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0万明朝遗民生活在贵州山中,与世隔绝600年,世代肩负绝密使命

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以及平坝县、镇宁县一带,居住着30余万特殊的汉族人,很多消失已久的汉族风俗在这里依然存在;很多我们已经不熟悉的中古汉族文化,在这里呈现出最常态的场景;在这里,六百年大明帝国军魂仍在,六百年石头古堡犹存,这就是屯堡和屯堡人。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朱元璋为率疆一统,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第一次“调北征南”。征南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并未制服西南,反叛之火不时重燃,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

朱元璋采纳大臣意见,以征剿与安抚相结合的策略,除置官设卫外,推行屯田制度,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按三比七的比例,三成军队驻扎城市,七成军队屯驻农村,并按总旗每人领种田地24亩,小旗每人领种20亩,屯军每人领种18亩的比例发给田地,使屯军和家属就此立寨安居。

此外,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在当地,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

这一屯,屯出了悠悠600年的 “ 明代历史活化石 ”。《安顺府志 —— 风俗志》载:“ 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 ”。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 “ 屯堡文化 ” 因此而形。

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又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县志·民生志》)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家谱的记载,足证安顺屯堡人实系“明代屯军之裔嗣”。

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

明朝皇帝“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举措,不仅实现了明王朝镇压反叛、巩固统治的军事目的,而且屯军移民带来的江南先进耕作技术,也促进了安顺的发展。屯堡人虽然来自中原和江南各省,但同一目的、同一命运、同一生存的需要,人众聚族而居,村寨连缀成片,逐渐形成有别于当地民族和其他汉族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构成安顺多元文化中耐人寻味的一元。

30万屯堡人世世代代都在执行为明朝镇守西南的使命。明朝灭亡之后,屯堡人修建庙祠为明朝祭奠守护,600年过去了, 屯堡民居的建筑、服饰以及娱乐方式等依然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贵州安顺屯堡商氏走访考察记实(一)
🍃贵州省平坝县屯堡
中国最“怪”的村子:坚持大明习俗,至今仍穿古装(3组)
贵州安顺600年前明代历史村落本寨
贵州安顺:千载犹存大明风
安顺屯堡:在这里,发现明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