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为什么会产生焦虑情绪?-(1)心理学的解读

人为什么会产生焦虑情绪?-(1)心理学的解读

“焦虑是一种不知怎样应对潜在威胁的痛苦感觉”,这是在本人前面的一文中(见“文化,人类战胜焦虑的产物”,2023年7月6日)给出的定义。如果一个人遇到某件事情或者某种情况或者处于某种状况,感觉有威胁,想要避免或者避开,这时这个人的情绪是害怕或者担心;而如果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是应该避开这个威胁还是勇敢的面对它,感觉不知所措,束手无策等,那么这个人这时的情绪就是焦虑。为什么同样是面对威胁,人会有焦虑和害怕不一样的情绪呢?这是因为焦虑是针对具有不确定性但又确实存在的客观威胁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模糊的”情绪反应,而害怕则是针对相对清晰具体的客观威胁的情绪反应。

胡纪泽先生在其《中国人的焦虑》(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一书的第一章中,列出了不少现象来说明焦虑这一情绪,在这里我们以这本书中给出的第一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焦虑和害怕的区别。这是一则许多人都听说过的笑话:

“说是楼上楼下住着一老一少。老人住楼下,睡眠极差,受不得半点响动;青年人住楼上,极闹,每至半夜才归。青年人公德意识不佳,每晚回来上床脱鞋总是往地板上扔,发出'砰砰’两声。老人多次提意见不果,只好等待青年人回家扔过鞋子,听到'砰砰’两声响后方能安心入睡。一晚,青年人回家,往地上扔了一只鞋后忽然良心发现,'哦,楼下还住着睡眠不好的老人呢’,另一只遂轻轻放下。第二天,老人找到青年人说,昨晚我彻夜未眠,一直在等你另外一只鞋什么时候'砰’呢。青年人说,我怕吵了你,那只鞋早轻轻放下了!老人说,你以后还是两只鞋都'砰’吧!那样我才能心安睡觉呢。”

在这则笑话中,青年人每晚半夜扔鞋子的“砰砰”两声,是影响老人睡眠的一个危险因素。最初,对老人来说,这个危险因素应该是不清晰的。可以想象当老人第一次被这“砰砰”两声从睡梦中惊醒时,他一定受到了某种惊吓,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有小偷进了房间?或者是有人想在夜晚偷袭?在他静静地听了一会,确信这“砰砰”两声对他没有什么危害后,他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响声,这时他不会再继续多想,而是继续睡觉。但随后的几个晚上,这“砰砰”两声持续将老人惊醒,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老人的睡眠,这时老人一定开始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他开始思索这两声从哪来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猫还是老鼠,还是人为的,是不是今后每晚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应该怎样应对才好,以及能不能避开它,等。在老人确信这两声是从楼上传来的,而且似乎是人为的,每晚仍在继续发生,这两声就变成了一个影响他睡眠的清晰的威胁信号,这时他对这“砰砰”两声就只剩下了害怕以及某种程度的愤怒,决定一定要避开它们,所以便上楼找住户进行交涉。在交涉过程中,老人发现这“砰砰”两声是楼上的青年人每晚回来后扔鞋的声音,就向青年人提意见,希望他脱鞋时注意点,不要弄出太大的响声。但多次提意见没产生什么效果,老人没办法,每晚也就只好等到“砰砰”两声后,再去睡觉,这样至少这两声不会再将他从睡梦中惊醒,从而能睡一个安稳觉。而那晚,青年人只扔下了一只鞋,将另一只轻轻放下,这样对老人原已变得清晰的威胁又变成模糊不清的了,使得老人的害怕心理又变成了难熬的焦虑状态,从而又一夜未眠。而到了第二天,老人不得不再次与青年人交涉,请求青年人最好是将两只鞋继续“砰砰”一次扔下。

从这个例子大家应该看到了导致害怕和焦虑的威胁的区别,即导致害怕的威胁是客观清晰的,是可以找到办法(虽然不一定有效)予以应对的;而导致焦虑的威胁则是的确存在但有不确定性,是模糊的,在面对这种威胁时,人们不知道怎么办。因此,害怕和焦虑对人的影响或者说攻击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焦虑的攻击不一定比害怕更强烈,但肯定更让人不知所措、局促不安、心慌意乱。

对人为什么会有焦虑情绪这个问题,不同的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最著名的有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学说,还有什么“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袁贵勇,“焦虑障碍心理学侧面”,好大夫在线,2010年2月5日)。但这些学说大多针对的是病态焦虑问题,不适合用来解释日常焦虑情绪。对为什么人在面对的确存在但又有不确定性的威胁时就会产生焦虑,这些学说不能给出满意的解释。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他的理论。罗洛.梅认为,随着人的成长,会在其潜意识里形成一个安全舒适模式(罗洛.梅在他的《The Meaning of Anxiety》一书中用了两个英文术语来称呼这个基础,即Security Pattern和Security Base。在这里根据对这个定义的理解,我认为把它翻译为安全舒适模式似乎更恰当)。当一个人生活在其安全舒适模式内时,他的感觉是安全和舒适的;而一旦超出了这个模式,他就会觉得不安全或者不自在。罗洛.梅认为,这个安全舒适模式是由个体人格的至关重要的元素所组成。在本人前面的一文中(见“人性、人格与文化”,2023年6月1日),我们讨论过从先天普遍人性到后天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个体人格至关重要的元素应该包括

1)人天生的“自爱”,即追求“生存”和“舒适”的先天本能;

2)人后天形成的价值体系,如个人的信仰、道德准则、个人的奋斗目标,个人的为人处事原则等不同形式的价值观念;

3)人后天形成的精神体系,主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可和肯定,特别是对依据自己的价值体系进行的实践活动的认可和肯定。

罗洛.梅指出,这个安全舒适模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基础所包含的个体人格的至关重要的元素,人才能体验与客观相关的自我,区别主体和客体。一个人感到害怕或者担心,是客观危险对其潜意识里的安全舒适模式的某一部位(即个体人格中某一至关重要的元素)的清晰威胁激起的情感反应,即这个人基于其安全舒适模式清晰地体验到了这个客观危险。但在焦虑中,由于导致焦虑的是具有不确定性又确实存在的客观危险,这种客观危险对人潜意识里的安全舒适模式的威胁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多方位的,这时威胁的是安全舒适模式本身,至少是安全舒适模式的多个部位(即个体人格中数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状态时,他体验与客观相关的自我的能力就大大降低了,他也就会觉得不知怎么办才好,感觉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所以正如弗洛伊德,戈尔茨坦、霍尼等心理学家都指出,焦虑是弥漫性的(Rollo May,《The Meaning of Anxiety》,W.W. Norton & Company, Inc, 2015,第141页)。因此,在一个人面对焦虑时,他会自觉不自觉地努力想办法将焦虑转变为害怕,或者说他会驱使自己去将不清晰的客观威胁变成清晰的客观威胁,从而将他的焦虑转变为害怕,这样他就可以仍然基于其潜意识里的安全舒适模式去清晰地体验客观威胁。更重要的是,他就可以针对体验到的具体客观威胁,采取相关的(有效的或者不那么有效的)办法予以应对。

上面所举的关于老人在睡眠中被惊醒的例子,就是与人天生“自爱”相关的那部分安全舒适模式受到了不清晰的威胁的例子。当那晚青年人只扔下一只鞋,将另一只鞋轻轻放下,老人则一直在等待另一只鞋扔下的“砰”声,最终他睡也不是,不睡也不是。一方面,在追求“舒适”的本能的驱动下,希望能尽快去睡觉;另一方面,又由于另一“砰”声还没发生,害怕可能被再次惊醒,从而仍然会影响其追求“舒适”的本能,所以觉得还应该再等一等。最终这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的状况使老人产生了焦虑,那晚再也不能入睡,所以老人第二天不得不再次去向青年人了解情况,当他知道缘由后,他请这位青年人最好每晚还是继续“砰砰”扔下他的鞋子。这样,虽然害怕仍在,但不再有焦虑,而老人也已有克服这个害怕的办法,即每晚等“砰砰”发生后,确信已避开这一清晰客观的危险,再去安心睡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由于人后天形成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体系受到威胁而感到焦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我们中国人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价值体系里,与他人的关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我过去的工作经历里,常遇见这样的情境:如果某位领导批评一位下属,说他工作没做好,这位员工这时可能就会有焦虑。但他的焦虑不是关于他的工作没做好,而是担心与这位领导的关系。因为领导的批评给他潜意识里的安全舒适模式造成了某种模糊不清的威胁。他可能会想:坏了,这位领导对他有意见了,不信任他了;或者他在努力回忆,怎么得罪了这位领导了;等。接下来,他可能会对怎样处理与这位领导的关系感到不安,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都萎靡不振。再比方说,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很多青年人感觉精神空虚,对生活充满着怀疑,觉得人生没啥意思。这也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状态对他们精神体系造成的模糊不清的威胁所致,是一种焦虑。按照从小所受教育培育的价值体系,他们努力了,也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们仍然没有取得自己所希望的“成功”,或者觉得与其父辈们所期望的“成功”仍有差距。他们看不清前方,在激烈竞争的生活压力下,不知道应该怎样继续下去,觉得自己没有前途。这时他们会麻木。麻木是一种精神上的防御,情感上的退缩,会降低他们的敏感度,切断他们对威胁的意识。意识的退缩在避免焦虑方面起到了暂时的作用,但其后可能会付出代价,于是乎,“躺平”、“摆烂”的大有人在,病态抑郁症或者自杀的也时常可闻。

今天,精神空虚、觉得人生没意义的焦虑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很难克服的焦虑。由于探讨这个课题需要更多的篇幅,在这里,我们就不再更多的讨论了,以后再谈。但有一点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即为什么我们常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培养健康的人格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停止胡思乱想 | 为何我们会焦虑?不要担心,会好的
人类是天生的负面思想家
不安全依恋如何让我们变得易怒
《跳出猴子思维》:如何打破内心的焦虑循环?焦虑的人,一定要看!
老人天天为买菜而“瞎操心”?请注意,这其实是种病
缓解焦虑四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