的发展史及其装饰工艺,下卷为国内外磁州窑收藏精品的图录。王建中所著《磁州窑》,基本框架大体同于《中国磁州窑》,不仅论及磁州窑与其他瓷窑的关系和相互影响,还附有磁州窑艺术风格的海外传播等相关著述。2017年出版的由北京艺术博物馆编著的《中国磁州窑》中亦收录多篇关于磁州窑的研究文章,包括2015年冶子窑的发掘与主要收获,磁州窑馆藏瓷器、装饰题材、器类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为近期磁州窑研究的重要成果。王建中的《磁州窑瓷鉴定与鉴赏》着力于产品分类和工艺探讨。亦有学者着重图录刊布,如《磁州窑陶瓷》、《磁州窑古瓷》等。

中国学界之外,部分国外学者对磁州窑也有独到见解,如长谷部乐尔的《中国の陶磁·磁州窑》即为早期研究中比较典型的著作。书中收录10世纪至13世纪的90件磁州窑制品(包括北方其他窑口生产的磁州窑类型器物),以实物图片介绍了磁州窑独特的技法和艺术珍品,勾勒出磁州窑的发展历史,提出了一些著名论断,书后还附有磁州窑年表、磁州窑系范围划分图以及磁州窑系诸窑一览表。

4.窑场兴衰与技术发展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先后有陈万里、刘志国、张子英、秦大树、杨静荣等刊文论述。秦大树根据1987年观台窑址的清理情况,对窑炉遗迹进行了复原研究,并根据各种遗迹的分布和规模,探讨了磁州窑所代表的民窑商品生产的水平和特点。但遗憾的是,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对磁州窑的生产管理体制所进行的探讨尚较缺乏。

分阶段讨论磁州窑面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代和明代两个阶段。秦大树根据观台窑发掘的资料,总结了金代磁州窑繁荣的表征,并从五个方面讨论了金代磁州窑繁荣生产的主要原因。郭学雷关注到了磁州窑在明代以后的生产情况,将北方地区明代仍在烧制的窑场统称为磁州窑,分析了明代这些窑场的技术发展与产品特征,把其产品分为彭城磁州窑类型、禹州磁州窑类型、耀州磁州窑类型、霍州磁州窑类型以及壶关磁州窑类型。郭先生的研究实际上是区分了明代以后北方瓷器生产的几个中心窑区,厘清了各窑区明代产品的面貌与技术互动。郝良真则注意到明、清磁州窑的装饰技法对当地近代窑业的影响。

5.装饰技法与纹饰研究

在20世纪后期的研究中,蓑丰在《磁州窑特展图录》中按装饰技法将磁州窑的主要产品分作19类;长谷部乐尔在《中国の陶磁·磁州窑》一书中,将磁州窑的装饰技法分为13类,在汇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磁州窑的形成、发展及装饰技法进行了论述。这些研究成果后续也以中文发表,对早期的磁州窑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秦大树就磁州窑白地黑花、白釉剔花、珍珠地划花、白釉绿彩、红绿彩、翠蓝釉等诸多装饰技法的产生、发展和源流发表系列专论进行讨论。刘涛以使用剔花、绞胎、黑釉跳刀刻花、红绿彩和孔雀蓝釉等几种装饰技法的磁州窑类型瓷器为研究对象,对这几个瓷器品种的年代与产地作了进一步细化。郑媛则讨论了磁州窑类型瓷器将化妆土与黑彩剔填相结合的艺术成就。郭学雷对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黑釉瓷器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了多被认为是磁州窑系产品的山西地区的黑釉瓷器,对磁州窑的黑釉瓷器也多有涉及。《磁州窑装饰图案》汇总了磁州窑白釉刻划花、黑釉刻划花、宋三彩、红绿彩等装饰技法及图案。郝良真等在《磁州窑古瓷》一书中描述磁州窑装饰技法有刻、剔、划、印塑、绘画和彩釉六大类,装饰品种共60多种。

6.磁州窑专题器类研究

目前对磁州窑的专题器类研究涉及瓷枕、梅瓶(各类瓶)、瓷盆和酒具等。其中以磁州窑最具特色的瓷枕的研究开展得最早、最为系统深入,不仅有宋金元磁州窑瓷枕的综述研究,还对枕画题材、诗文题写与工艺等论题多有涉及。此外,近年来官私收藏机构也陆续刊布了一批宋元磁州窑瓷枕藏品,著录颇多。

7.技术交流与相互影响

宋元时期磁州窑与其他窑口的技术互动,是最早引起学者们关注的课题。磁州窑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制瓷业有着密切关联。陈万里是最早将磁州窑与北方众多的民间窑场一道进行讨论的学者,他用“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概念替代了西方学者最先提出的所谓“磁州窑系”的概念。磁州窑与河南地区主要生产化妆白瓷的窑口的密切联系也是最早引起学者讨论的问题,就磁州窑与河南地区一些重要的窑场如当阳峪窑等的关联学者多有讨论,讨论还扩及磁州窑对江西吉州窑、河北定窑、广东雷州窑、山西诸窑,以及韩国高丽青瓷、粉青砂器等的影响。此外,于陆洋、彭善国、谢明良等均对包括磁州窑在内的北方有加彩工艺的窑址的产品异同与技术互动研究有所推进。郭三娟则对冀南豫北的三个主要瓷器产区磁州窑、鹤壁窑和当阳峪窑进行了综合性的对比研究。

8.科技检测与研究

对磁州窑瓷器的科技检测主要有:陈尧成、郭演仪、刘立忠利用观台窑和彭城窑的采集样品对历代磁州窑黑褐色彩瓷进行的研究;观台窑址发掘以后,陈铁梅、刘伟、秦大树对出土的瓷器标本开展的系列科技分析研究;王全玉、秦大树采用现代分析手段,对观台窑出土瓷片进行的性能测定、成分分析和显微结构观察,以探讨其工艺特征,从工艺技术的角度为研究观台窑的产生、发展和衰亡提供了可靠资料;梁宝鎏、陈铁梅等从成分分析的角度对观台窑出土的标本进行了研究;等等。河北省地矿局的程在廉工程师根据北方地区制瓷业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白垩纪形成的煤系地层的夹层或底板的次生高岭土,探讨了磁州窑系诸窑址的分布,并分析了其与含煤地区,尤其是含煤田边缘地区煤系地层自然出露地带的密切关系。此外,还有针对磁州窑的黑釉、铅釉、绿釉等瓷器品种的科技研究。

9.会议文集与展览图录

随着窑址调查发掘资料的刊布与整理,磁州窑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持续关注,相关会议、论坛及展览陆续举办。

为配合前已述及的1981年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举办的磁州窑专题大展,日、美、英、加4国的学者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举行了“磁州窑国际讨论会”,并在美国进行了4国收藏的磁州窑精品的专题性巡回展览,出版了图录和《国际磁州窑讨论会论文集》。1985年,由邯郸市陶瓷工业公司牵头,先后举办了两次学术研讨会,从磁州窑系的内在联系、工艺、科技分析和艺术及国外研究成果介绍等方面入手,力求把磁州窑的研究引向深入。

2002年10月1日,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际,《白与黑的竞演——磁州窑瓷器特别展》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举行。展览由大阪市立美术馆和日本经济新闻社主办,河北省文物局和邯郸市文物局协办,历时68天。此展览清晰地展示了磁州窑的发展脉络,亦出版了相关图录,展览期间还召开了“磁州窑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后,自 2010 年至今,由磁县人民政府和磁州窑博物馆牵头,先后与中国古陶瓷学会、河北省文物局、邯郸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合作,在河北磁县举行了五届国际磁州窑论坛。论坛每两年一届,每届讨论一个主题:第一届论坛主题为“磁州窑面向国际”,第二届主题为“宋元时期磁州窑与诸窑场工艺的相互传播和影响”,第三届主题为“磁州窑装饰题材研究”,第四届主题为“磁州窑文化之传承与创新”,第五届主题为“磁州窑与吉州窑文化传承交流之研究”。各届论坛都出版有相关论集和图录。该论坛是全国各古代瓷器产区举办的专题学术研究论坛中最具学术影响力、持续时间最长的,有效地举全国学界之力推进了磁州窑不同专题的研究。中国古陶瓷学会也曾以磁州窑为主题召开年会,会议成果涉及窑址调查与试掘、管理体制讨论、藏品介绍、磁州窑系探讨及技术流动比较研究等方面。

结    语

综上,尽管在宋元时期主要的瓷器生产传统中,磁州窑并非古代文献记载多、评价高的窑口,但经济实用的生产技术,丰富多彩的装饰表达,贴近生活的纹饰题材,广泛的使用阶层,使其产品在宋元时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接受度,是宋代社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质载体之一。因此,近代以来,受中国古代文献影响较小,更具有社会和民众意识的西方和日本学界率先对磁州窑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随后引发了中国学界研究磁州窑的热潮。人们发现,磁州窑所承载的宋代文化内涵超过了一些所谓的官作产品,与全国制瓷业的关联更密切,分支研究内容也更丰富,因而关于磁州窑的研究得以向更广泛、深入的维度持续开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磁州窑的考古学研究开展得较早、较充分,可靠的分期研究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约自20世纪末期以来,磁州窑研究的时空范围持续扩展:时间维度上,开始从宋元向明清时期延伸;空间维度上,古磁州境内的两个生产中心都开展了考古工作和研究,对磁州窑与周边乃至全国窑口的关联方面的研究也有一定程度的开展。如果我们引入陈万里“宋代民间瓷器”的概念,则在与磁州窑同为民间窑场并密切关联的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众多制瓷中心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限于篇幅,这些成果我们难以尽揽于本文之中。对磁州窑的微观研究则深入到各种釉色、各种装饰和具体的器物与纹样之中。

磁州窑的研究成果丰硕,著述连篇累牍,我们所述及的难免挂一漏万,只能请方家见谅。

尽管磁州窑研究的成就斐然,但难免有不足之处,这里略举一二。首先,关于磁州窑兴衰原因的探讨还严重不足,即将磁州窑的生产与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的研究较欠缺,也鲜少涉及磁州窑窑业生产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使人有磁州窑的研究还跳不出就瓷器言瓷器的窠臼的感觉。其次,对磁州窑产品的流布研究,运销路线、范围以及外销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与磁州窑研究的总体水平不匹配。第三,从磁州窑生产的时间线看,明清时期磁州窑在全国制瓷业中的地位高于宋元时期,而这一时段的研究却相对较弱,在全国陶瓷考古研究大幅度向明清时期延伸的当下,磁州窑的研究就显得比较滞后了。

理清以往研究取得的成果,明确未来研究的方向,磁州窑的研究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原文《磁州窑考古与研究的百年历程》刊于《文物春秋》2021年第6期,此处省略注释。作者:秦大树 李凯,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郭三娟,湖南省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河北地区出土的金代红绿彩瓷器的比较研究
陶瓷历史文化(72):磁州窑—沾溉天下的著名民窑㈧磁州窑系②
磁州窑》磁州窑瓷器的对外传播与国外的收藏
“刘家造”白地黑剔花龙纹瓶真伪之辨
宋代八代窑系之磁州窑浅谈(四)
过年看宋瓷——磁州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