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果为助”之苹果

  苹果为蔷薇科植物苹果的果实。

  苹果在中国历史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名称,但什么时候改叫苹果的已经无从考证。在1900多前的《说文解字中苹果被称为,可能是指古代北方产的较大的、味甜的绵苹果,也有认为柰为柰李的,柰李并非苹果,而是李子。西晋郭义恭所著的《广志》称苹果为频婆,频婆一词是从梵语音译而来,后来演变为“苹果”。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食治》中称其为柰子,元代忽思慧所撰的《饮膳正要》称其为平波,明代《滇南本草》中称为超凡子、天然子、玉容丹。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苹果称为“林檎”、来禽。说是因为苹果香甜,会吸引飞禽栖落,所以苹果被称为“林禽”、“来禽”,后演变为“林檎”。李时珍并认为林檎与“奈”(又称柰李,是李的一种)是同一类不同种的水果。有趣的是,现在日语中的苹果的汉字也写作“林檎”。因为苹果原产于西伯利亚,后传到中国的新疆和西北,因日本也称苹果为“林檎”,日本最早的苹果很可能是从中国传入的。

  有人认为,“林檎”也好,“柰子”也罢,都是中国传统的绵苹果,即所谓的“沙果”,沙果与现代的苹果是不同的。我们现在食用的甜而脆的苹果,据说是在19世纪中叶从欧洲引种过来的。我赞同此观点,因为“柰”、“林檎”、现在我们吃的“苹果”,虽然都归属于广义的苹果,但在性味及功用上,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关于“柰”,唐代的孟诜在其所著《食疗本草》中谓:“柰,味酸苦,寒,涩,无毒“益心气,主补中诸不足气,和脾”的作用,可治疗“卒患食后气不通”,方法是将生的柰子捣汁服。

  《滇南本草》谓林檎“味甘、香,食之生津,久服轻身延年,黑发,通五脏六腑,走十二经络。调营卫而通神明,解瘟疫而止寒热。采叶敷脐上治阴症。又治产后血迷,经水不调,蒸热发烧,服之神效”,对“林檎”全是好评,说其功效多多。但是,在此之前,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却认为林檎不能多吃,多吃了会损伤人的气血,谓:林檎,味酸苦平涩,无毒,止渴、好唾,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

  而现代的苹果味甘、酸,性凉,无毒。现代的中药学著作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润肺、醒酒、开胃等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津少口渴,肺燥、饮酒过度、纳差等病症。

  因为不论是柰、林檎还是苹果其性都偏寒凉,所以胃肠虚寒的人吃后就容易导致腹泻,而便秘的人吃后也许有助于改善大便干结症状而缓解便秘。虽同为苹果,因为吃苹果的人的体质有所不同,而会有不同的感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书讯 | 指尖:汝来看花(上款签名)
卷四
苹果在古代叫什么?你可能都不认识这个字
探名小札 | “苹果”探名
苹果在古代不叫“苹果”,其称呼非常唯美,日本至今都在沿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